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许多家长感到困惑:为何孩子在小学时期表现得十分优秀,而升入初中后却难以跟上步伐?情绪波动频繁,常常泪眼婆娑不愿上学?尤其是在刚入学的第一个学期,适应能力显得尤为薄弱,原本那个无需父母过多操心的孩子仿佛突然间消失了。作为初中教师,由于不了解学生在小学的具体情况,通常会将这些变化归因于孩子的叛逆期到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孩子们真的进入了叛逆的转折点吗?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从小学到初中,孩子之所以会发生如此显著的变化,除了学科数量增加、学习时间延长以及对新环境适应所需的时间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往往被教师和家长所忽视——那就是学生之间自理能力的巨大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在无形中拉大了孩子们之间的距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拥有良好生活习惯的孩子,能够有序地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对于住校生而言,他们在个人卫生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无论是床铺整理、衣物收纳还是个人清洁,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且这些活动并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业成绩。然而,许多孩子进入初中后仍未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有的家长甚至直到高中还在为孩子送饭、陪同用餐(针对那些提供走读服务的学校),其目的无非是希望孩子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但这样的过度关怀,使得孩子即便步入大学乃至社会,仍可能因生活自理能力不足而面临新的挑战。缺乏自理能力的人往往做事缺乏条理性,难以积极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更别提承担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是个人自立自强的双翼。如果只专注于学习,可能会成为一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而学会了如何生活,则能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保持从容不迫的态度。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乃至大学,拉开学生之间差距的关键始终是生活习惯。那些能够在大学中脱颖而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往往是生活中的强者。当然,也不乏像陈景润、聂卫平、北大韦神这类在学术领域有所成就的人物,尽管他们在生活自理方面可能稍显不足。但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应当被视为首要任务。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将成为孩子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尤其重视儿子的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的培养。无论是规律作息、体育锻炼,还是日常琐事如端茶倒水、洗衣做饭,他的儿子样样精通,乐在其中。儿子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不仅工作表现出色,而且每年春节期间,无论天气多么恶劣,都会坚持叫父亲起床跑步,每天五千米,从未间断。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好习惯,使他身体健壮、精力充沛,享受着幸福美满的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亲爱的家长们,请不要因为孩子在不同学段之间的过渡而感到焦虑不安。相反,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生活习惯上,与孩子共同努力,培养良好的习惯。特别是那些基础知识扎实的孩子,更应关注其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一个手忙脚乱的孩子怎么可能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呢?当孩子放学回家或周末休息时,就像对待成年人那样,让他们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如洗衣做饭、整理房间等,尽可能地让他们独立完成自己的事务。从不会做到会做,再到做得好,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就像学习任何技能一样。教会孩子,给予他们实践的机会,相信他们,一步一步地前进,最终他们会变得越来越强大,无论身处何方都能轻松应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孩子因无法适应新环境而情绪低落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仔细观察,判断孩子究竟是因为学习跟不上节奏,还是因为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无法合理安排学习与生活。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适应期,实现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成功过渡。周末时,不妨布置一些家庭德育作业,通过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一个更加自信、快乐的孩子便会逐渐展现出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