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敬请红征老师指正<br><br> 大妈的骄傲与烦恼<br> ·骆一平<br><br>文人许厪父,早年居住在沪西白克路。隔壁有位宁波大妈,是十足的文盲。一天,她跑来请厪父修一封书信,开口便说:这封信是写给宁波同乡的,不晓得先生能不能写“宁波字”?厪父听了大笑,满口应承:能!能!顷刻写就,交给大妈。大妈连声称谢说:许先生你真是大才子!天南地北,什么地方的字都会写!厪父又大笑。(郑逸梅《清末民初文坛轶事》)<br><br>许廑父(1891-1953),字弃疾,萧山人。幼入私塾,后靠写作为生,在文坛初露头角。曾主编《小说日报》。同乡蔡东藩未尽的《民国通俗演义》,由他续写完成。抗战时期,曾任浙江省茶叶运销处主任、建设厅长秘书等职。病逝于杭州。<br><br>窃以为,大妈们的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可靠标尺。旧社会的大妈,只围着男人小孩,灶头炕头、屋角院子转圈,随着时代进步,开放改革,逐步迈向了广阔天地。但由于所受教育局限,她们这辈与八零、九零后,终究不能同日而语。<br><br>如今的大妈们,一方面是风光无限。抖音视屏,旗袍走秀,麻将跳舞,唱歌演戏,书法美术摄影,美食养生旅游,公益志愿,到处都有她们的矫健身姿。尤其家人或孩子出国了,亲戚升官了,熟人得奖了,股票升值了,商场超市捡到便宜货了等等,更是吹个不休,三天三夜不歇气。<br><br>但另一方面,大妈们也有烦恼。长年累月,家务繁重。譬如服侍小祖宗吧,穿衣戴帽,日常饮食,与子女的育儿理念已然不同,经常为丁点小事闹矛盾。她们觉得:从前的孩子,穿多穿少,包括你们自己,还不是我一手操办的吗?嫌我教孙辈的普通话不标准,那你们自己也不是从乡下走出来的么?<br><br>大妈出门办事,有时也不顺当。譬如,因发财心切,找到营业厅理财小姐,对方张口普通话,语速快,而大妈土音浓重,翘不起舌头,加上对金融风险似懂非懂,沟通起来实在费劲,索性倚老卖老,嗔怪年轻人不懂礼数,没素质。(在此顺便提个建议,部门的办事人员,不妨学说一点当地方言,以方便大妈们办事。)<br><br>有些半老大妈,喜欢穿得性感,似乎立志要把自己的倩影,定格在家乡的山顶,以弥补岁月流逝的损失。不免招来闲言碎语,她们就抱怨说:许你博眼球,就不许俺漏个点吗?<br><br>早早晚晚,不少大妈习惯拥挤在广场街头“劲舞”,扩音器开得山响,挤走飞翔野鸽,占领小城晨天夜空,吵吵得附近居户,梦中也回不了家。面对如潮非议,她们回应说:人活一辈子,就要活得自在,奔放,虽然往事远了模糊了,我却忘不了苹果香。<br><br>还别小瞧了她们。某日公园一群大妈,热热闹闹,叽喳不停,靠近细听,原来是在争论叙利亚、乌克兰、缅甸的战争趋势。真是海水不可斗量呢。<br><br>大妈们最喜欢一窝蜂,兰溪人叫“凑哄兴”。不少大妈,热衷于网上购物,大买补品药品,被骗上当时有所闻,人财两空,难免顿足捶胸。有的大妈一套套的,口才比大学教授还厉害。但是也经常自相矛盾,自我否定,前言不搭后语,缺乏自我认知。<br><br>某大妈的自豪网名曰“江南女王虞姬”,俨然中流砥柱,却遭到一些晚辈藐视。譬如某专家谈诺奖,竟然这样说:一个有主见的读者,有自己的基本判断,不会迷信诺贝尔文学奖,大可不必像街头跟风抢盐的大妈那样,无脑购书。嗐,估计让她们看到,玻璃心要被这直白嘲讽气伤。<br><br>寄语大妈期待大妈们,不断自强,更上层楼,促进社会繁荣稳定,家庭和睦,提高觉悟,蒸蒸日上。<br>-----骑驴斋2024.10.16<br><br>[图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