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center;">书同文美篇号 5568628</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 书同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 雷 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平原水库</b></p> <h5></h5><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故园黄土亲</b></h1><p><br></p><p> 我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从小玩村旁的黄土,饮乡间的泥水,食草木的瑞果,沐长河的甘霖而长大。</p><p> 我的故里,乃辽阔秀美的江南大地,伴母亲河长江而眠,听母亲河欢歌而欣,品世界最高峰“乳汁”而乐,观绵亘万里润物之精华而兴。</p><p> 伟大的母亲河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乃亚洲和我国第一大河。浩浩荡荡的江水,常年川流不息,奔向东方,回归大海。流经故里时,总是停下脚步,回望万千伙伴,留下历史足迹,形成长江中下游平原第一弯——湖北嘉鱼县簰洲湾,往西回流几十公里,成为华夏中部都市武汉,担当安全度汛的天然屏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天堑通途</b></p> 农历戊寅年,即1998年,长江遭遇1954年以来第二次大洪水,连日倾盆雨,冲毁江堤垸,水漫簰洲湾,江岸水连天。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派出自己的子弟兵,奋力抗洪,冲锋陷阵,舍身为民,牺牲了19名烈士,为军队支援地方救灾,拯救数万百姓,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簰洲湾“九·八抗洪烈士纪念陵园”,安葬19名烈士遗骸,展示抗洪英雄事迹,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该陵园也是全国唯一的一座抗洪烈士陵园。<br> 当年,簰洲湾军民在中共嘉鱼县委和部队党委统一领导下,戮力同心,决战洪水,取得救灾胜利,经媒体报道后,使得故里的那一湾,受到全国人民乃至世界的关注,并为当地的史志,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篇章。<br> 这里,沃野百里,一望无际,是鄂南明星乡镇。该镇不仅盛产优质水稻,棉花和油料作物,以及牲畜、水产品等。还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利用簰洲湾的那一弯,截弯取直,开辟人工运河,不必修筑拦水坝,利用自然落差,建设水力发电站,可将长江之水得到充分利用,有望将来进一步开发。另据悉,国家地质勘探队,经过两年多勘探,在簰洲湾近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其地下发现煤和石油,等待将来正式开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长江大桥</b></p> 长江母亲河之水,恩泽惠及江南大地的明星县城,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鱼岳镇。1962年,该县于最困难时期,举全县之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建成全省平原第一座湖连江水库,每年利用长江丰水期,将江水引入湖中拦蓄,然后自流灌溉至下游几十万亩良田,使鱼米之乡的故里,粮仓连年丰满,人民生活殷实,一派人欢鱼跃之景象。<br> 故而,县城因江水而滋润,因水库而闻名,蓝天碧水,湖光山色,潋滟涟漪,恰似明珠。一幅“竹林近水半边绿,桃树连村一片红”之美景。<br> 该水库系将三个小湖泊串联而成,取名“三湖连江水库”,现辟为著名的4A旅游景区。加之,该地又建设一座长江大桥,名“嘉鱼长江大桥”,连通高速公路绕城而过,成为一条重要的南北大通道。同时,因地理位置优越,距武汉数十公里,此座大桥顺理成章地纳入武汉市外环圈。由于交通十分便捷,数十分钟车程,乃武汉市名副其实的后花园,每年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洗温泉浴,甚至购买温泉住房。该地旅游景区,还受到文人墨客青睐,纷纷前来题诗作画,发掘古三国文化,其二乔公园景区,便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集中展示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山青水秀</b></p> 我之故里陆口,乃历史名镇,今亦称“陆溪口镇”,是历史上三国赤壁之战的主战场,距赤壁古镇不足十公里,曾是周瑜指挥作战的屯兵之地,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以及战场遗迹和神话传说。<br> 当年,吴蜀联合攻曹,陆溪口担当吴蜀联军大本营,诸葛亮与周瑜计谋用兵,足迹遍布长江沿岸,最终取得火烧曹营战船,映照赤壁山峰,创造千古一绝的著名战争,为世界战争史,提供了丰富的战场史料,乃至《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将赤壁之战描绘得活灵活现,从而成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江南明珠</b></p> 我之故园,乃依山伴湖,山清水秀,土地沃衍,鱼米之乡的江南一隅。哪里有丘陵,有平原,有河流,有湖泊。常可攀山登高眺远,亦或入水捕捞畅游。春可观百花争芳艳,夏可赏绿荷映湖池,秋可游漫山金色景,冬可吟纷飞白雪诗。曾有人称之为“恰似一幅水墨山水画”。<br> 梓里之铜山,山形似狮,古名“狮子山”,与相距不远的“虎山”东西相望,形成狮虎雄踞之势。后传说其石层含铜矿,衍称“铜山”。铜山为优质石灰石岩体,山峰峭石陡壁,山体覆盖森林,山坡长满大树,楠竹与果树遍布山脚下,一幅葱茏景,八方缱绻情。<br> 站在铜山之巅,可俯瞰境内各村落,可远眺长江母亲身,可遥望邻县交往客,可凝神落日起伏云。<br> 1957年,嘉鱼县政府撤乡设立公社,将故里之同乐乡、普乐乡和安乐乡,统一成立公社,曰“红星人民公社”,成为基层一级政府,隶属县委政府的派出机构,陆溪区委区公所直接领导。为了在官洲一小山包上建公社办公室,因缺乏建筑材料,遂将铜山庙拆除,其石板、砖瓦和木材等,全部运抵官洲。<br> 铜山之山名,现在用作行政村名。解放后,村名几经更迭:解放初期为“同乐乡丰收合作社”,辖五个互助组,村落名称分别是:邓家咀为一组,左家畈为二组,怀壁为三组,恒冲湾和余家澥为四组,王吕家为五组。自1957年起,改称“丰收大队”,仍辖五个生产队(小队),原村落范围不变。后来,又将丰收大队与团结大队(雁咀村)合并,仍称作“丰收大队”,后又分开。再后来,丰收大队更名“铜山村”,将“雁咀村”“楠竹林村”(前身星光大队)合并成一个行政村,即现“铜山村”,隶属陆溪口镇管辖。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郁郁葱葱</b></p> 然而,最使人值得怀念的,且令我珍藏记忆于深处的,是屋后山那棵数百年的古树。<br> 古树名枫树,高近50米,树干约需三人合抱,是本生产队一棵最大的古树,在全大队也属独一无二。1958年,一方面为了烧制木炭,支援楠竹林村高炉炼铁。另一方面,全村几个生产队,全部土地集中于铜山湖湿地,一条湖通河港拦住去路,没有桥梁通过,人员来往受阻。于是,人们想到此树的重要作用。<br> 呵!古老的树,不负众望,似蜡烛般,直至“成灰泪始干”:树干,被锯成大木板,用作铜山湖港架桥,解决人们多年过往劳作不便。树枝,被用来烧制木炭,为炼铁提供燃料。只可惜有一项未开发利用,是制作棕绳床的优良框架材料,不过那时人们不会享受,所以未被利用。<br> 我爱这棵古树,她是一株吉祥树。汇聚于树上的鸟巢,约上百个。各种鸟类中,有喜鹊,黄莺,白鹤,阳雀(又称布谷鸟),乌鸦,麻雀,和一些不知名的鸟,它们和睦共处,各占枝头,晨光熹微,一片闹腾。正因这些鸟类,以树为巢,与树共生,累积粪便,使原本贫瘠的黄土坡,给大树以营养,使之日渐葱茏,参天神威。<br> 我爱这棵古树,她是一棵繁荣树。春天,阳光生发,斜穿树枝,将大树身影,映衬于山坡上,似一张巨大的渔网,纲举目张。盛夏,浓荫蔽天,生机勃勃,鸟窝幼雏,嗷嗷待哺。又是一代新生命,依然三千好时光。晚秋,枫叶殷殷,似云霞姑娘的仙裙,随风飘舞,伴月醉眠。隆冬,冰雪压枝,银装素裹,鸟儿归巢,白鹤昂首。好一派肃穆景象,静待来年春的信息。<br> 我爱这棵古树,她是一棵兴旺树。从我记事起,总以她为荣,若有人问我,家住哪儿?我便自豪地应答:“家是天井房,山旁有古树。”皆因祖先栽种培育的古树,植根于风水宝地,使之根深叶茂,荫佑子孙。从我高曾祖起,先后外迁;祖父母算起,衍生长姑与伯、父兄弟俩;吾辈三弟兄,加上姐姐与堂姐,长幼共八人;我之后辈,子孙阗繁。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黄金水道</b></p> 我幼时,听父亲讲,准备在古枫树坡下栽种楠竹。可是,当地一则传言:“栽竹要用竹片打小孩屁股,孩子哭得越凶,竹子越易成活。”据说,源自古人“孟宗哭竹”,后人必须纪念古代孝子孟宗,其母在病中,思念吃竹笋。可是,时值隆冬,冰天雪地,何来鲜笋?于是,孟宗急奔山坡,抱住楠竹,跪拜痛哭,切盼竹笋,医好母病。由于孝心感天泣地,惊动上苍,楠竹旁突然长出新笋,孟宗转泣为喜,竹笋终于医好了母病,孟宗也被后人封为二十四大孝子之一,千古流传至今。所以,后人要想栽竹,必与“孟宗哭竹”联系在一起。其流传“打孩子屁股”一说,听起来似迷信,我则认为是宣传孝道文化,教育晚辈孝敬父母,尊敬长者。<br> 然而,经由父亲手栽培的毛竹,矗立山坡,我辈兄弟,并未遭打。后又衍生重重叠叠翠绿,郁郁葱葱青屏,说不定乃:古树神超形越,幽山月照韵长,当是梓柳盈地,风水宝地泓宏,换得楠竹满坡。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明星乡镇</b></p> 如今,父亲早已驾鹤西归,与仙逝的母亲会合,说不定经常隐匿于不远处,手抚仙杖,喜颜悦色,巡视玉丛,欣赏楠竹与子孙比肩,薪火相传,世代荣昌。<br> 是呀,故园这片黄土地,不仅养育世世代代乡亲,更培育了各界精英和贤才。让我们共同致谢:家乡黄土地!让我们共同感恩:中国共产党!让我们共同祝福:强大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