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之一:读李真微《禅寺佛光》</b></p><p class="ql-block"> 真微先生的《禅寺佛光》,逡巡于寺庙,探究于佛理,与他素来注目凡尘烟火,走笔世道人间的散文大相径庭。然而细一思之,也不足为怪。经过中国文化浸润的佛理,原是被神化的人生哲理;那些各色各型的寺庙塑像,本是对众生百相的刻画与回归。已到耄耋之年的真微先生,洞察世理,烛照人生,以佛义来表达他对社会人生的阐释理解,是再正常不过了。</p><p class="ql-block"> 《禅寺佛光》从圣安寺的历史和现状说起,再谈到作者对佛教精义的理解,即“悟透生死,心无挂碍,就会自觉遵循规律,顺应规律,超越一切束缚,达到心灵的自由与安宁。”有了这种心灵的自由与安宁,人的精神状态才能了无窒碍,“活得澄明而清澈,开朗乐观,达到新的精神境界。”</p><p class="ql-block"> 我对佛学缺少研究,对早已知晓的“色即是空”的理解也很浅薄。佛教一脉的禅宗,据说也从老庄学说中吸取了思想,从而成为最具中国本土文化内涵的佛教门派。圣安寺是否与禅宗有渊源,我不知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但老庄的“顺生乐死”我是明了的:</span>既要坦然地面对死,也要积极地面对生。从这点来看,佛老的这些观念,与儒家在生要积极进取思想也是合拍的。而这也正是《禅寺佛光》中的佛光给我们的烛照与启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之二:读赵萍《阿姨是我妈妈》</b></p><p class="ql-block"> 赵萍曾许多次写到她的母亲。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有时是母亲的一个清晰的侧面,有时是一个淡淡的背影。而《阿姨是我妈妈》,则是女儿心中母亲形象的最后定格。从少年到晚年,赵萍用一生完成了对母亲形象完整的勾画,曾经的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终于完成了从不理解到理解到深爱的转换。母女亲情,血浓于水,无论曾有过多少误解、委屈,顷刻间都化为奔涌而出的思亲泪水。我们读她的这篇悼亡之作,也忍不住要洒下一掬同情之泪。愿天下的母亲在天堂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