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芳官本来是一个粉墨登场的戏子,在一次为薛宝钗生日庆祝的时候,贾母见其唱腔圆润,嗓音甜美,身段姿态,维妙维肖,被贾母欣然看上,被召进大观园,从此,成为荣国府的丫环。</p><p class="ql-block"> 有了贾母作为支撑和靠山,认为自己飞上枝头成凤凰,自己在大观园中是首屈一指和一席之地的人物,在怡红院中为所欲为,飞扬跋扈,目中无人,擅作主张,气焰嚣张,目无尊长,不懂规矩,最终,惹怒了王夫人,将其赶出大观园。</p><p class="ql-block"> 纵观整个大观园,能够如此狂妄在荣国府中为所欲为的丫环和下人,只有晴雯和芳官了。</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大观园是一个人情复杂的人际关系错综纵横的圈子,一个不懂低调,不知循规蹈矩,不明自己地位,不知收敛,不知天高地厚的女子,到最后,就会在怡红院中淘汰,一脚踢出局外,成为整个《红楼梦》小说中的牺牲品,沦为茶余饭后的笑资和话柄。</p><p class="ql-block"> 晴雯,虽然,牙尖嘴利,出语轻薄和尖刻,她,还有骄傲及炫耀的资本,那就是从小就生活在贾母身边,是服侍这个大观园中当权者起居饮食的丫头,因,自己孙子—贾宝玉没有一个可信之人,便将晴雯和袭人,委派到怡红院中,照顾贾宝玉衣食住行和一日三餐温饱的人,在以后,这两位有望成为这个奉若至宝的准姨娘或通房丫头,正是有了如此前提之下,晴雯才在怡红院中具有发言权,对这些丫环和下人们可以颐指气使,气焰嚣张。</p><p class="ql-block"> 而芳官呢?根本没有这些背景和实力,自以为,得到了贾母的赏识,便得到了“尚峰宝剑”,就和晴雯和袭人并驾齐驱,平起平坐,就成为怡红院中半个主人,怪只怪,此人见识肤浅,没有自知之明,只有走到自取其辱的地步和下场。</p><p class="ql-block"> 像芳官这样类型的丫头和下人,注定要在大观园中吃亏的,她不明事理,不知韬光养晦,不晓得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利用自己微不足道的成绩引以为傲,就仗势欺人,难免会得罪身边一些人,在王夫人跟前打小报告和告状,引来王夫人的不满和怀恨,借查抄荣国府之际,将其赶出怡红院,这是必然的,也是因果关系的报应。</p><p class="ql-block"> 其实,《红楼梦》中有许多人情世故和为人处世的学问和智慧,应用于现代生活和职场,也是与各种关系和交际往来不可多得的法宝,只要会揣摩和深入的研究,你就会无往不利,无论在各种场合中,也会应用自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p><p class="ql-block"> 在现代社会和职场中,像芳官这种类型的人举不胜举,他们认为自己有关系,上面有人为他们打点和支撑着,便气焰嚣张,狗仗人势,欺上瞒下,拿着鸡毛当令箭,欺软怕硬,一旦失势,没有了关系和靠山,就有落下兔死狐悲的结局。</p><p class="ql-block"> “德不配位,”是指,一个人纵有令人艳羡的才华和学识,然,思想品德出了问题,在某种高位上玩心计,尽干些中饱私囊和昧着良心的事情,到结果都是伤人又害己,无论交友或合伙做事,识人,才是重中之重,择人任事,才是关键的一步。</p><p class="ql-block"> 而芳官呢?如果得到贾母的赏识,让其成为怡红院的Y头,可见贾母对其的倚重和期望,有了这种念头和想法,就应该心怀感激之心,以图报答贾母的知遇之恩,明白荣国府是个是非之地,人情复杂的地方,做人做事就应该谨慎小心,避免出了差错,被人逮住把柄落人口实的证据,应该懂得贾母、王夫人、王熙凤和大观园中众姐妹及三姑六婆、丫环下人们的内在联系,不要轻易去趟这些混水,做到“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在怡红院安分守己,干好份内之事,不要过多的插手大观园中的其它事情,免得惹下流言蜚语,弄得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偏偏此人没有这种觉悟,也没有警惕之心,走到被王夫人赶出大观园的境地,也是咎由自取,岂可怨天尤人。</p><p class="ql-block"> 开弓没有回头箭,芳官已成为《红楼梦》中过去式的版本,也成为整个大观园中丫环和婆子们众矢之的的目标,其次,就是“晴为黛影”的晴雯,一个是愚昧无知、狂妄自大,一个是言语刻薄尖酸,打骂下人,被王夫人知道,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正因了这些德性和脾气,在她们身上没有过多的福报,使她们在怡红院没有立锥之地,命运也没有很好的结局,成为曹翁笔下的悲剧性人物。</p><p class="ql-block">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我们应该明白为人处世,应该低调内敛,懂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明白,与人为善才是处世之道,在复杂的社交圈子中,要清楚人与人之间内在的关系,远离是是非非,不要轻易涉足他人的爱恨情仇之中,保持超然物外,不选编,不站队,不去插手别人的私人情感和他人的是非问题,要学会分辨别人的好恶,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份内之事,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身在泥潭漩涡之中,有一颗洁好自身的心,不染尘,不同污,不染指,仅此而已。</p> <p class="ql-block"> 一次,贾母作为东道主,为薛宝钗庆祝生日,邀请众姐妹看戏唱曲,贾母见戏台上一戏子,才十五六岁,唱腔字正腔圆,甜美圆润,没有半点杂音,身段,举止优雅,投足之间,恰到好处,表演得惟妙惟肖,贾母心生欢喜,决定,纳入怡红院中,以侍候贾宝玉的饮食起居。</p><p class="ql-block"> 唱完戏,贾母吩咐王熙凤把那个女戏子叫跟前,经介绍才知道这个戏子叫芳官,王熙凤左看右瞧,芳官的长像和林黛玉颇为相似,就打趣林妹妹,逗得全府上下哄堂大笑。</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此时芳官就应该有等级上下之分,用机智俏皮的话替林黛玉解围,以免尴尬之嫌,使林黛玉心生不快,毕竟,林黛玉是名门淑女,大家闺秀,岂可与浪迹江湖,卖艺唱曲的戏子相比,这种轻视傲慢之意,再大方和格局的人,也会生气,只要有人从中缓和气氛,便会烟消云散,顿化乌有,可惜,芳官并未这么做,使她在大观园没有留下良好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进入了怡红院之后,芳官完全忘了自己是一个Y头的身份,也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登台献艺的戏子,自己认为有了贾母这位当权者作为靠山,便忘乎所以,得意忘形,在荣国府俨然成为半个主人。</p><p class="ql-block"> 如果,芳官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在荣国府中谨小慎微,做好份内之事,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就不会遭人嫌弃,也不会有被赶出大观园的危险。</p><p class="ql-block"> 芳官是典型的小人得志的嘴脸,认为自己是贾母身边的人,就可以发号施令,吆五喝六,也可染指怡红院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和人事任免问题。</p><p class="ql-block"> 一次,芳官亲制做的玫瑰膏送给贾府中的众姐妹,见贾芸在宝玉房中,贾芸向芳官索要,芳官见之,打心眼里瞧不起这位泼皮无赖的主子,为了应付这个难缠的二公子,顺手将茉莉花膏交给贾芸,以便蒙混过关,贾芸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中,赵姨娘一看自己的儿子,拿的是茉莉花膏,便大骂贾芸,越想越气,一个目无尊卑的Y头,会耍心眼,欺负到自己的儿子头上,于是,便到怡红院找芳官。</p><p class="ql-block"> 赵姨娘找到芳官之后,两人便你一言我一语,互相争吵,闹得不可开交,便有了破口大骂,发生了冲突,大打出手,在芳官众Y环的围殴之下,赵姨娘身单力薄,吃了大亏。</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芳官狂妄愚昧无知之处,在这座怡红院之中,她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没有记住荣国府这个是非之地的处境,虽然,赵姨娘再被王夫人、王熙凤和邢夫人等看不起有鄙视之意,但她毕竟是贾政身边的女人,也是有名无实的主人,在身份上,芳官亦是遥不可及,如果,赵姨娘一无是处,贾政不会疏远王夫人而在赵姨娘身边过夜,可见,赵姨娘亦有自己的过人之处,并非王夫人等人眼中“臭鱼烂虾”,正是有了这些因素夹带在里面,贾宝玉等众姐们也对赵姨娘礼让三分,何况,芳官只不过是大观园中的一名下人和丫环,你竟然对赵姨娘大打出手,欺上瞒下的行径,为自己以后立足于怡红院中埋下祸根。</p><p class="ql-block"> 芳官俨然把自己当作半个主子,没有把大观园中的规矩放在眼中。</p><p class="ql-block"> 芳官在没有王熙凤和王夫人等管事的人授权之下,将厨房的柳嬷嬷的儿子—五柳儿,安排在贾宝玉身边成为贴身仆人,这种不打招呼的行径引起了丫环婆子和下人们诸多不满。</p><p class="ql-block"> 这,看似平常稀疏的事情,却犯了一个做为丫环的大忌,人事调动这些都是大观园中大管家王熙凤的事情,哪些部门需要添人,哪些闺房小姐需要Y环和仆役,都是王熙凤一人作主说了算,而芳官未经王熙凤许可,甚至,未得其应允,连一个招呼都没有,就擅作主张,将柳儿介绍到大观园中,可见其不懂规矩,不知礼数,逾越红线,不知尊卑的人,注定是荣国府权力斗争的牺牲品。</p><p class="ql-block"> 五柳儿的母亲为了答谢芳官,将厨房中的包子、馒头、鸡蛋等送给芳官,芳官见之,将鸡蛋和包子扔进潲水桶中,可见芳官的秉性和人品。</p><p class="ql-block"> 可见芳官并非是一个念恩之人,也是一个忘恩负义之辈,当自己有了出头之日,完全忘记了自己受苦受累的日子,丢掉了与戏班一起风风雨雨的岁月,一旦,自己得了势,就会对那些劳苦大众心生鄙夷之情,在闹饥荒的时代,人们衣不蔽体,一日三餐无着落的状况下,在贾府见农民欠收,一枚鸡蛋要值二两银子,粒颗无收的状况下,贾府能有粮食进仓,已经是万幸,然而,芳官不知人间疾苦,把包子、馒头和鸡蛋当作垃圾扔进潲水桶里,这就是没有当家做主不知柴米油盐贵。</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中,整个大观园中虽然有许多Y环的命运,最后,死的死,散的散,不可同日而语,芳官的命运,我觉得没有半点同情和可怜之处,一个不懂感恩,狂妄无知,目无尊长和不知规矩的人,在那个时代,注定会淘汰和遗弃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