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天地》——每一部好书背后 都有一段编辑的好故事

《华人文艺家》官方帐号

<p class="ql-block">北青热点</p><p class="ql-block">2024-11-2107:09北京北青网官方账号</p><p class="ql-block">每一部好书背后 都有一段编辑的好故事</p><p class="ql-block">◎王建辉</p><p class="ql-block">做编辑能发表和出版一部好作品自然是欣慰的,尤其是作为一个编辑工作者,如能编辑发表作者的处女作,而且这篇处女作还成为了名篇,更会有无比的欣慰。顶级编辑的成就就是顶级的图书或者不朽的图书。出版史上有许多这样的有名故事。</p><p class="ql-block">叶圣陶、巴金、赵家璧做编辑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叶圣陶说他一生的职业是编辑。早年在商务印书馆做编辑便发表了茅盾的小说处女作《幻灭》。大革命落潮,热血青年沈雁冰陷于困顿之中,叶圣陶听沈雁冰讲述了自己这一时间的经历,便鼓励他写成小说,沈也正好有写小说的意愿,于是便有了《幻灭》的上半部。叶圣陶迫不及待地将它发表在自己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并给沈改了笔名,将“矛盾”改为茅盾。茅盾成了沈雁冰一生的笔名。</p><p class="ql-block">戴望舒的《雨巷》收入其1929年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里,其实此诗最早是1928年发表于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22岁的戴望舒在1927年夏写成《雨巷》一诗,一年后寄给正主编《小说月报》的叶圣陶,叶见到后称赞说此诗为新诗的音节开了新纪元。给戴望舒发了一组诗,包括《雨巷》在内,此诗遂成为中国新诗的名篇,戴望舒于是有了“雨巷诗人”的桂冠。</p><p class="ql-block">巴金一生把生命的许多时光放在做编辑上。上世纪30年代做《文学季刊》编委时,他从积稿中发现了曹禺的《雷雨》,第一个主张发表,还做了具体的校对工作,并于1934年1卷第3期破例一次性全文刊载。之后,曹禺的戏剧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的单行本都由巴金列入他主编的“文学丛刊”,在其做总编辑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其中第一集里便有《雷雨》。这三部戏剧作品是中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上的巨作,作家萧乾曾说:“如果不是巴金做出立即发表的决定,曹禺在戏剧创作的道路上,可能要晚起步一段时日。”</p><p class="ql-block">赵家璧的编辑成就主要体现在两套书,一套是《中国新文学大系》共10集,一套是“一角丛书”共80本。这两套书既是他编辑,也是他策划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35年出版,是赵家璧编辑生涯的巅峰之作,这套书是中国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成果展示,这样的书在中国尚无先例,编选作者也都是当时的一时之选:鲁迅编辑一部短篇小说集(《小说二集》),阿英编史料集,郁达夫、周作人各编选一部散文集等等,蔡元培写总序。后者是赵家璧编辑生涯早期的代表作,在1931年到1933年两年内共出版80种,其中也有不少名家名作,在当时为普通大众提供了买得起的书。这两套书的可贵还在于不仅体现了当时的价值,也成为后来的范式。当今的出版者有人接续第一个十年,相继推出后续几个十年的新文学大系出版物。“一角丛书”其廉价的图书形式,几十年后还有人模仿出版了“五角丛书”。</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名编们</p><p class="ql-block">如果说一位编辑可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史上具有一定地位的话,大家可能都会提到江晓天。他在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年4月成立后担任文学编辑室主任,带领编辑团队编辑出版了“三红一创”,即《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p><p class="ql-block">说一点《创业史》的故事。中青社成立不久,江晓天获悉柳青为了深入生活,去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蹲点,敏感的他立刻派出青年编辑黄伊,去找柳青签订未来的小说出版合同。柳青见有青年编辑风尘仆仆前来约稿,便责怪说:“我刚到此不久,好比种子刚埋到地里,还未发芽,哪里谈得上收获啊!”并表示这个合同不能签。黄伊情急之下用他擅长的公关能力说服老团干柳青,后来柳青果然陆续寄出《创业史》第一部的部分稿件,江晓天亲自审读初稿,还带了黄伊再赴皇甫村,与柳青就《创业史》全书的构想交换意见,达成共识。1960年6月,《创业史》第一部问世。通过这部书的组稿和编辑,中青社不仅出版了名著,也锻炼了编辑队伍,黄伊也成为有名的编辑。</p><p class="ql-block">龙世辉大约可以说是新中国最早有传记的一位编辑(《龙世辉的编辑生涯——从林海雪原到芙蓉镇的编审历程》,李频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之所以有学者为其写传,是因为他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做编辑时,编辑出版了《林海雪原》《三家巷》《子夜》《瞿秋白文集》《赤橙黄绿青蓝紫》《芙蓉镇》《将军吟》等文学作品,总计达200部以上,都是那个时代以致后来有名的好书。</p><p class="ql-block">周振甫的成就之一是编辑了钱钟书的《管锥编》(全五册),此书是钱钟书最重要的作品。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他从钱钟书那里拿到书稿,即向中华书局提出选题,获得通过后担任责任编辑。他对书稿提出过许多有益的意见,钱钟书对他的编辑劳动高度认可,在书前写了一段话:“命笔之时,数请益于周君振甫,小叩辄发大鸣,实归不负虚住,良朋嘉惠,并志简端。”</p><p class="ql-block">钱钟书的另一部著作《谈艺录》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增订重版,也是周振甫负责编辑的。周振甫两度做过此书的编辑,1947年此书在开明书店出版,周振甫是两位编辑中的一位。在《管锥编》出版之后的1984年,《谈艺录》又出增订版。即使是这样一本重版书,周振甫也做了许多工作,以至钱钟书多次特意写道:“此书订正,实出振甫道兄督诱”“君于识字破体,悉心雠正;周君并为标立目次,以便翻检,底下短书,重劳心力,尤所感佩”。又有题字云:“校书者非如观世音之具千手千眼不可,此作蒙振甫道兄雠勘,得免于舛错,拜赐多矣。”钱钟书对周振甫的赞誉“校书者非如观世音之具千手千眼不可”,也成为编辑出版这个行业的名言。</p><p class="ql-block">这样一些有名的好书,人与书合为一体,作者与编辑合二为一,不仅是作者的丰碑,也是编辑的奖章。每一部好书背后,都会有这样一段编辑的好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