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兵戈今何在,尚思为国戍轮台,84天巡游日志之11

老殷

<h1> 2024年5月19日,我们离开土默特左右旗后来到了包头市。因为以前跟团时包头的主要景点都已经去过,故在包头只做短暂停留,抽空去看看心仪多年的老兵工基地,也会会好久不见的“老朋友”。</h1> <h1> 包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远在秦朝时期就称为九原郡,西汉时又改为五原郡。‌本期美篇不涉及包头的历史渊源,专门介绍作为新中国兵器工业极为重要的基地及所生产的主战装备。</h1> <h1>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北重”),始建于1954年,是国家重要的火炮研发生产基地 ,长期以来研发、制造的大量武器装备列装陆、海、空三军部队,多次国庆阅兵仪式上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全国人民的检阅。</h1> <h1> 北重集团是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北方兵器城就在北重集团大门斜对面,是以北重为主建立的。</h1> <h1>  北方兵器城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军工旅游景区(首次听说“军工旅游区”),是一座集爱国主义教育、国防科普教育、军工文化传播为一体的大型火炮主题公园。</h1><h1> 我长期在部队武器装备部门工作,对曾经列装的武器装备具有深厚的感情,在北方兵器城看到这么多和我一样退役的“老朋友”,倍感亲切,挑选一些稍作介绍,也聊以回顾“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曾经岁月。</h1> <h1> 这是被称为“亚洲第一炮”的203毫米加榴炮,因为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此炮没有列装部队,以前只是耳闻,在这里第一次见到。</h1> <h1> 65式双37 高射炮,我国生产量最大、装备部队、预备役(民兵)最多的低空(3000米以下)高射武器,以其操作简单(单炮即可射击)、维护成本低等特点,长时期服役,为国土防空做出过重要贡献。</h1> <h1> 59式57毫米高射炮,是前苏联C-60式57毫米高射炮的仿制产品,该炮配有指挥仪和炮瞄雷达、自动向量瞄准具,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 ,曾是我军高炮部队主力火炮,主要对付中空(5000-8000米)目标,援越抗美出国作战立下赫赫战功。</h1> <h1> 北重在单管57高基础上研发生产的双管舰载57舰炮。海军的舰炮远比陆军的高炮复杂,技术要求更高、生产难度更大。</h1> <h1> 老85高炮,是前苏联二战时援华老货,解放后我们没有批量生产,很早就退出服役,我在部队时只见过该炮的炮弹,没见过实物,在这里补上了。 </h1> <h1> 72式85毫米高射炮(也称新85高),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一种高射炮,当时准备取代59式100毫米高,由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为主牵头生产,只生产了200余门,后由于种种原因及文革影响,新85高的装备拖延了多年,最后也不了了之,没有列装部队。(这门高炮实物兵器城里没有,这是在网上下载的,以便对比。)</h1> <h1> 北重研制的以69式坦克底盘为动力的80式57毫米双管自行高射炮,后因种种原因没有列装。 </h1> <h1> 这是我最为熟悉的59式100毫米高炮,曾经和它一起“摸爬滚打”,校园里朝夕相处,福建前线风雨相伴......;后来很多年里,在战略后方基地仓库中,长期对其维护保养,可谓“战友情深”。</h1> <h1> 59式100高炮具有强大的火力和射高(有效射高可达12000米),在我军地空导弹极为珍贵的年代,是国土防空的“杀手锏”。该炮曾参加北京国庆十周年阅兵,那时引起的轰动相当于现在的“东风快递”!援越抗美时期,59式100高炮击落过上百架美军机,其中还包括B-52战略轰炸机。59式100高炮服役40余年战功显赫 !</h1> <h1> 66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是北重根据前苏联152毫米加农榴弹炮的技术进行仿制和改进的一种中型火炮,列装后广泛装备部队,属于军炮兵团、地炮师的主力火炮之一。该炮威力巨大,射程根据弹种不同最大射程可达20公里以上,缺点是比较笨重,不太灵活。</h1> <h1> 这门DWA01型105毫米驮载榴弹炮我第一次见,是北重仿制意大利的奥托•梅莱达M56型105毫米榴弹炮的外贸火炮,外形很小巧精干,我军没有装备。</h1> <h1></h1><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59-1式130毫米加农炮曾是我军军(师)级炮兵团主力当家炮种,大量装备部队,该炮根据弹种不同最大射程可达38公里。</h1> <h1> 63式107火箭炮,外观看起来有些简陋,粘上泥土后分不清是兵器还是农具。该炮有12个发射管,在10秒内可以完成一个齐放,火力极为猛烈。(关于火箭炮,我在建军95周年时做过一个《台海扬威话“远火”, 晃世尤忆“喀秋莎”》专题美篇,专门介绍我军火箭炮的发展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h1> <h1> 75式105毫米无后坐力炮。正好几位小朋友在看这门炮,问我什么是“无后坐力”火炮?我告诉他们,“就是利用动能平衡原理,发射时火药气体推弹丸向前运动,配重体向后抛出,弹丸和配重体达到瞬间动量平衡,使得后坐力消除”,估计他们也没听懂。</h1> <h1> 很多朋友也不太了解无后坐力炮原理,看看上图就大概知道了,无后坐力炮弹和平常大家看到的炮弹不一样,弹壳上有不少“眼”,这就是“无后坐力”的秘密所在。</h1> <h1> 86式100滑膛炮,主要对付装甲目标,该炮曾装备北方作战部队。滑膛炮,顾名思义,就是炮管内没有膛线。 </h1> <h1>  这是大家在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非常熟悉的54(54-1)式122榴弹炮。我军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几乎装备了半个世纪,也衍生出不少122榴弹炮的新品种。</h1> <h1>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497厂新出厂的122自行榴弹炮上的老照片,比起老式122榴弹炮真是好太多了。</h1> <h1> 2022年参观珠海第14届航展,在中国兵器馆拍摄的最新式重装旅自行榴弹炮,更是代差级的碾压!</h1> <h1> 北重生产的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是威力强大的国产反坦克炮,主要装备北方集团军,现已更新换代若干代了。</h1> <h1> 56式85加农炮,也是影视作品里的“常客”,这种小型直射火炮,从解放初期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部队师(团)属炮兵和沿海岛屿部队以及预备役(民兵)广泛使用。</h1> <h1> 大名鼎鼎的59式中型担克(简称T-59),较长时期为我军的主战担克。该坦克是上世纪50年代仿制苏联T-54A中型坦克 ,北重617厂先后生产了万辆以上,为我军装甲兵建设立下不朽功勋!</h1> <h1> 当年沙场猛将,如今“廉颇老矣”,虽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但壮心不已精神永在!</h1> <h1> 如今T-59敞开胸怀,任游客观摩,无言地述说着沙场征战曾经的辉煌,告知后来人永记:兵者,国之大事也!</h1> <h1> 2022年参观珠海第14届航展,在中国兵器馆拍摄的最新式VT4A1主战坦克 ,火力、防护、机动性,以及信息化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堪称国际市场上顶尖的高端外贸型坦克。 </h1> <h1> 2022年参观珠海第14届航展,我拍摄的我军新一代主战坦克的雄姿!</h1> <h1> 这门炮的介绍不见了,从火炮基座看是专门生产的舰炮,口径在100毫米左右。</h1> <h1>  室内展厅存放的一门非常精致的20毫米机关炮,好像也没有装备部队。(顺便介绍一下枪和炮的区别:口径大于等于20毫米以上的称为“炮”,口径小于20毫米的称为枪;火炮以“门”为计算单位,手枪、步枪、冲锋枪等轻武器以“支”为计算单位,轻重机枪、高射机枪则以“挺”为计算单位,单兵反坦克武器以“具”为计算单位。)</h1> <h1>  红旗2号地空导弹,系仿前苏联萨姆-2地空导弹研制 ,其外形与萨姆-2相似,但在性能上作了不少技术改进。红旗2号地空导弹曾是我军的“绝密宝贝”,前不久央视播出的电视剧《绝密543》,讲述的就是红旗2号地空导弹的辉煌战绩。红旗2号地空导弹是我军装备数量最多的全天候地空导弹武器系统,长期担负高空和要地防空任务,在国土防空和边境作战中屡建奇功。(导弹系统超出了我的知识储备,不能评价)</h1> <h1> 2022年参观珠海第14届航展,我拍摄的我军新一代地空导弹雄伟画面。</h1> <h1> 装甲运输车、运兵车都曾是野战军、集团军才装备的机动作战装备,一般部队都不装备。</h1> <h1> 我国装甲车制造起步较晚,曾从罗马尼亚进口过。</h1> <h1> 这是我国研制的轮式水陆两用装甲车。</h1> <h1> 63C式装甲运输车,一直生产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h1> <h1> 这是我2022年在珠海14届航展中国兵器馆拍摄的新一代装甲车,早已“轻舟已过万重山”,威武!</h1> <h1> 前苏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了一位传奇英雄--保尔.柯察金,曾经影响一代中国人,而在我国兵器工业也有一位“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就是《把一切献给党》的作者吴运铎同志。《把一切献给党》鼓舞了一代代青年人,1991年,吴运铎被命名为全国自强模范。2009年,吴运铎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据说前苏联在莫斯科高尔基大街14号建立过“中国保尔纪念馆”,没有核实。)</h1> <h1> 吴运铎同志,祖籍湖北武汉,出生于江西萍乡安源煤矿。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南兵工局副局长、机械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五机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职。1991年5月2日,吴运铎同志在北京病逝,终年74岁。</h1><h1> 吴运铎同志为祖国兵器事业奉献终生 ,他在武器试验中四次身负重伤,是我党第一代兵工专家、新四军兵工事业的创建者和新中国兵器工业的开拓者。</h1> <h1> 吴运铎同志曾任447厂(北方重工业集团前身)第一任总工程师、厂长,为了纪念这位卓越的兵工专家,北方兵器城里专门建设了“永远的丰碑——吴运铎事迹展览馆”。</h1> <h1> 北方兵器城很大,还有一些我不熟悉的飞机、舰艇、车辆等,不能面面俱到了。北方兵器城能和那么多“老战友、老朋友”亲密接触,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 </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h1> <h1> 再见了,北重!感谢兵器工业、兵工战线的战友们为铸造共和国钢铁长城付出的牺牲和贡献,祖国永远铭记你们的功勋。</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