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4自驾游: 二十八、又到丽江

教练王

2023年11月12日(出行第七十八天),晴 告别攀枝花,告别了四川。走高速,入云南,今年二进丽江。10月17日(出行第五十二天)时,第一次到丽江,因要赶到成都参加同学聚会,没有在丽江久留。实际上,以前来过多次丽江,还没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前就来过了。 在仁和服务区休息时,遇到了自驾游的哈尔滨同乡,两口子刚退休两年,从三亚过来,下个目标是泸沽湖。这两口子是真正在旅行者,无攻略,无目标,到了服务区才决定今天要到哪儿去。 下午2点之前,到丽江并住下。 然后就去游丽江古城。 <b>丽江古城</b>,又名大研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古城坐落于丽江坝中部,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玉龙山脚下一处海拔2400多米的高原台地上,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面积为7.279平方公里。由于古城位于金沙江的江湾,而金沙江古称“丽江”,由此得名“丽江古城”。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有四方街、木府、五凤楼等景点。丽江古城有着多彩的地方民族习俗和娱乐活动。古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 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div><br><b>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b>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数个世纪的洗礼,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br></div> 丽江古城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时候频繁的商旅活动,促使当地人丁兴旺,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丽江古镇曾是明朝丽江军民府和清朝丽江府的府衙署所在地,明朝称大研厢,清朝称大研里,民国以后改称大研镇。一般认为丽江建城始于宋末元初,公元1253年,忽必烈(元世祖)南徵大理国时,就曾驻军于此。1253年,蒙古军南征,木氏先祖阿宗阿良迎降。1254年,蒙古设三赕管民官。1277年,改丽江路通安州。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归顺明朝,改设丽江军民府,赐阿甲阿得木姓,封世袭知府。由此开始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里,丽江地区皆为中央王朝管辖下的纳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世袭统治。 丽江土司姓“木”,由于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所以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徐霞客《滇游日记》曾写丽江古城中木氏土司宫邸“木府”“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城区则“居庐骈集,萦城带谷”、“民房群落,瓦屋栉比”。 我们从酒店出来,穿过一个胡同,进入古城。 <div>途中经过<b>顾彼得故居</b>。</div> <b>顾彼得</b>(Peter.Goullart),俄国作家。1901年出生于俄罗斯的一个贵族家庭。2岁那年顾彼得做茶叶等生意的父亲去世了。由于家境比较富裕,母亲为儿时的顾彼得雇请了多个家庭教师,其中还包括一位哲学家和神学家。虽然那时他很小,但他“清楚地记得莫斯科的生活充满活力,而巴黎的生活则高度优雅宁静”。<br>他的外祖父与妈妈的爷爷,是当地有名富商,他们麾下的马队曾经远赴中国的杭州采购深受俄罗斯人喜爱的丝绸与茶叶。小小的顾彼得久久沉浸在外祖母帕拉吉讲述的一个又一个关于“中国”“蒙古”等神话般国度的传奇故事里。一颗向往神秘东方的梦想种子从此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br>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后,母亲带着顾彼得经过海参崴等,辗转抵达了上海。1924年顾彼得的母亲去世,悲伤的顾彼得到杭州西湖散心,偶遇了一位道士。这个道士把他带进了附近不远处的一座寺院,像兄弟般地照顾他,并把他引入了道家的精神世界,慢慢地治愈了他因丧母而引发的心灵创伤。<br> 为了维持生活,已经熟练掌握了汉语的顾彼得在上海给一些商家当“专家”,帮助鉴别文物、玉器和名茶,还为一家美国公司充当了“旅游服务员”,陪同大批游客在中国、日本与印度旅游。他去了北京、西安、昆明、重庆等地,这也极大地拓宽了他的视野。在抗日战争正在激烈进行的时候,一直渴望去中国西部的顾彼得,在1939年得到了一个为“中国工业合作社”工作的机会。<br>去丽江之前,他被派往当时的西康省康定工作,没想到,顾彼得竟被当地的有些人怀疑是“斯大林间谍”、“日本特务”、“希特勒间谍”。不过,他幸运地得到了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的关照,得以回到重庆。接着,被<b>中国工业合作社</b>(以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和路易·艾黎等领导的国际援华组织)指派,他再次来到了昆明。孔祥熙任命他为丽江航空站站长。他在那里一住就是9年,直到1949年才离开。<br>顾彼得深深地迷恋上了丽江和玉龙山,并写出脍炙人口的散文名著<b>《被遗忘的王国》</b>,生动翔实地描写了丽江的风土人情,可以称为最早的一本丽江风情录。《被遗忘的王国》1955年在英国伦敦出版。这本书的中译本于20 世纪 80 年代在中国出版了。这本描写纳西人日常生活的散文与洛克大部头的纳西学研究论著,都成为了当世聚焦纳西人和丽江的不朽作品。<br>顾彼得和洛克博士一样,在丽江生活久了,就对这里爱得如痴如醉,舍不得离开。他在这本书中这样表达自己不得不离开丽江时的心情:<br>就这样,由于政治的变动,我结束了在丽江将近 9年的生活。离开了这个中国西南部很少为人所知,几乎被人遗忘了的纳西古王国,我从在莫斯科和巴黎度过的少年时代起,亚洲就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吸引着我。它那很少有人探索过的高山峻岭和各种奇异的人群,特别是神秘的西藏。我那在许多方面坎坷的命运,却又赐福我在亚洲作漫长的旅行,即使至今,我仍然觉得我的旅行还没有结束。我很早就梦想找到并生活在一个为大山使它与外部世界隔绝的美丽的地方,也就是詹姆斯·希尔顿在他的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所想象的地方,小说中的主人公偶然间发现了他的‘香格里拉’,而我凭着我的执着和不懈的追求寻觅,在丽江找到了我的“香格里拉”。<br> <b>顾彼得旧居</b>是俄国作家顾彼得在丽江古城期间租住工作生活的民居,位于狮子山西麓的一座二层小楼,于2016年原址修复并正式开放。楼下陈设了古老的桌椅板凳及相关书籍,并悬挂了顾彼得的一些生平介绍。楼上为顾彼得当年居室,陈设装修基本保留了最原始面貌,那些古老的橱柜、皮箱、马灯和地板都在散发着岁月的气息。 顾彼得在丽江的九年间,创办发展工业生产合作社达45个,遍及24 个行业,可以称为丽江手工业发展的里程碑。其为促进工合运动在丽江开展的医务工作,也实实在在地向地处偏远的丽江延伸了现代医疗。同时,顾彼得所著的《被遗忘的王国》一书,更是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扇认识和了解丽江的窗口,也为后人研究丽江历史文化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丽江古城没有城墙,光滑洁净的窄窄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这是一座人文的小城。 <b>狮子山公园</b>位于丽江古城中心,是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山体宛如一头睡卧的狮子而得名,古城建筑群就依山随势环绕在狮子山脚,是观赏丽江古城全景的最佳去处。 <div><b>四方街</b>是这座古城的中心,形状是长方形,明清时期,这里是滇西北商贸枢纽、茶马古道上的交易中心,是各路商客们聚首交易的地方。如今依然是丽江古城的闹市,附近店铺、美食街、酒吧街密布,游人如织,是古城内最热闹的地标。古城中有许多条道路从不同方向通向这里,街巷相连,四通八达。</div> 整座古镇被一条小河流所包围,因为古镇房屋结构和造型都差不多,很容易在里面迷失方向走不出来,但只要顺着小河流的方向走就一定能找到出口。据说凡是有重要人物来丽江视察,古镇便会进行隆重的洗街仪式欢迎来宾。洗街的具体做法是把小河的出口堵住,让河水漫过古镇大大小小的街道,然后再把出口打开,让河水褪回到河道。经过这样一洗之后,街道特别的干净。 <b>木府</b>(MuFuMansion)位于丽江古城狮子山下,是丽江木氏土司衙门的俗称,其大部分建筑毁于清末兵火,幸存的石牌坊也毁于“文革”。1996年大地震后,老建筑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后来,使用世界银行巨额贷款重建木府,经三年艰辛努力,使木府如“凤凰涅槃”般再现于世。<div><div><br></div><div>丽江木府是木氏土司当年在丽江的宫殿,纳西族的土司家族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一共世袭相传二十二代,历时470年,所以木府是丽江地区政治、文化中心,可以认为是当地的“小皇宫”。</div><div><br></div><div>纳西族人原来没有汉族的姓氏,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远在滇西北丽江纳西族土司阿甲阿得审时度势,于公元1382年“率从归顺”,举人臣之礼,此举大获朱元璋赏识,朱将自己的姓去掉一撇和一横,钦赐其“木”姓,故纳西土司王府改为“木府”。从此纳西传统的父子连名制得以改成汉姓名字。</div><div><br></div><div>现在看到的木府,占地46亩 ,中轴线长369米,整个建筑群坐西向东,充分反映了明代中原建筑的风采,同时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中,古朴粗犷的流风余韵,府内玉沟纵横,活水长流的布局,又可看见白族和纳西族传统的民族特色。<br></div></div> <b>官门口</b>是丽江木氏土司所建。木氏土司是古代(纳西族)的封建领主,他们是丽江土地森林河泽的所有者,也是政治上的统治者。木氏领主基本上通过徭役、代役普通老百姓,来维系自己的利益。官门口是达官贵人与穷人的分界线,里面是富,外面是穷。这道门代表了权力、钱力和拳力,是不可侵犯的标志。<br><br><div>官门口的石壁内侧有很多的东巴象形文字,据说这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一些东巴文字。</div><div><br></div><div>2009年丽江市为了旅游开发,把“关门口”改为“官门口”,使得这道门的含义更加具象化,更加富有神秘色彩。 如今,官门口是古城旅游商品的集散地。</div> 没有城墙和城门的古镇很热闹,石板路的小巷两面是一个个富有纳西族特色的小房子。一个个小店里卖着各种特色东西,东巴木雕、画、铃铛、披肩…...还有在小桥流水边的风味小吃。 <div>现在流行<b>沉浸式旅游</b>。路上看到两位穿着民族服装的年轻女子,我问他们是哪个民族的,答曰:少数民族。再问,你们穿的是那个少数民族的服装,又答:少数民族。</div><div><br></div><div>我真的笑不出来了!</div> <div>看到这所方国瑜小学,认识了一位伟大的人物——方国瑜。</div><div><br></div><b>方国瑜</b>(1903-1983年),字瑞丞,纳西族,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五一街人。<div><br></div><div>方国瑜1922年毕业于丽江联合中学。1929年秋后相继在京师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攻读音韵、训诂、目录、校勘、名物、金石、史地、语言等诸门课程。毕业后在京师大学研究院、私立民国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和云南大学历史系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div><div><br></div><div>1933年秋,刚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的方国瑜回到魂萦梦绕的家乡。他此次回乡的目的,是要揭开东巴象形文字及东巴文化的神秘面纱。<br><b>东巴教</b>是流行于丽江一带的巫教,其经书用原始的象形文字(东巴文)书写,多数东巴教徒虽滔滔念诵,却不解字义。方国瑜怀着发掘、整理传统文化的志向,不畏山高水险深入到金沙江边的石鼓、巨甸等地考察,首次发现了纳西标音哥巴文摩崖。他虚心向东巴经师求教,浴心钻研,并翻译了东巴文记录的纳西传说《人类起源》及若干经书的章节。经过近半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纳西象形文字谱》的初稿。他用国际音标为纳西象形文字标音,编成既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翔实、科学的《纳西象形文字谱》。<br>《纳西象形文字谱》,不仅是一本语言文字学的工具书,也是一部关于纳西族社会历史的学术专著,获首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德国科隆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雅纳特教授不远万里到方国瑜门下求教,称他是“纳西语言与历史学之父”。方国瑜先生以求实独创的精神,把鲜为人知的云南纳西族象形文推向全世界。<br><br></div><div>方国瑜是云南学术界向西方歪曲历史的所谓学者发起挑战的先锋。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帝国主义在侵占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后,妄图进一步侵入我国云南边疆。他们精心虚构了一个泰族早期历史的线索,为西方殖民主义侵略云南“制造历史依据”,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方国瑜力排众议,第一个向西方学术界发起了挑战。1936年他在《益世报》发表《僰人与白子》一文,用历史事实有力地戳穿了西方汉学家们编造的谎言,其论点自1950年以后被学术界广为接受。 方国瑜是在英法帝国主义觊觎云南,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关头,毅然改变研究方向转而考究云南史地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方国瑜就率先向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有关歪曲云南、贵州历史的谬论发起冲击,用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痛斥其谰言,证明了早在公元前109年云南就属于中国汉王朝的一部分。为我国的外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为反对霸权主义作出了巨大贡献。</div><div><br></div><div>方国瑜毕生致力于云南地方史料的发掘、搜集、整理、校录、辨析和评说;开创了云南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和教学;开拓了中国西南历史地理的研究。被史学界誉为“<b>云南地方史和西南民族史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b>”。</div> 古城游客很多,年轻人居多,穿着少数民族的服饰,在小巷子里拍照,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欧,耶。 不知是谁的包包,放在台阶上。 “明天会更好”! 我们一边逛街,一边品尝小吃。 古城里时常会有身着传统纳西服饰的老人悠闲地漫步在街道上。其中最为特色的就是他们身上的羊皮披肩。 <div>古城太大了,我们只游览了四方街、狮子山、丽江之眼等一小部分景点,没有等到古城的万家灯火,我们就已经来到了玉河广场。</div> <b>玉河广场</b>位于丽江古城北入口,是整个丽江古城的门户。 <div>古城的北大门入口处,那两架相依相伴不紧不慢经年轮转的标志性的大水车,是无数游人拍照合影的打卡地。</div> 晚饭在古城边上品尝了黑羊肉火锅。 2023年11月13日(出行第七十九天),晴 去看长江第一湾。 <b>长江第一湾</b>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丽江市石鼓镇与香格里拉市南部沙松碧村之间,海拔1850米,距丽江约70公里。 <b>长江</b>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格拉丹东雪山姜根迪如冰川,在四川巴塘县境内进入云南,与澜沧江、怒江一起在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中穿行,形成了“三江并流”的壮丽景观。千回百转,一路浩荡,流经11个省级行政区,在上海崇明岛以东汇入东海,全长6397公里,雄踞亚洲第一,排名世界第三,成为华夏民族的龙脉。 <div><b>长江不同的江段的其他称呼:</b></div><div><b><br></b></div><div><b>沱沱河</b>,长江发源地,全长374公里;</div><div><b>通天河</b>,当曲口以下至青海玉树县境内的巴塘河口,全长815公里;</div><div><b>金沙江</b>(古名,丽水),巴塘河口至四川宜宾的岷江口,全长2308公里;</div><div><b>川江</b>,宜宾至湖北的宜昌,全长1030公里;</div><div><b>荆江</b>,湖北的枝江至湖南的城陵矶,全长340公里;</div><div><b>扬子江</b>,江苏以下江段。</div><div><br></div><div><b>金沙江在四川省宜宾市与岷江交汇后始称长江。</b></div> <div>奔腾而下的滚滚万里长江到了香格里拉市的沙松碧村后,在距离丽江县城约70公里的石鼓镇,被海罗山崖阻挡,突然来了个100多度的急转弯,转向东北,形成了罕见的“V”字形大弯,“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人们称这一天下奇观为“<b>长江第一湾</b>”。</div> <a href="https://bkso.baidu.com/item/%E9%95%BF%E6%B1%9F%E7%AC%AC%E4%B8%80%E6%B9%BE/3399278?fromModule=disambiguation"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秒懂百科】一分钟带你游遍长江第一湾</a> 关于<b>长江第一湾的由来</b>:<div><br></div><div>民间传说: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姐妹结伴出游,半途发生争执,大姐、二姐固执地往南走了,金沙姑娘立志要到太阳升起的东方寻找光明和爱情,到石鼓后,告别两个姐姐,毅然转身东去。金沙姑娘转身处,就形成了长江第一湾。<br><br>另外一个版本是:不愿西嫁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位姐妹,瞒着父母,偷偷从家里跑出来。美丽聪明的金沙姑娘邀约两位姐姐投奔东海而去。父母得知三位姑娘逃跑后,非常生气,派玉龙和哈巴两兄弟挡在她们去东海的路上。怒江和澜沧江在沙松碧村望见了两位拦路的哥哥,认为自己敌不过他们,不敢前走,于是改变主意,不去东海了。她们选择了南去的路,却劝服不了金沙姑娘,只好怒而冲去。金沙姑娘眼望两位姐姐远去了,心中去东海的决心依然不变,毅然转身直冲哥哥的拦阻之地,最终想法冲破了阻拦,汇入了东海。她转身的地方,就形成了著名的“长江第一湾”景观。</div> <a href="https://bkso.baidu.com/item/%E9%95%BF%E6%B1%9F%E7%AC%AC%E4%B8%80%E6%B9%BE/3399278?fromModule=disambiguation"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云南丽江长江第一湾,正是因为这一湾,长江才成为母亲河</a> 从长江第一湾到石鼓镇,一路堵车,路两旁都是摆摊儿的农民,好像是什么盛大节日似的。<div><br></div><div>好不容易挪到了石鼓港停车场,进去找到车位把车停下。</div> <b>石鼓镇</b>是长江上游古今驰名的一个小镇,镇上因有一个用汉白玉雕刻的鼓状石碑而得名。石碑直径1.5米,厚0.7米,有碑亭保护。相传三国时候诸葛亮在石鼓附近“五月渡泸”,平定南中后建此碑以镇诸夷。鼓的侧面有一裂缝,民间传说,世事动乱,鼓自裂开,太平安定,鼓又自己闭合。明代嘉靖二十七年至四十年(1548-1561年)间,丽江土知府木高向北进军吐蕾,得胜凯旋后碑刻记功,石碑两面都有阴刻铭文。<br> <div>纳西语称这里为“刺巴”,意为虎啸处或虎族之花,《元史·地理志》等史书中写作“罗婆”或叫“罗波”;明、清以后名“刺巴”或“拉巴”,是元代茶罕章管民官及丽江路宣抚司的最早驻地,也是古代南下大理、北进藏区的战略要津。</div> 徐霞客也曾“到此一游”。<div><br></div><div><b>徐霞客</b>(1586-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被称为“千古奇人”。</div><div><br></div><div>明崇祯九年(1636年),徐霞客远游至云南丽江后,因足疾无法行走,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崇祯十三年(1640年),病况愈甚,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到江阴。<br><br>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56岁的徐霞客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div> 长江第一湾的石鼓渡口江面宽阔,水势缓和,适于摆渡,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在此“ 五月渡泸 ”(金沙江古称泸水);公元1253年,忽必烈又在此“革囊渡江”。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在贺龙、任弼时、肖克率领下,从这里渡江,北上抗日。解放后,在石鼓碑背后的高坡上,建起了红军“长征渡口纪念碑”。碑前的牌楼是红军渡江纪念馆,室内陈列着红二方面军长征过云南的文物。<div><br></div><div>遗憾的是今天星期一,纪念馆闭馆,只在门口拍了照片。<br></div> 发源于老君山的<b>冲江河</b>也在这里汇入金沙江,河上有建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铁索桥一座,因似长虹卧波,称“<b>铁虹桥</b>”。桥宽一丈,长五丈,两边桥头建有门楼,并有“上下天门”、“退还庆幸”两块困牌。此桥最初由清代石鼓举人周兰坪倡建,民国二十一年(1933年),桥被洪水冲毁,由丽江绅士赖耀彩主持捐资重建。1985年,当地人民政府对铁虹桥进行了全面整修,丽江著名书法家周善甫和邑人王绅分别撰楹联“虹桥卧碧波,铁索绾细柳”,“杨柳两行清,水天一色明”,对其景致进行了生动描绘。 <a href="https://bkso.baidu.com/item/%E9%95%BF%E6%B1%9F%E7%AC%AC%E4%B8%80%E6%B9%BE/3399278?fromModule=disambiguation"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丽江小众景点却有大明堂长江第一湾红色记忆老街道记录我是一日游壮观的长江第一湾</a> 走走当年的<b>茶马古道</b>。 <a href="https://bkso.baidu.com/item/%E9%95%BF%E6%B1%9F%E7%AC%AC%E4%B8%80%E6%B9%BE/3399278?fromModule=disambiguation"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壮观的长江第一湾丽江石鼓镇</a> 石鼓镇每三天赶一次<b>街子</b>(赶集),今天是赶集日。石鼓镇依山而建,村里道路很窄,正街两侧和镇里蜿蜒小巷两侧,商贩密集一直延续到山顶,人头攒动,弥漫着烟火气,好不热闹。 依山而建的小镇错落有致,有石阶蜿蜒而上,纵贯小镇。镇中的小街宽约数米,均由青石板铺成,街两旁店铺林立。整个小镇显得安静祥和。 镇上的<b>大戏台</b>,也被小商贩们给“淹没”了。 在赶集的过程中,我们又寻觅到了<b>贺龙指挥部</b>。 石鼓为古代滇藏交通要冲,是通往康藏的咽喉。是“全国五百家小城镇建设试点单位”,2005年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被列为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之一。 中午,在小镇上的回民清真饭店点了红烧牛肉和清炒芝麻菜(东北称为臭菜,著名醮酱菜的食材)。 下午回到丽江。 <br><br>待续。<br><br><br><br>更多的内容<br><br>请关注我的美篇号:6107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