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70后的童年玩什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丹麦童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是童年最大的事,在玩中获得的无限快乐是干其他任何事都比不上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70后的童年都玩什么呢?新世纪的10后小朋友一定很想知道吧?且听我一一道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钻地道显胆大</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如果给小孩子们讲地道,他们肯定都没亲眼见过,只在《冀中地道战》这样的小学课文或《地道战》这样的老电影上看到过。自己小时候可是亲自钻过地道的。记得小时候在舅家,幼儿班是在邻村上的,每回放学,都要经过一个城壕,城壕里有好几个地道,同行的几个小伙伴为寻刺激,不止一次的钻过其中一个。为了显示自己胆大,还曾走在最前头。地道只进去一段儿,里面便黑洞洞的,什么都看不见了,只得往外走。但地道中那种凉凉的黑黑的感觉真不错。今天想来,玩这种游戏是很危险的,幸亏未遇见蛇。</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在鸡窝中抓金巴牛</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在舅家,小伙伴爱玩一种身上发亮且有花纹的叫“金巴牛”的小虫子。好像是用细线拴住它的一条腿,一手扯住线,另一只手用大拇指在它的背上轻叩几下,它便飞了起来。这样扯着金巴牛飞,把它当成自己的一个玩物。这种虫子产于何处呢?说出来,有点可笑一一鸡窝里。真成了“鸡窝里飞出金巴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有一次和一个比自己大点儿的孩子,经过一番细心的“侦查”,终于惊喜地发现村里一户人家的鸡窝里“盛产”金巴牛,便立刻“奔赴宝地”,开展行动。那个孩子负责在鸡窝的鸡粪堆里掏金巴牛,我负责接住他的“猎物”。一会儿就抓了一掬,真是满载而归。但一只只金巴牛的爪子把人的手抓挠得那个痒痛就别提了,更别说鸡粪的臭味儿了,但我俩似乎已顾不上这些了,只为自己的“战利品”而兴奋不已,还兴冲冲地急着去其他的小伙伴那儿去炫耀呢。</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捉椿媳妇儿捡马棒</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提到“椿媳妇儿”和“马棒”,现在的孩子听了一定会觉得莫名其妙的,肯定不知所云。而70后的童年,这两种东西是再寻常不过的。它们都与椿树有关,椿树如今很少见到了,所以“椿媳妇儿”和“马棒”就成了稀罕物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椿媳妇儿”是经常在椿树树身上爬行的一种像小蝴蝶一样的小昆虫,翅膀是灰色的,上面有不少黑点儿。椿媳妇儿张开外面的翅膀,下面会露出另一层红色的小翅膀,它飞起来是会“撒尿”的,有时会给椿树下仰望天空的张张小脸儿赏上一泡“尿”,凉丝丝的,像降了一阵微型雨。大人们常逗</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捉椿媳妇儿玩的</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小男孩儿,说它可以变成媳妇,娶回去,引得小男孩儿一阵嬉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马棒”是椿树叶子落掉后余下的叶柄,那时候孩子们爱捡许多,攒起来,已记不清用途了,大概是比谁收集的多吧,那么马棒简直成了财富的象征了。马棒跟小青柿子是那时孩子们很喜欢收集的“藏品”,也不知道怎么就会有那种爱好,小孩子的心思谁知道呢。</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勾筋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游戏的名字很怪,要用到白杨树叶。游戏双方从地上捡来或从树上摘下许多白杨树叶,然后把树叶的叶片全揪掉,只剩下叶柄,作为“勾筋筋”用的“筋”。双方拿手中的“筋”用力去勾扯,直到其中一个勾断为止。败下阵的,再拿新的“筋”去向胜利者挑战。“战斗”一直持续下去,直到那个所向披靡百战百胜的“霸主筋”产生,它的持有者便光荣地成为冠军,骄傲地挥舞着手中的“武器”向失败者示威。现在想想“勾筋筋”的决胜过程还是颇合乎如今体育竞技和别的比赛公平公正的原则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开店”是种很好玩的“高档”游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玩过的游戏很多,记得很爱玩的一种叫“开店”的“赢包”游戏。“店主”在地上用粉笔画出一个正方形,分成5小块儿,分别写上“1、2、3、4、5”,然后“顾客”上门,拿着一个小包放在正方形的最上方的横线上,“店主”用拇指和中指将小包弹出,“顾客”再将包弹回“店”中。如果包压线了,或出界了,包归“店主”;如果包正落在“1、2、3、4、5”某个方块儿内,则“店主”得输给“顾客”相应数量的包。包对“店主”和“顾客”很有吸引力,输与赢是很富有刺激性的,当时男孩子玩得是不亦乐乎。同样是“赢包”,“开店”显然比“打包”那种完全凭体力的游戏更高一个档次,所以备受青睐。</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合伙做饭成了“纵火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在母亲的单位总跟三个年龄相仿的小男孩在一块儿玩,当时有个儿童电影叫《四个小伙伴》,我们凑在一块儿正好四个,成了现实版的“四个小伙伴”。我们四个常在一块儿干一些男孩子干的“坏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上二年级时有一次,竟然成了“纵火犯”。一天晚上,大人们都在单位会议室看电视,当晚播的是秦腔,好像是《赵氏孤儿》这样的好戏。我们就在这个时候“做案”了。其实初衷并不是要干坏事,而是要干一件大事一一合伙做饭。也不知是谁想出的主意,大家从家里拿来了米,拿来了胡萝卜,还找了个铁盒当锅,接上水,到单位一间有烧煤饼的砖炉子的小房子去开火做饭。炉子已灭了,也没有煤饼可烧,我们就从隔壁废弃的库房里取来了好多废纸当燃料,划着了火柴,生起了炉子开始煮粥,还往里放了些用小刀切成小块儿的胡萝卜。眼看生米就做成熟饭时,不知怎么的,就给失火了,我们见势不妙撒腿就跑,火一下子蔓延到了库房,把库房里的纸给烧着了,火苗蹿得老高,天空都变红了,连扫帚都烧得发出哔哔啪啪的声音。我们知道闯了大祸,吓得都躲回家里去了。很快大人们发现着火了,赶紧扑火,火终于扑灭了,所幸没造成什么大的损失。我们都等着厄运的到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天,大人们查明了“案犯”是我们四个,严肃地向我们宣布:派出所要来抓我们去坐牢。我们四个吓坏了,在一块儿紧张地商量:警察真的来了咋办?坐牢带不带书和本子?以后上不成学可咋办?会坐多长时间牢?牢里吃什么?……但商量来商量去,派出所的人最终还是没有来,我们才知道大人是吓唬我们的,慢慢地就从紧张恐惧中解脱出来了,该玩时玩,该上学时上学,一切都又恢复了正常。现在回忆起当时的傻样,真是太逗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寒冬玩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冬天温度显然比现在要低,常记得屋檐上老垂下一尺来长的冰柱,水缸里的水也常结很厚的冰。手捏一根冰柱,双手捧着一大块圆冰,是男孩子常玩的两样游戏。记得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玩法,是把一颗弹球含在口中焐热,然后放在圆冰上“烫”出一个小洞来,一次不行,得反复多次才能成功。看着自己创造的“奇迹”,小男孩们充满了成就感。一下雪,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滑雪、溜冰这些活动跟今天孩子们干的差不多。做这类游戏,小孩儿是一点儿也不觉得冷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严冬跺脚、挤窝窝驱寒</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农村学校的教室里不要说暖气、空调和炉子了,连窗玻璃都没有,都是在窗框上钉上塑料纸挡风,坐在里面冷得很。寒冬时还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取暖方式,可以称之为“跺脚取暖法”。上课时在老师还没进教室之前,大家一齐唱着“课前歌”,不知由谁起了个头,大家坐在座位上开始使劲儿跺脚。那时候教室地面可不是水泥的,是土的,一时间尘土飞扬,景象煞是壮观。直到在老师的喝止下才肯罢休。经过这样一番跺脚,人好像也就不冷了,开始上课,认真听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课后,还有另一种“游戏活动取暖法”,主要是“挤窝窝”,就是几个人在墙拐角你推我挤,一番折腾,一下子就把寒冷驱散了。当然其他课间活动,比如斗鸡、跳绳、跳皮筋、打沙包、骑驴等也能起到驱寒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正月十五打灯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正月十五的晚上,打灯笼的好时光终于到了。父母为孩子拿出舅家送来的灯笼,点起细细的带着长把儿的红蜡烛,插在灯笼底部的小木片上,往蜡烛把儿上缀一个萝卜块之类的重物以保持平衡。顿时,灯笼里一片通红,实在美极了,元宵节的味道扑面而来。用来挑灯笼的是一枝细细的扫帚棍儿。村头巷尾便能看到一只只火红的灯笼在缓缓移动,连在一起,像一条火龙。村里的“灯笼会”开始了。街头时时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年在火红的小灯笼中,在孩子的欢笑声中在接近尾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灯笼会”上,孩子们打着灯笼,比着谁的灯笼亮,谁的灯笼美,过年的快乐最后一次得到尽情释放。大家一边调皮地嚷着“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一边开始进行一种刺激的玩法,比谁的灯笼会睡觉。大家把打着的灯笼抡起来,在空中上下划着圆圈,甚至大家还用灯笼互相碰撞,看谁的灯笼中的蜡烛在一番折腾中不会灭,看谁的灯笼不会烧着,看谁的灯笼更坚强更耐用更有生命力。当然,纸糊的灯笼大多是经不起这番坎坷磨难的,十有八九会灭的灭,着的着,最终小伙伴们是几人欢乐几人愁,几人得意几人恼。败下阵的灯笼,又会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再战一番……这种打灯笼赛灯笼的游戏显然跟放鞭炮燃烟花一样,非常危险,潜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所以现在已没有孩子玩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这些游戏,小时候玩得津津有味,觉得乐趣无穷,幸福尽在其中。回想起来,小时候似乎干什么都是有意思的,这是多么可贵啊!总觉得生活有意思,这是多么了不起,这不就是我们不少人在时时追求的人生真谛吗?还是向童年致敬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2.6.1初稿</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3.2.16修改</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童年的爱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丹麦童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童年最大的爱好不用说是玩了,除了玩之外,还曾迷过其他一些东西。</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画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曾经有一度很爱画画,不像今天的孩子被父母送去上什么美术班学画画,而是自发地乱画,真正的涂鸦。因为爱读古代题材的小人书,受那上面的古人形象的影响,又加上爱看古装影视剧,不知不觉地就画起古人来了。把《水浒传》上能叫得上名字的“好汉”一个个地画了个遍,用的是铅笔还是圆珠笔记不太清了,凭自己看古装剧的印象和一点儿可怜的想象,画得很认真,但实在画技太差,母亲拿去一看,评价是:“咋都没脖项?头跟身子直接连在一块儿,都是一个模样。”但听了母亲的“差评”,好像没受什么打击,依然我行我素,继续顽固地画,不停地画。后来还照猫画虎地按着杂志上的古人样子先拿铅笔画,然后用毛笔勾一遍,画完之后,干脆贴在墙上让家人欣赏。有一次还画了张戚继光跨马提枪图,自我感觉颇为满意。但除了得到父母的一声“画得还差不多”的评价外,再没有什么了。在画画方面后来再没有什么长进,因为根本没什么人指点。记得直到上初中时,还在“没意思”的政治、地理、生物等课本的空白处画“没脖项的古人”。初一一次学校举行书画展,我还交了一张自己照着历史课本上的秦始皇插图画的“作品”。后来,就不记得有什么“作品”产生了。这个爱好就这样自生自灭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写篆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大概是在五年级的暑假时,忽然迷上了篆字。最初知道篆字,是在母亲单位的报纸上见到的篆刻,不知是受大人的影响,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一下子觉得那种字很漂亮,便开始收集篆字。如果是废报纸上的篆字,就用剪刀剪下来贴在日记本上。但有时在自己订的杂志上发现了篆字,或是在借别人的书上发现了篆字,就没法剪了,就想出个办法,用纸蒙在上面用铅笔拓下来,然后再用钢笔勾一遍。有时见到中药盒上有篆字,就喜出望外,也照着“画”下来。甚至在墙上糊的旧报上发现了篆字,也马上用笔照着描在本子上……可以说一见到篆字就收集,真有点儿走火入魔了。就这样津津有味地在日记本上“攒”下了不少篆字,爱不释手,常拿出来欣赏,照着写。后来慢慢地掌握了一些基本偏旁部首的篆字写法,就自己拼凑出一些“篆字”,写在本子上、书上。上六年级时有一次给班里办板报,还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用篆字写了副对联,当然是照着本子上的篆字描的,但很是得意了一阵子,因为别的同学都不会写。有时还在书上给自己“写”出一个“篆字章子”来,自得其乐。不光写,还曾真的用一把刀子在一个象棋子儿背面给自己刻出了一个章子,在印色上一按,盖在书上还蛮像一回事的,只是这个章子太大了,看着太“笨势”。后来那个收集篆字的本子弄丢了,到上高中,写篆字的兴趣也逐渐丧失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童年除了画过画和写过篆字之外,还搞过集邮,收集过报纸上的图案,写过毛笔字,练过钢笔字,下过象棋、军棋、跳棋,打过乒乓球……但这些爱好最后都是不了了之。回忆起童年的爱好,觉得自己小时候还真是个兴趣广泛的人,可惜,这些兴趣爱好没有坚持,没有发展,更没有给自己日后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实在是遗憾极了。再看看如今的自己,现在除了用手机码码字这个唯一的爱好,好像都没什么乐趣可言了,真是悲哀啊。童年,兴趣广泛的童年一去不复返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9.5.30</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童年搞“收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丹麦童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近些年,日子好过了,搞收藏的人越来越多。从电视上《鉴宝》、《寻宝》、《收藏马未都》之类节目中的火爆场面就可以看出,有收藏爱好的人可真不少,但那大都是有钱有闲的人干的雅事。这不由让我想起了自己童年搞过的各种“收藏”。当然我的“收藏”全是些根本不值钱但自己却视若珍宝的小玩艺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早的“收藏”,是烟盒纸,是把软纸烟盒拆开后得到的“宝贝”,不是今天那种硬烟盒。现在的软烟盒好像已经不太多了。刚上小学一年级,不知咋的,在同学们中间就掀起了收集烟盒的热潮。大家把能弄到的烟盒,拆开夹在书里压平,拿出来互相炫耀、彼此攀比,以收集的烟盒种类齐全、花色众多、色彩鲜艳、图案美观为荣。现在还能想起当时收藏的“大前门”、“延安”、“羊群”、“宝成”等烟盒的样子。为了弄到烟盒,可谓煞费苦心,甚至还在垃圾堆里捡过,那时可没有啥卫生观念,只要能捡到别人没有的烟盒,哪管脏不脏呢,只要拆开擦擦就行了。回想起当时拾到一个自己满意的漂亮烟盒时的那种兴奋喜悦之情,真的比现在每月月底那天领到工资的感觉还好。小时候人就那么幼稚,要求就那么简单,就是那么容易满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收藏的宝贝烟盒最后当然是灰飞烟灭,不知去向了,但那份难忘的记忆却永远留在了心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与收藏香烟盒相类似的是收藏糖纸,这多半儿是女孩子干的事,当然男孩也干。那时候给孩子最好的奖赏之一就是给水果糖吃,因为农村孩子好像也吃不上其他更好吃的东西,城里孩子也好不到哪儿去。那时每颗糖果的包装不像现在那样一撕就破,而是可以拆开铺成一小块儿方纸的。这样,糖纸就比较多,收集起来也就比烟盒容易得多。一般都是收藏自己吃过的糖的糖纸,不太需要到垃圾堆里去“寻宝”,收藏行动就更加卫生了,不能不说是一种大的进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接下来的收藏大概是小人书了,我们把它叫“娃娃书”。那时候这种图文并茂的小人书,一般每本卖一两毛钱,几乎每个孩子都收藏了不少,有的甚至可以装一大箱子。时常拿来互相交流,你看我的,我看你的,也算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文化活动,不光以中学到了不少文化知识,还增进了彼此的友谊,可谓一举两得。书的内容大致有两类,一是古代历史故事,像《杨家将》、《岳飞传》、《三国演义》、《薛刚反唐》之类,另一类是革命历史故事。现在还记得用自己攒的钱买到一本《岳飞传》的故事《小商河》时爱不释手、兴奋不已的心情。还有暑假里读由朝鲜电视剧《无名英雄》画面剪辑的小人书的情形,至今还历历如在眼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童年的收藏远不止上面三种,还收藏过好多全国各地作废的布票,成果颇丰,可惜后来给弄丢了,很可惜。自然还收藏过邮票一一也就是集邮,农村的信不多,并且一般统一贴八分钱的那种长城邮票,另外私揭他人信封上的邮票也是很不道德,是会挨骂的,这东西很难弄到,收获不大,最终作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童年的收藏尽管不值什么钱,简直不能和当代那些有钱有闲者的古董字画收藏同日而语,但它带给人的快乐却是无穷无尽的。只因为有了这种种收藏活动,童年才显得那么有趣,回忆起来才觉得那么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8.5.3</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