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风物忆旧之三百八十四:一河穿三县

侯福志

<p class="ql-block">●故事天津</p><p class="ql-block">一河穿三县</p><p class="ql-block">原载2024年11月22日《今晚报》副刊,署名:武邑(侯福志)</p><p class="ql-block">  “我们村南部有一条河道,祖辈都说是宋辽时期的运粮河。这条河道仍保持完好,有的地方水面还很宽,在过去,这条河道正处在武清、宝坻、香河之间,故当地有一河穿三县之说。”这是笔者在王马街村考察时,村里老人介绍的当地情况。</p><p class="ql-block">  王马街村,今属武清区河北屯镇,位于镇驻地东部2公里,现有人口270余人。据《天津市地名志·武清县》载,辽代有王、马二姓定居于此,因地势狭长,且只有一条街,故成村后得今名。据1931年出生的马明老人介绍,王马街村过去有一条东西向的长街,其东半部由马姓居住,俗称马家街;其西半部为王姓居住,俗称王家街。旧时,王、马二姓分别定居运粮河故道北岸的高台之上,并分别形成两个自然村。后来,因两个村住宅相连,两条街也就联结在一起,由两个自然村变成了一个村,为体现平等,经王、马二姓友好协商,对外称为王马街村。</p><p class="ql-block">  据马明老人介绍,王马街村正处在三县交界处,是运粮河的咽喉要道。王马街村属武清,村以北、以西属香河,以东属宝坻。这条河在村庄南侧,往东走向是:通过前韩口的北部、刘家街的南部,然后在刘家街与杨家街之间以九十度角折往正北,经大口哨西部,再折向正东方向,将过去的大口哨一分为二,南部称南口哨,北部称北口哨。出村后,往东北方向横穿青龙湾河(前身是另外一条运粮河)进入宝坻大口屯镇辖区。</p><p class="ql-block">  运粮河往西走向是:穿过北李辛庄南部、再往西在武洞上与后洞上之间穿过,再往西进入河北屯、石薄庄。有趣的是,运粮河在不同村庄又有不同的小地名,如霍寺称南河、石庄称石家河、河北屯称李家河、北李辛庄称刘家大壕沟等,这表明在历史时期,运粮河不仅在漕粮运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附近村庄的生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p><p class="ql-block">  马明老人是喝运粮河水长大的娃,他曾在本村上过私塾,教书先生是杨家街的杨学军先生。待成人后,马明老人响应号召参军入伍。据他说,自己是一位通信兵,1950年因身体原因从湖南转业归乡。</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侯福志,1964年11月11日生于武清县石各庄公社(今石各庄镇)李各庄村。天津知名文史学者、乡土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天津档案馆近代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大运河词典(天津卷)》编辑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天津市规划资源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原处长。现任地质勘查处处长。</p><p class="ql-block"> 自1986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累计在《天津日报》《今晚报》《中老年时报》《中国老年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等报纸及《地球》《化石》《天津文史》《天津史志》等杂志上,发表文史随笔、科普作品及散文作品4000余篇(笔名有御河轩主、柳福、雍楠、柳士心、四海、武邑等)。累计出版著作有:《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经眼录》《大地史诗——地质史上的天津》《津沽谈往录》《津沽乡情录》《沽水旧闻录》《桑梓纪闻》(卷二)、《桑梓纪闻》(增补本)、《津沽诗集六种》《老天津的旧报旧刊》《老天津的地质风物》《评剧皇后刘翠霞》《老天津的诗社和诗人》《李各庄风土记》《武清乡村老物件》《报人王小隐其人其事》《武清村庄史话》等20余部。主编或参与主编了《天津地矿工作二十年》《天津地热(温泉)志》《天津历史地图集》等著作。另参与和平、河西、河东、河北及武清等5个区的30余本文史资料编辑或撰稿工作。参与编辑《崔黄口史话》编辑撰稿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