<p class="ql-block">我们家住在村子的正中间,村里人叫“街”。村子北边还有一条街叫“上街”。两条街基本属于平行位置,但是中间还有一点小海拔,大约有四五米高吧。剩余的就不叫街了,有叫“南边”的,有叫“梨树地”的,有叫“威虎山”的,还有叫“河”的。</p> <p class="ql-block">街上有几家高门大院儿,年代应该都比较久了。其中有一家还是两进院子,里面住过大大小小四五户人家儿。我们家也算街上的一个大院子,据说以前是四合院,后来南房和西房都塌了,就只剩下北房和东房了。我们家房子至少都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我们村最大的地主家也在街上,离我家不远,土改的时候被正法过,他家有个儿子黄埔军校毕业去了台湾,做过国民党的的高官,改革开放后回来过一次,我父亲还拿回来两张吃饭用的餐巾纸。</p> <p class="ql-block">从地理位置看,我们家算是我们村的“发源地”,跟今天住在“市中心”的差不多。我从小就有一种居住优越感,总觉着别的小朋友都是住在郊区。</p><p class="ql-block">街是村里的主干道,人来车往的比较热闹。街上还有几个人群聚集的大门口,老人们喜欢扎堆儿坐在一起,要么嗮太阳,要么闲聊。尤其到了过年的时候,街上的年轻人成群结队地站在街上晃荡,满街都弥漫着青春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街东高西低,呈坡状。村东头一直通到山顶,而村子西边则是一条大河。村西有一个大水池,我们老家话叫“泼池”。自我记事时候起,村里人吃的就是泼池里的水。这里的水是下大雨的时候,从街上流过来的。遇上山洪暴发,街就成了泄洪的河道。那时候的街跟原始河道差不多,所不同的是街两边有房子罢了。很多年,街上都是泥路,被河流冲得坑坑洼洼,走起路来一脚深一脚浅。尤其到了晚上,四周一片漆黑,连个手电都没有,在街上走一不小心就会摔跤。特别是黑夜出来上厕所的时候,心都是悬着的,又怕黑,又怕鬼,又怕坑儿。</p> <p class="ql-block">90年代之后,街开始发生了变化,先是铺平了土路,后来又变成了水泥路。这两年路灯也安上了,煤气管道也通了。只是厕所改造的事情嚷嚷了很久没有落地,毕竟房子就那么大,怎么也弄不出个卫生间的地儿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