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摄影编辑制作:东方</p><p class="ql-block"> 手机摄影:华为手机mate60Pro</p><p class="ql-block"> 地点:北京西城区什刹海前海</p><p class="ql-block"> 时间:2024年11月20日</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是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的一个历史文化保护区、文化旅游风景区,为中国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南至平安大街、北至北二环、东至地安门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北大街,占地面积达323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33.6万平方米,绿地面积11.5万平方米,与中南海水域一脉相连,是北京唯一一处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也是北京城内风貌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历史街区。</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风景区由前海、后海、西海水域及沿岸名胜古迹和民居民俗生活组成。2000年,北京市政府批准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什刹海是其中面积最大的。2006年,什刹海作为京杭大运河一部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什刹海是其中的一个遗产点。什刹海以其秀丽的风光,被誉为“北方的水乡”。</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水域起源于金朝时的“三海大河”,在元朝时期是大运河的终点。从元代到清代,什刹海地区陆续修建起了寺庙、园林、府邸、王府等建筑,文人活动频繁,商业逐渐发展。近代时期,什刹海地区受战争影响,水道淤塞,建筑失修,但多了很多故居名宅。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什刹海水域才得到治理。1983年,北京市政府批准了西城区人民政府关于什刹海的整治方案,什刹海地区进行建设改造、旅游开发。如今的什刹海地区旅游景点众多,有4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包括钟鼓楼、德胜门箭楼、恭王府、宋庆龄故居、郭沫若纪念馆等。</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在古代被称为“高梁水”“三海大河”或“海子”。三海即前海、后海和西海(积水潭)的总称。在北京南北中轴线的西侧,有六块相连的湖面,自北向南依次为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在这六块湖面中,北海、中海和南海被圈入了旧时皇城范围,合称“太液池”,又称“前三海”。与之相对,前海、后海和西海被合称为“后三海”。</p> <p class="ql-block">从明朝时期开始,后三海逐渐被称为“什刹海”。虽然什刹海这一名称广为流传,但实际上从未被行政正式命名过。这只是人们约定俗成、相沿成习的一个叫法。即使在现代出版的各种北京地图中,后三海均被分别标为西海、后海和前海,从未统一标注成什刹海。什刹海更多的被认为是一个风景区的名称,包括后三海及其周边地区。</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所在的北京城,为典型的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两季短促。北京的年平均气温为13摄氏度,1月平均气温为零下7摄氏度至零下4摄氏度,7月平均气温为25摄氏度至27摄氏度。年降水量为600-800毫米,全年无霜天为180-200天。</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水域开阔,是北京城内的一块“绿洲”,其偌大的水面有自己的“小气候”。随着北京城的发展,城市的“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心区的气温高于郊区。在高温时期,什刹海地区因湖面水分的蒸发,地表温度低于城市其他地方,形成城市热岛效应中特有的“冷谷”,调节着北京的气温。</p> <p class="ql-block">前海现为北京旅游区,娱乐活动较为繁盛;由于旅游开发过度,该水域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受到较大损害。后海水质较好,周围王府、名人故居、知名胡同较多,是北京尤为重要的建筑遗产保护区域,文化底蕴深厚,现主要为居住地和旅游区。西海附近现在主要是居住区,原周边府宅院落被大量的拆除改建,湖泊逐渐被周围的高楼大厦等现代建筑包围。</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景区最常见的是柳树,槐树也是景区内常见的景观乔木。景区内水生植物种类颇多,有芦苇、蘋蘩、菰和蒲等,与岸上的青草绿树一起构成什刹海的绿色屏障。前海西岸荷花市场前可以观赏荷花。</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是许多野鸟的栖息场所,例如雨燕、水鸟,甚至胡同中的树木上有喜鹊、啄木鸟等。后来环境一度恶化,野鸟减少。自1983年起,西城区政府整治了此处的环境,净化了水质。20世纪90年代,久违的野鸭开始光临后海、西海,繁衍后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