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故事】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些事 上山下乡运动

包克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激情燃烧的岁月 上山下乡运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山下乡”一词最早见于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个概念,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后期,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 上山下乡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 1955 年,六十名北京青年组成了青年志愿垦荒队,远赴黑龙江省去垦荒。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于 8 月30 日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会。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在欢送会上把“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队旗授予这批青年。政府鼓励当时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自愿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去锻炼自己”,把邢燕子等人做为典型模范在青年人中大为宣传。 上山下乡 真正有组织、大规模地把大批城镇青年送到农村去,则是在文革后期,毛泽东决定给红卫兵运动刹车的时候。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上山下乡的目的地很多,包括云南、贵州、湖南、内蒙,黑龙江等地。政府指定“知识青年”劳动居住的地方,通常是边远地区或经济落后、条件较差的县。这一做法很快就成了既定政策。 在当时,有一部分青年是“满怀热血”地投入到这场运动中,所谓“满怀豪情下农村”,“紧跟统帅毛主席,广阔天地炼忠心”。但更多城市青年是被强制离家、迁往农村的。与其在城市的生活相比较,知青们普遍感觉在农村生活很艰苦,他们在贫困的农村地区当然无法继续接受正常的知识教育,文化生活也几乎没有,他们和当地农民的关系也远非融洽。 “上山下乡”的“知青”当中,大部份是到农村“插队落户”,但还有一部份虽然也是务农,过的却是“生产建设兵团”的准军事化生活,他们的状况与 “插队知青”有很大不同。还有一部份学生毕业后到了国营林场、茶场、渔场。拿月薪。“上山下乡运动”前期,全国各地组建了许多“生产建设兵团”,有一大批“知青”到这些“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屯垦”。“生产建设兵团”虽有“屯垦”的功能,但却非正规军队,它同时兼具安排城市失业青年就业和备战的目的。1968年底,中苏关系对立,毛泽东向全国发出了“全民皆兵”,“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等一系列关于备战的指示。城市里开始修建防空洞,沿海地区不少军工企业纷纷西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组建了以“知青”为主要成员的大量“生产建设兵团”。从1969年初到1970年,原有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大规模扩大建制,同时新成立了内蒙古、兰州、广州、江苏、安徽、福建、云南、浙江、山东、湖北共10个“生产建设兵团”以及西藏、江西、广西的3个农垦师,加上50年代组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国共有12个“生产建设兵团”及3个农垦师。 - -早请示--进入70年代以后,多子女的家庭可以留一人在父母身边安排工作。独生子女不下乡并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回城市。到70年代后期,出现了大规模的的抗争,知青们通过请愿、罢工、卧轨、甚至绝食等方式的抗争强烈要求回城,其中以西双版纳的抗争最为出名。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也有部分人在农村结婚“落户”,永远地留在了农村。有人因为害怕不被政府允许返回城市,所以即使和人同居并有了孩子也不登记结婚。 据统计由于各种原因滞留农村边疆的知青约有数十万人。 上千万的知青回城后,并未出现某些人担心的城市因容纳不下这么多人而引发混乱。相反,由于这个决定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反而使得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都更加“和谐”。邓小平在八十年代初骤然强化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中共对知青返城的一种反应。 上山下乡暂时缓解了城镇的就业压力,并且解决了红卫兵组织的问题。上山下乡运动令无数中国城市青年接触了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此之前从未去过农村,对农村的了了解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文字和新闻媒体的宣传。一些曾经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人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作家,如史铁生,叶 辛,梁晓声,张承志,张抗抗等,他们都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知青文学。农村插队落户的经历使得他们在作品内容方面得到丰富,获得很大部分人的感同身受、发自内心的呼应。 一种解释是: 把“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作口号,很明显是把无业城镇劳动力到农村安家落户视为解决失业的办法。失业在社会主义潜意识中,是资产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社会主义社会当然没有失业问题。可当时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大跃进和文革后完全停滞,粮食总产量逐渐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中国城市人口的需要,政府无法给城市青年人在安排工业和服务业领域的工作。中央对运动的解释是: 为了防止“ 修正主义”和让年轻人“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可见出发点是好的。 -- -晚汇报--运动过去几十年后,当年的知青们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主力,他们通常对自己留在农村的青春年华抱有怀旧情绪,上山下乡运动功过是非历史自有评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编后记:全国广大知识青年遵照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教导,1975年8月,我高中毕业,按照当时的政策,我属下乡的对象,光荣的成了知青一员。临毕业时,学校给我们透露:如果是当年8月15日前下乡,以后参加工作按1975年1月1日算起,所以,我们这一批毕业生都赶在8月15日前就踊跃下乡插队了,我属于寻亲插队的,我的外婆的老家疑似在乌木水库一个叫芋头河的地方,她的一个侄儿在清溪人民公社双凤大队任大队书记,我称他表叔,本来双凤大队系水淹区,没有接受知青的任务,由于有投亲靠友这一政策,我就顺理成章的插队到了双凤大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双凤大队坐落在乌木水库腹地,背靠五峰山,三面临水,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水淹的原因,导致人均田土少,靠几分薄土免强能渡日,插队到双凤,贫下中农对我很热情,对我也很好,每天都有院子里的阿姨给我送菜,一到杀年猪,她们都会给我送一砣猪肉,我心存感激,在那些晦暗的日子里,是善良的大叔大婶们让我这个城市娃娃得到了些许安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双凤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869天后,于1977年12月29日回城参加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些事 上山下乡运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图片】:包克智+百度百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文字】:包克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製作】:包克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拍摄时间:不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拍摄地点:大竹.双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此图片源自《美篇》《一人一句故事会》</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