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孔庙里的石牌坊

盖碗茶

<p class="ql-block">  曲阜孔庙,又称“阙里至圣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在孔子去世的第二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这是孔庙的开端。 </p><p class="ql-block"> 进入孔庙,首先见到的便是孔庙里的石牌坊。这些设计精美,庄重肃穆,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高大牌坊,不仅是孔庙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儒家思想的象征,也是孔庙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牌坊背后,藏着不少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  金声玉振坊,是孔庙的第一道牌坊。“金声玉振”词语出自《孟子·万章下》,古时最重要的乐器编钟和玉磬,在被敲击奏响而发出的乐声,编钟为金声,玉磬为玉振。把孔子的思想比喻为一首完美的音乐,强调有始有终和谐统一,形容音乐的美妙,人的知识渊博、才学精到。孟子用“金声玉振”来称赞孔子的圣德兼备,比喻孔子的品性正如奏乐,以钟发声,以磬收韵,集众音之大成‌。</p><p class="ql-block"> 金声玉振坊,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由时任山东巡抚胡缵宗题写‌,坊上的玉字写得与众不同,它的那一点摆放在王字中间那一横的边上,这也许是在表达顺其自然,行于天地,合于人心的孔子的中庸之道吧。</p> <p class="ql-block">  走过金声玉振坊,迎面而来的就是原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即公元1415年建的“棂星门”。</p><p class="ql-block"> 在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由七十一代衍圣公将原木质结构的棂星门改建为石质材料。六楹四柱三间,高10.34米,宽13米,石柱上下两节,前后有石鼓夹抱,两节相交处加石戗柱斜撑,石柱顶端屹立着四尊天将石像,威风凛凛,象征此门由天将守卫。额枋用铁梁承托,额枋正中置圆雕火焰宝珠,两端浮雕云鹤,雕刻精美,栩栩如生。正间额坊上镌刻着乾隆皇帝御笔亲题“棂星门”三字,体现了皇家对孔庙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棂星又名天镇星、文曲星、魁星等,寓意孔子如同天上的文星下凡,象征着孔子能够广育英才,教化万民。棂星门作为孔庙的大门,不仅具有实际的通行功能,更象征着对孔子的崇敬和祭拜如同祭天一般隆重,棂星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艺术价值,寓意着儒家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  棂星门和“至圣庙”坊之间,是建造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的、造型为三间四柱冲天式的“太和元气坊 ”。</p><p class="ql-block"> 坊高5.6米,宽13.5米,石质结构;柱为八角形,前后有石鼓夹抱,柱头为仰莲座,柱顶雕有圆雕鳞甲独角兽“辟邪”,俗称“朝天吼”;坊额上“太和元气”四个大字,为明朝进士、时任山东巡抚曾铣手书,字体苍劲,寓意深远。</p><p class="ql-block"> “太和元气”意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代表了世间万物生长的最高境界。“和”的思想是这座坊的灵魂所在,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的文化传统,也喻意着天下文人学士汇聚于此,统一于儒学门下,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知识和文化、对孔子思想的尊重。在孔庙中建造此坊,意喻孔子的思想达到了一种至善至美的大和境界,显示了孔子思想对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巨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  沿着中轴线继续前行,便是“至圣庙坊”。这座牌坊寓意至高无上,是对孔子的极高赞誉。至圣庙,是孔庙的别称,得名于孔子的封号“大成至圣文宣王”。</p><p class="ql-block"> 坊为三间四柱冲天柱式汉白玉石坊,上刻篆书“至圣庙”三字,云龙图案,线条流畅,构图匀称,雕刻精细,上刻篆书“至圣庙”三字,此梅花篆刻是雍正皇帝的手书,特别是“至”字把上面的一横写到了下面,这是因为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上不能封顶。</p><p class="ql-block"> 至圣庙坊不仅是孔庙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更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它体现了历代皇帝对孔子的尊崇和祭孔的传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孔庙里的每一座牌坊,都不是石头的简单堆砌,而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它们静静地诉说着孔子的故事,传承着孔子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