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 | 齐鲁古银杏树(三)

依路

<i><b>{接《齐鲁古银杏树(二)}</b></i> <h1><b>No35.泰安新泰白马寺古银杏树</b></h1> 四年前第一次去新泰石莱镇南4公里处的白马山风景区,当车子由南往北转过一处急弯后,车内顿时发出一声喔噻,阵阵呼声,前方是满目金黄,一树秋风!那时尚未膜拜莒县浮来山定林寺的“天下银杏第一树”,头一次见识如此虬枝繁茂、华冠阴翳、一袭黄袍的伟岸身躯,脑海中充满了不可思议。即便是拿天下银杏第一树来比,就衡量指标上,只是输在树枝茂密和树冠伸展上,当然不可否认也输在人文传承上。现在白马寺几乎所有的一切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人们只能凭着这几株顽强的古银杏树想象着当年这里的景象。 四年后的今天,在转完另外几处古银杏树后,返家的途中特意绕了个弯再次来到这里。此一时彼一时,古银杏树的气势犹在,但树叶已经掉的差不多了。与四年前相比,这里多了一块标有”千年银杏,石莱运转“的牌子、一块刻有“石莱“运转”(石莱镇的谐音)的石头和孔子讲学的几尊雕塑,想必都是文旅部门的良苦用心,但总感觉有画蛇添足之嫌,尤其是那块泛滥于旅游景点一个模子抠出来的牌子--我在×××等你,让人哑然失笑。 <h1><b>No36.泰安新泰前上庄村保聚庵古银杏树</b></h1> 保聚庵现在已经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里面了,四周围都是新盖的火柴盒居民楼,对面还是个售卖食品杂货的大市场。我们来的时候,保聚庵的大门紧锁,看来香火味道不足,市井烟火味道倒是十足。 保聚庵自唐朝年间建立以来一直是佛教寺院,供奉着观世音菩萨,曾一度被称为观音堂。明末清初以来,社会动荡,土匪横行,人们渴望安定幸福,于是就把这种期盼化作对菩萨更加虔诚的敬奉,连寺庙的名字都改为保聚庵了。 庵一侧几位老者坐在马扎子上聊天消闲,当得知我们是从省城专门来看银杏树的,很热情地找来庵保人员,打开门让我们进去参观。嚯,别有洞天! 庵内指示牌上说,此树系唐代新泰县令手植。此手植虽不及济宁泗水安山寺孔子手植名气大叫的响,但在新泰这一方土地上,县令就是天啊! 二进院落,正殿之后有一间银杏文化馆。 来年若是有缘,一定要觅得落叶飘零、黄叶遍地的恰当时节再访此庵,定当是不一样的感觉。 <h1><b>No37.泰安新泰汶南镇张庄村古银杏树</b></h1> 新泰张庄村是今年银杏季最后几个点中的一个,本想推迟几天选个好天去,与Q先生一合计,先求有,再求好吧,新入伙的C先生也表示同意。说走就走。 此树可查找的资料极少,但在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里存在这样一株千年古银杏树,这里面一定有湮没于时光隧道里的故事。 这座小观音庙里或许能找到蛛丝马迹。 我们有个判断,古银杏树两侧的房产者(见下图)在村里肯定是非富即贵。 说来也巧,树左侧黄墙房子里出来一位中年人,估计是瞧见有仨同龄人在霏霏细雨中围着树转来转去的,也觉得好奇。相互一寒暄,都知对方来意,这位中年人就滔滔不绝给我们介绍起来,果不其然,如我们的判断,他本人是本村牛家族亲会的会长(该村80%都姓牛),对面的新建“豪宅”是他做实业的侄子的。问起银杏树的前世今生,他热情地招呼我们到观音庙里一瞧。 牛会长说,十几年前在他的倡议下,村里的乡亲们捐了40万元的善款,用重建观音庙。建设花了20多万,余下的十几万元从河南聘了豫剧团,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生日来村里搭台唱戏,一唱十天,连唱五年!听到这儿,我们就奇了怪了,为什么不唱山东梆子而是大老远的从河南请戏团唱豫剧?莫非是他们牛氏这一支是从中原迁徙过来的?有可能。 牛氏宗亲会还请了镇上的私塾先生兼士绅李老师以古白兼容的文体庄重地写下了《重建观音庙碑记》。 唉,全是WG惹的祸!好在即便是WG,也没有泯去人性中最后的一丁点儿良知和理智--古银杏树保留下来了。 <h1><b>No38.泰安肥城石横镇大寺村古银杏树</b></h1> 大寺村,建村时应有大寺,而有大寺必有银杏树。在过去的四年中看了几十株古树,不管是有有形的建筑,还是仅限于史料记载,都与寺庙道观文庙书院有关。这个结论应该不出乎意料之内外吧。 大寺村地处肥城平地区域中心,视野广阔,因此我们按照路标指示拐进村里后,老远就看见孑然孤立的古银杏树。 相传此树为鲁左使左丘明手植,距今2500余年。左丘明是肥城石横镇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作为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后世,乡人相继在银杏树周边建有三教堂、正觉寺,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均先后湮没。惟有银杏树虽历经劫难,依然巍然屹立。 <h1><b>No39.泰安岱岳区范镇张梭村洪福寺遗址古银杏树</b></h1> 根据史料记载,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泰安市文物部门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范镇张梭村洪福寺遗址面积 1900 平方米。传为唐代天宝年间修建,元、明及清重修。该寺坐北向南,为四合院,四面环以 3 米高的围墙。寺内灰柏几十棵,高数丈,寺门两旁各有银杏树一棵,寺前为大道。 <h1><b>No40.泰山玉泉寺古银杏树</b></h1> 五岳之首泰山脚下的玉泉寺始建于北魏,历经各代增建重修,至清末有僧众百余人,成为泰山规模最大、名声最高的寺院。清末以后,战乱频繁,寺庙逐渐荒废。现存寺院是在原址上依据历史记载于1993年重建。<div><br></div><div>玉泉寺内现存4株古银杏树,树龄均在1300余年。上图所示两株古银杏树位于寺院大殿内院,下图所示一株古银杏树位于大雄宝殿前。还有一株位于宝殿西山坡。</div> <h1><b>No41.泰山老君堂古银杏树</b></h1> 泰山老君堂位于泰山南麓环山路北侧,是泰山唯一供奉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的著名宫观,始建于唐初,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在有唐一代,皇室将老子李耳尊为祖宗,崇奉太上老君。 泰山老君堂千年古银杏树树龄1300余年,树高21.7米。 <h1><b>No42.泰安岱岳区徂徕山隐仙观古银杏树</b></h1> 徂(cú )徕山是泰山的姊妹山,位于泰山东南20公里。徂徕山林场含海拔1028米的主峰太平顶,面积达13.5万亩。深秋初冬季节进入森林防火期,进入林场探寻隐仙观与中军帐两处古银杏树颇费周折。 我们通过林场门卫审查,交出打火机后,行驶了将近十公里才找到这处隐仙观。<div><br></div><div>不来不知道,一来吓一跳,隐仙观,隐匿了最起码两个大仙。</div> 通过这扇仅存一面门墙的建筑,便可来到千年“姊妹”银杏树前。雌株,一株分两干,因此被称为“姊妹”银杏。神奇吧?<div><br></div><div>此乃大仙之一。</div> 不仅是古银杏树,徜徉在古树群中,忽听密林中传出低沉悠长的吟诵之声:<div><br></div><div><i>时时或乘兴,往往云无心。出山揖牧伯,长啸轻衣簪。<br></i></div><div><i>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今晨鲁东门,帐饮与君别。</i><br></div><div><br></div><div>拍了拍脑袋,揉了揉眼睛,分明看见诗仙李白在那棵千年栓皮栎树下独自开怀畅饮...</div><div><br></div> 诗仙李白曾在此隐居,他的这首诗《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便是这段隐居生活的深情回忆。<div><br></div><div>此乃大仙之二。</div> <h1><b>No43.泰安岱岳区徂徕山中军帐古银杏树</b></h1> 从同属徂徕山林场的隐仙观景区到中军帐景区,直线距离翻过几个山头就可以到达,但驾车则需跑将近1小时,到达中军帐景区门口已是傍晚时分,这是这天探寻古银杏树的最后一站了。 大家都是第一次进山,谁也不知道中军帐在哪里,古银杏树在何方,只能沿着盘山大路闷头往前行驶。左拐右拐,盘山向上,见前方有中军帐的指示牌,便停下车来进一步勘查,发现一木栈道通向山里,标明可以到达银杏树旁,此时天色已晚,担心用时过久出麻烦。但既来之,则一定要找到之,于是仨人兵分两路,侦察兵出身的C先生自告奋勇独自沿着木栈道进行陆路侦查,我与Q先生升起无人机进行空中侦查。待无人机升至150米空中时,在下午1点钟方位发现目标,遂操控无人机抵近飞行,拍了几张聊胜于无的照片后,便准备返航,同时招呼Q先生联系C先生抓紧返回,有这几张照片就可以交差了。谁知Q先生的电话还没有按出,C先生的电话来了,说是已经在古银杏树下了,然后告诉车怎么走怎么走。身手太敏捷了吧,丝毫不减当年勇啊! 就这样,通过路空联合侦查终于找到了这株古银杏树! 公元前484年春末,吴王夫差为进取中原争霸天下,率十万大军北上联合鲁国讨伐齐国,传说吴军中军便设于徂徕山这个地方,因此而得名中军帐。C先生祖籍苏州,春秋时期属吴国疆域,怪不得此君身手不凡呢,国君驾到,子民岂有不身先士卒之理也?!<div><br></div><div>哈哈...这一天过得既充实又愉快!</div> <h1><b>No44.威海乳山大孤山镇万户村古银杏树</b></h1> 万户村这株古银杏树在胶东地区名气很大。我的祖籍是在威海文登,这些年每次回家乡,我都要从这里路过一下,但几次路过看到的都是如图所示的景象,与烟台栖霞荆子埠村那株古银杏树类似。 万户村古银杏树树龄1200余年,雌株,树高26.6米,胸径2.35米,冠幅31×32米。树冠遮地面积达700多平方米,是胶东地区树龄最长、胸径和冠幅最大的银杏古树。 万户村历史悠久,建村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说其远祖为姜子牙后裔。公元前210年,姜氏后裔辗转迁居此地,村名为“山庄”。南宋末年更名“鲁宋里”。元太祖十七年(1222年),成吉思汗南下山东,该村义士姜户被授宁海州同知之职,后累迁昭武大将军、元帅左监军、宁海州刺史及潍、莒、密、宁海州总管万户等职,1240年病卒于位,村民遂以其官职更村名为万户村。 期待来年能一睹其身着盛装的盛景。 <i><b>(未完待续)</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