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相玉书》(陆续添加)

浅草幽幽*传媒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一.高古玉鉴赏方法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一)关于高古玉及当下条件的认知</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高古玉,是一个遥远且神秘的门类,从良渚,红山等文化期,到商、西周、春秋、战国、汉,东汉,这整个年份范畴里的玉器,对古玉爱好者来说,都是高古玉,最低的下限,距今也有2000年了。玉器是深植在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东西,是国人浓厚的历史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地球上的文明,只有中国人有延绵不断的玉文化情结,其他地区的文化都不具备这个条件和基础。很多人给孩子起名字,那些王字旁的字,深究起来,很多都是玉字旁的简写,我们还可以留意,玉字旁组合的字基本都是美好的寓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国家层面来说,因为技术、认知等方面来说,高古玉是处在靠出土玉器同时期出的铜器、陶器等器物才能佐证时代,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博物馆对出土的前朝遗存,年份标错,甚至是征集、收缴的玉器年份定错的原因。换句话说,国家级层面对高古玉的认知依然处在一个不系统,不完善,没有形成切实断代、鉴定系统的层面上。引导到市场和民间,就叠加出了很多所谓的专家信口胡说,真伪不分,鉴定形式无方法,不固定的现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因为最近四十年的基建开发,地下大量的文物涌现,目前国内依然没有响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这些东西,只能是民间爱好者、藏家根据自己的眼里去收藏,收购这些文物。高古玉的状况也是如此,古玩市场上的整器,残片近二十年以来一直在市场流通,成为市场上的不争事实。国内市场上的高古玉依然以一种灰色的形势存在着,欧美藏家建国前输送到国外的玉器也因为第一代藏家作古而后继无人向国内市场回流,8-90年代因为特殊原因流向港台的玉器也因为大陆市场古玉价格企高而逐渐回流。这种东西方不同方向集中向大陆汇集的现象属历史首次,结合国内现存的高古玉存量,当下的环境是高古玉集中收藏最佳的市场环境,是成就历史性大藏家的时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高古玉的年份久远,国家级层面缺乏标准和鉴定方法,高古玉爱好者依然处在一个靠感性、经验的眼学感受范畴。种种的原因,落到最后的阶段,就是我们这些爱好者,玩家,藏家,商家等等跟古玉有关的人,往往是感觉这个人靠谱,我听他的,过一阵子感觉另一个人靠谱,我再听他的,或者相信平台,相信专家等现象,由此,形成了当下古玉市场上的各种乱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一些商家,更是利用了这一点,很多时候往往自己知道个五六成鉴定知识,再叠加上五六成故事,就成了这个行业的主流市场。对商家来说,真伪不重要,无非是卖一件东西,挣多点,挣少点而已。对爱好者来说,就可能是存了好久的钱,一下在这件东西上就损失了。金钱的损失相对来说还是小损失,热情的损失才是重大的损失,很多爱好者一次受伤,两次受伤,能承受几次呢?一个爱好者离开了,十个爱好者离开了,市场会怎么样呢?这都是这行从2015年邳州仿古玉横行市场之后的现象。很多商家说,玩的人少了,藏家少了,背后的原因就是这个,部分商家把人心伤透了。当下来说,我们依然没走出这个内卷互耗的怪圈,最明显的表象就是行情不好,玩的人少,这都是有原因的,不是经济不好,是人心没了,这一点是非常肯定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行情如此,市场如此,高古玉是不是就不是没人玩了呢?不是,爱好者众多,很多明清玩家、商家的终极目标就是高古。只是因为高古玉年份久远,国家层面缺乏标准和技术,民间商家急于求利参杂其中,爱好者处在这个阶段,受伤是必然的,甚至对很多爱好者来说,是长久的。一个爱好者,以自己有限的精力,有限的研究精神,有限的知识,面对这么一个复杂的情况,能玩到真的古玉,哪怕是一个标本,都是凤毛麟角的玩家。这也就是为什么说,高古玉处在一个蛮荒时期,这个时期我们能看多远,看多清,做什么,就会决定以后的方向,以后的路,甚至以后的结果是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 这些年来,关于古玉的书越来越多了,很多书要辩证的去看,甚至要带着怀疑精神去看。很多书是体制内的人想晋职写的应对之作,有的书是民间团体为出名图利的集合之作等等,这些内容要学会分辨,或者说,带着置疑的心态,不断的验证,只有验证不破的知识才是真的知识,而不是看到一个只言片语,就信以为真,高古玉鉴定知识没那么容易。</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 同时,现在短视频平台关于鉴定、古玉知识传播的信息不少,和看书一个道理,要学会验证,甚至要反复验证,不要只看了视频,感觉人不错,就私下买了很多东西,短视频是一个放大的手段,当一个商家会讲故事,私下卖瞎活的时候,短视频会放大这个效果,这一点一定要清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 古玉鉴定学习之路入门非常容易,技术提高非常难,难的超乎很多人的想象,有时候就会有心灰意冷之感。但是,入门之后的每一次提高,都会让你撇开很多人,越到最后,你前进一点点,就会让原本差不多水平的人一下拉开距离。而且,古玉鉴定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眼力不好的人,在水平比他高的人眼力,是透明的,遮掩都遮不住,甚至你的短板在那里,知识不足在哪里,对方一清二楚,这就是一个不对等的事情了,落到交易上,还会有好结果么?所以对玉广大爱好者来说,古玉鉴定非常难,难在认知上,难在识别人和事上,难在自己是否能有学习的精神,不在鉴定技术。鉴定技术对一个有高中水平的玩家来说,俩月足够入门,非常简单。认知古玉,就要知道古玉是什么,这个知识不来自朋友聚会,也不来自商家告诉你的只言片语,来自大量的、不懈的、重复的看馆藏图。你要清楚的知道国家层面都有什么,这个无可置疑的器物,就是我们学习的基础,是标本,是样板。和商家急于求利的心态一样,爱好者也是急于求成,很多人是不怎么看图的,哪怕免费给的资料,也不会去看,但是口口声声又会说自己喜欢古玉喜欢的不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不了解馆藏,就不知道国家的古玉是什么,这是第一步,如果第一步都不愿意走,鉴定真的是无法谈起。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发出来东西,行家说这一眼假,都不用上手,为什么?因为和国家的器物哪儿跟哪儿都贴不上。这属于常识问题,不是鉴定问题,所以就没有上手的必要。东西值得上手了,才是懂的人和懂的人之间的交流,一件东西都不值得上手,就是常识问题,这个问题只有大量看图才能破,否则,你认识谁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西方人50年代就开始研究古代石器、玉器、珠子等天然材质的人工加工工艺,中国人落后了人家很多年。2000年左右,杨建芳对古玉工艺的提及,以及陈启贤对馆藏古玉工艺观察,以及后来的实验和探索,是中国古代玉器鉴赏划时代的行为,怎么赞誉都不为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他们的系类论述,相比我们目前能接触到的所有关于古玉的书籍,甚至社科院的一些书籍来说,这套书籍更适合行走市场,更适合玩家,藏家,商家准确,高效的鉴定古玉,而且被很多行里人反复验证过。如果您问我行里人怎么验证的,那么就看他们用不用放大镜。只要一个人拿起放大镜看高古玉,他一定用的陈启贤的理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一个人拿起放大镜,能看什么,看到多少,看懂了什么,则是技术的区别,认知上的高低。但是大的方向,大家是一样的,所以谁也不用诋毁谁,我们都是陈启贤知识的受益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这个现象就引出下一个话题,一个人拿起了放大镜去观察古玉的时候,他们看了什么?有的朋友可能会想,放大镜下看到的内容是什么,就是鉴定。是这样的,同一个玉,不同鉴定者放大镜下看到的镜像是一样,但是,每个人之间的差异,不是单纯的镜像,而是自己对古玉鉴定技术的掌握的牢固度,熟练度,甚至深度等方面会有很大的区别。同时,每个鉴定者对于玉器鉴定内容、技术的理解深度,都会影响到对玉器鉴定的判断,这也就是体现出来每个鉴定者之间的水平不同。从行家手拿放大镜看玉这个现象,我们先不考虑具体看了什么。而是先考虑一个形而上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很多行里的专业人士,不是单纯的从形制、纹饰、沁色、结晶体、次生、神韵、气味等等方面去鉴定呢,而是用放大镜看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这就牵扯到了古玉鉴定的方法问题,对于很多老一代的地域性玩家来说,形制,纹饰,气韵等等会有他们的判断方法,但是当一件玉器离开本土,流通于市场的时候,地域性玩家的优势则不复存在了。地域性玩家早年的经验优势,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古玉行情的发展,慢慢的变成了劣势,经验局限住了自己学习的能力,也阻碍了自己走的更远。也是这一代玩家在市场行情变革中付出的代价,让更多的后来者知道古玉鉴定靠气韵,形制,纹饰,沁色等等感受型的知识不再好用。所以,慢慢的,在不少行里人不断付出代价的情况下,使用放大镜看工艺痕迹,寻找鉴定要点,成了主流的鉴定方式。这是多少玩家,商家,行家用代价验证的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对古玉鉴定来说,远看型,近看玉,拿起看刀工,这句俗语人尽皆知。刀工,就是工艺,刀就是砣,是锉磨(刻画)、打磨等等痕迹的综合说法,不是单一的工具甚至工艺说法。一件玉器,无论成品还是半成品,从切割成型,打孔,镂空,纹饰,打磨等等综合的技艺叠加运用到最后,就是一件玉器体现出来的所有工艺特征,不是单纯的只是阴线是工艺。这就告诉了我们,一件玉器观察点众多,线条作为切入点比较高效,前提是要知道各时期的线条工艺特征。但是最后形成对玉器的判断的时候,则是玉器综合鉴赏知识的运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对于接触古玉的朋友来说,如果能从形形色色各种乱七八糟的鉴定方式中寻找到“工艺鉴定”这条路上,大致来说不会走的太偏,如果认真的看资料,在这个方向上不断努力,古玉鉴定的掌握是迟早的事,这需要一层层的去突破每一个年代的技术鉴定问题。落到工艺上,有几个常识性的内容要清楚。一是古玉工艺只分两种,砣、锉磨(刻画)。这两种工艺痕迹特征泾渭分明,西周晚期是砣出现在玉器纹饰加工上的分界点。二是春秋战汉砣作为线条主要加工工艺,商周的锉磨(刻画)依然得到了传承。三是不要因为纹饰的某个线条像砣痕就猜测是砣痕,判断是不是砣痕,要从这个痕迹的形状、沟边磨损、沟底特征综合判断。四是古玉鉴定是客观痕迹的事实反应,标准是馆藏出土玉器的痕迹对照,不是猜测,不是臆想,不要添加个人情绪因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这几个当今说来比较容易的鉴定常识,是很多玩家走了很多弯路,付出很多代价总结出来的,只有我们身处其中,才能明白这点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对常识的理解都不够深入,没有切身的体会,那么后边每个年份的鉴定,则就会出现基础不牢,需要反复走回头路的现象。比如在鉴定中,放大镜下,文化期--西周晚期,锉磨工艺痕迹清晰无误,即便是一个痕迹再像砣,也不是砣痕。这一点已经被很多专家研究验证过,对于很多爱好者来说,如果还纠结商周纹饰是砣加工这个事,就需要重新再审视一下自己的鉴定基本功,甚至是基本常识。西周晚期--汉,放大镜下,是砣为主,锉磨(刻画)为辅的工艺特征,有砣,有锉磨,有刻画,甚至会出现叠加的工艺痕迹,这个时期的玉器是要以掌握古代单砣痕迹特征,每个时代砣砣相续成阴线的特征作为鉴定切入点的,锉磨工艺相比砣工艺,在这个时期,重要性要略微轻一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对于有了经验的朋友来说,上述两点常识具备了,那么就要进入到下一步,掌握电砣痕迹、油石痕迹与老的锉磨痕迹的区别,春秋战汉除了掌握单砣痕迹新老、砣痕相续特征是否与时代相符,还要掌握砣工艺与锉磨(刻画)工艺痕迹的叠加现象,因为玉器鉴定是由切入点切入,但是是综合的鉴定知识体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体现一个成熟的鉴定者的水平高低,往往有几个标志,一是对汉代各种粗工的祭坑玉器能准确无误的掌握。二是对西周晚期--汉砣为主的加工工艺叠加锉磨工艺的综合运用。三是文化期--商周玉器,甚至是素器的掌握。三个现象其实归纳起来就是一个状态,就是鉴定者对古玉综合技能的全面掌握,体现在鉴定玉器时,不带情绪,不左不右,客观事实全面呈现。放大镜下,我们需要按照一个步骤去接触古玉鉴定,单砣痕迹--不同时代砣痕工艺特征--砣砣相续线条特征--锉磨工艺--锉磨工艺叠加砣工艺,这是一个从易到难,从单一到复杂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走下来,古玉鉴定就是无碍的,通达的。接触古玉看俩星期图库就够,走到鉴定技术的门口,十有六七的爱好者会止步于此,开始系统学习鉴定技术,则是一步一台阶,每一步的进步都会淘汰大量的同期爱好者。如果能按照这个步骤学习下来,如果能到锉磨工艺这一步,基本上就属于技术比较成熟的状态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了解高古玉的第一步就是方法,心态,步骤的了解和心态的建立,古玉鉴定之路,不是急功近利的道路,见过很多心急的爱好者,无论是急于学点技术挣钱,还是急于想超越谁,自我感觉良好两三年后,往往还是看不懂祭坑的大有人在,这都是现实的教训。当看了一部分关于高古玉的书,看了一些博物馆有确凿出土依据的高古玉后,还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一是古玉真伪标准的常识问题,对于古玉来说,是很多人喜欢的品种,但是这一行是非常残酷的一行,看懂看不懂是界限分明的事,这个不是靠自我炒作,甚至讲故事,演戏能解决的,看懂就是懂,看不懂就是不懂,这个市场的真伪来源是馆藏,不是民藏。民藏是流通,是特殊历史时期给这代玩家的机会,是爱好者的把玩收藏之物,是民间经济流通标的,不是树立真伪鉴定的标准,真伪的标准是馆藏,馆藏的器型,纹饰,工艺是鉴定古玉的标准。如果有人拿着民藏去树立鉴定理论,这就是不可取不可信的事情。很多人说,高古玉没有鉴定标准,实际上是每个人认知区别的问题,高古玉的标准一直在博物馆存在,说没有鉴定标准是自己认知不到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二是古玉玩家水平判断常识。对于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商家,玩家,藏家等等跟古玉相关的人,我们如何判断这个人是真有水平,还是故弄玄虚。首先看他的鉴定理论是否切实可行,是否是可以和馆藏玉器形成对比,验证,重复的客观知识,是否可以行走于市场,如果不是,那么他推行的鉴定知识可能就是和看气韵,闻味,舌添等等80-90年代的行里老玩家的个体感受型知识体系一样,不足为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三是看这个人行走市场的能力。一个行家行走市场的能力才是他真正的水平体现,别人看十件,他一件看不完,到了市场出手就打眼,这就不是实用的知识体现,也不是正经的玩家或者行家,无论他吹嘘的多么天花乱坠。如果可能的话,去看一下他手里的东西有多少是自己独立从市场买到的,这是检验一个古玉行家的唯一标准。这个市场从来不缺乏各种稀奇古怪的鉴定理论,有人研究次生体,有人研究结晶体,也有人研究神韵,这个市场足够的大,这些乱七八糟的鉴定理论都可以活下来,但是作为一个理性的玩家,要学会去判断哪一个是科学的,哪一个是靠个人感受的,甚至靠情绪的鉴定技术。靠这类个体感受型技术去市场,一定是出手就是买瞎活,然后怡然自得,不断炫耀。因为真伪不懂,和市场脱节,所以市场上的真品他们也看不懂,会形成标准混乱的现象,这种都是古玉行业的常见现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四是古玉市场的基本认知。这个市场足够的大,国宝帮活的挺好,工艺品商店也存在很多年,我们没法要求市场如何,只能是顺势而为,跟随市场,去玩好自己手里的东西,远离脱离实际,脱离市场的人和事。无论东西大小,无论价值高低,当我们因为喜欢而买入收藏,因为变现需求能从市场变现,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流通环节,市场不仅是检验行家水平的地方,也是检验东西真伪的地方,合格的古玉玩家要做到:看得懂,买的到,藏得住,卖的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span class="ql-cursor"></span>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群体都不足以影响市场,最简单的例子,每年的拍卖,自认为再厉害的人,再厉害的群体,从拍卖市场买了几件东西?把嘉德,苏富比,邦汉斯,还有国内几家拍卖的标的,买了几个?个人和群体对市场来说就是沧海一粟,古玉市场不大,也是一个市场,没有人能长期影响市场,或者左右市场,这是基本的常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五是做人的基本认知。当今社会,无论东西方都在朝着公平公正,尊重和谐的方向发展,我们要尊重那些通过认真学习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然后分享给大家的人,比如香港的杨建芳先生、台湾的陈启贤先生等,这个社会就是因为每行每业都有这样真才实学的人推动才会发展的,向有真才实学的人虚心学习也是基本的认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高古玉一行,入门容易行走难,人和事物都是古玉伴生的繁花,如何能不让繁花乱眼,只有一个办法,看懂古玉,你看懂了古玉,乱象自破,水平高低市场见,市场不会惯着任何人,如果没有静下来学习的能力,趁早离开,待的越久,自己就会越痛苦,这是多少人的教训。</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二)高古玉学习的需要具备的能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1.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爱好古玉,收藏古玉,最需要具备的能力就是独自学习的能力。人是群体性动物,喜欢热闹,喜欢群体,落在学习上也是,静不下来,不能认真的去看一篇文章,一本书,也不能安静的刷一个小时的图库,就是明显的学习能力的欠缺。当下馆藏资料图很丰富,如果能把国内外馆藏高古玉的资料坚持每天看1-2个小时,如果能连续看俩月,可以说市场上一多半的仿品自己就能判断,虽然说不出为什么,但是会知道这是什么。在知道了是什么的基础上,如果想再深入,就需要知道为什么,陈启贤的一系列文章就是最好的解答,看这些文章也是需要一个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如果我们把学习这种严肃的事情觉得可以从刷各种短视频这类方式能学会的话,基本上可以得出这个人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的判断结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2.是逻辑推断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很多人喜欢古玉凭的是所谓的热情和冲动,甚至是盲目的热爱。任何一个行当,仅仅靠这种感性认知都不会成功,也不会有结果。为什么喜欢,喜欢了该如何做,遇到不解的问题如何寻找答案,学明白了自己该做什么,这些问题很多人其实是没想过的,或者说没有深入的去想过,很多时候就是八卦一天,扯淡一天,一天天的就过去了,各个微信群混几年,号称老玩家的人比比皆是,实际上水平稀松。逻辑推断能力是鉴定中的重要能力,为什么靠气韵鉴定不对,器型,纹饰,沁色为什么不全面,工艺痕迹鉴定的逻辑落脚点在哪儿,为什么腐蚀坑,结晶体不能作为鉴定方式等等,每一个问题都是从提问到解答然后落实的璧环的逻辑推断,如果没有逻辑推断的话,这些基本的问题都没法解答,更别说学会鉴定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3.辨别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这个能力的前提是前边两个能力,如果没有学习能力和逻辑推断能力,这个人是不具备是非辨别能力的,在他的眼里只有好坏,好人坏人的区分,或者说,这个世界在他的眼里只有黑白两色的,这种人不适合接触古玉。辨别能力体现在古玉上,就是通过大量的学习,论证,然后形成自己对古玉,对古玉鉴定的看法,了解基本的语言,名词,工艺等方面的常识。具备了常识,才会在一个比较科学的角度去观察古玉,看待古玉,甚至看待古玉市场。辨别能力最明显的体现,古玉不因物主和平台的变化而影响鉴定结果,古玉知识不因人的变化而左右自己的观察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比如,有的爱好者因为从别的渠道了解了一些别的鉴定方式,比如形制,纹饰,沁色,钙化,结晶体,腐蚀坑等等方面的研究,微痕工艺鉴定者有时候会有涉猎,但是不作为主要的鉴定方式去运用。比如沁色,钙化,一般会当作辅助鉴定手段,造型,纹饰会当作鉴定判断年份的第一个基础去运用。古玉工艺鉴定理论,这个理论的来源是杨建芳古玉师生研究会出版的《玉文化论丛》系列丛书里陈启贤先生对馆藏工艺痕迹的实验对比,对馆藏工艺痕迹解析提炼,作为个人来说,这个理论是高古玉鉴定最科学,最容易验证,最能说明白的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4.坚持的能力。对很多接触古玉的人来说,都是单纯的爱好而已,跟遛狗,种花没太大的区别,这里花几百开心开心,那里花几千玩玩,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想学明白高古玉,对高古玉有个深度的认知,长期的坚持是唯一的方式。行百里者半九十,很多人接触古玉开始激情澎湃,很难挺过第三年,或者说坚持五年,都是缺乏这种能力。热情和激情的退却很容易,找不到学习方法,打眼,资金转不动等等都是因素,坚持的能力需要自己多找方法,或者说市场的历练,如果这一块自己无法破解,绝大多数人会止步于此。</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古玉与任何门类一样,都需要系统,长期的学习,认知,验证,提高,没有投机取巧的方式,更不是像看上去没有门槛似得,恰恰这个门类的门槛极高,多少自认为聪明的人,多少其他行业的精英人士,在这个门类里停留不了几年。这是这个门类里的普遍现象,当发现自己不适合这个门类的时候,及时的退出不失为明智的做法。验证自己是否具备上述几个能力的方式很简单,遇到一件玉器,能不能坚定的给出结论,不因物主是谁,不因平台是谁,更不需要去看什么传承,独立的给出鉴定结论,甚至给出合适的市场价格,能做到这样,基本上就是合格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三)高古玉鉴赏学习的步骤与心态对古玉爱好者来说,玉文化很重要,也是很基础的东西,这些内容通过买几本书就可以普及,想深入了解,就需要看杨建芳师生古玉研究会的《玉文化论丛》系列丛书,内容深入,细致,全面,系统的玉文化的讲解,国内关于高古玉的知识无出其右。当爱好者有了基本古玉文化知识后,摆在面前最为紧迫的问题就是一个:鉴定。如果我们不懂鉴定,古玉这个不大的门类,会让我们不断的遭受折磨,不断的吃药,不排除有人号称玩一辈子高古玉,手里却没有一块开门的玉器,或者标本,这在这个行业里是非常常见的现象。每年的拍卖季,不少人在朋友圈发所谓的收获,别人收获了开门的古玉,而有些人则花了高价打了眼,却不自知,,这就是这个门类的残酷性,他不因你是否有钱,不因你是否认识某个名人而就懂了古玉,就能收藏到真正的古玉。古玉的鉴定只在于自己是否能静下来学习,能从知道理论,体悟到理论,把别人的知识吸收成自己的,如果做到这一点,古玉收藏也就为您打开了大门。高古玉鉴定是可以学会的,这个学是有方法,有步骤可循,否则行家和专家是怎么形成的?一位普通的爱好者,通过一段时间的自我学习,普通人大约2个月可以入门,时间精力付出少的话,大约半年基本上就可以入门,如果达到深入和精通的地步,则离不开大量的上手,如果不能经常上手,古玉鉴定和认知也就仅仅会停留在入门这个状态,很难提高,一个人的眼力和他上手的器物是成正比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高古玉鉴定已经不是靠感觉,靠猜测的鉴定时代了,工艺鉴定理论从无到有,到成熟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前人的摸索,后人的实践,市场和时间的检验,无数玩家的市场实践,已经证实了这个技术的可靠性,不需要争论和置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对于初学者学习来说,高古玉标本器是必须有的,这是我们以高效,经济的方式接触古玉的最佳途径。收藏来说,标本器则不够条件,标本有几个就可以,学习和上手的目的是为了市场和拍卖场实践,而不是为了标本而标本,这个一定分清楚,标本的纳入一定要具备线条,皮壳清晰,可以无障碍的观察这个条件。理论也好,经验也好,从前人那里总结提炼出来,我们需要的是吸收和验证,如果缺乏上手验证的机会和条件,高古玉收藏尽量还是要远离。今天的政策和监管已经不是十年前国内古玉遍地开花的状态了,如果今天还有人给你说,这里出了一个高古玉,那里出了一个高古玉,基本上都是故事,今天的高古玉更多的是行家手里盘中滚珠的状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量力而行,聚沙成塔,无论是学习还是收藏要清楚行稳致远的道理,鉴定技术具有门槛性,台阶性,不会一蹴而就,也没有一招鲜,不懂砣,就不懂锉磨,不懂锉磨不仅看不懂素器,也看不懂商周,同样也看不懂战国。不同的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每个问题都需要实打实的去破解,只有破解了,才会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才会提高,古玉鉴定入门容易精深难,不要学或者玩两三年后两手空空。时间成本很贵的,这个要清楚,这也是量力而行的一个方面。收藏来说,很多爱好看到古玉,看到别人推荐就会抑制不住的想买。这个方面更需要量力而行,很多人是工薪族,并不去钱花不完的企业家,工薪族要以藏养藏,今年买三件,明年买三件,后年把第一年买的三件出掉,换更好的,这也是收藏,以藏养藏是普通玩家的不二之选,一定要把自己的购买玉器的花销控制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范围之内,这是成为一个好玩家,好藏家的必要条件。古玉鉴定鉴赏不是一个大的门类,以前是杂项的一个分支,现在从杂项里分出来了,然后又分为高古,中古,明清,新玉不同方向。高古玉如果这么说起来,在不远的时代里,比如8-90年代,高古玉也就是杂项的几分之一的分量而已,随着90年代的大基建,高古玉有了一个数量上的发展现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对于高古玉的学习,鉴赏,鉴定来说,如果没高古玉鉴赏学习,和其他门类一样,甚至和我们的日常工作,学习是一样的道理,玩命的努力和付出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方法,并依据这个方法形成自己的知识积累叠加,在这个过程中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鉴定技术。而不是上来就投入过多的热情和金钱,细水长流,静水流深,科学的方法加上时间,最后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我觉得天下的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古玉鉴赏也是。方法选不对,或者找不到科学的方式,投入精力,热情,金钱越多,带来的错误代价越大,甚至用不了多久自己就承受不住那个结果。方法选对了,哪怕一个不太聪明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有比较好的结果和收获,这是一个比较浅显的道理。当下的媒体,自媒体很多,每个人都有发言权,相比雅昌、盛世的论坛时期,现在的市场更是繁花乱眼,诱惑更多更大,如果自己没有定力,没有辨别能力,张三说一句听了,李四说一句又听了,没有自己的主张和简介跟随不同的人,不同的话语变换,就形成不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和鉴定技术,热闹不是好事,尤其是对一个严肃的鉴定门类来说。一套优秀的工具书籍和一份囊括国内大多数博物馆高古玉的图库,是目前最高效的高古玉鉴定学习的方式,像什么结晶体、腐蚀坑、光泽等等个人感受型的研究,在这套书面前都是科学与愚昧的区别。选择了方法,然后再想法去上手更多的玉器,这是我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验证,提高,再验证,再提高。。。。有这些年的开发原因实现的数量上的上升,实际也不会形成现在的民间玩家的认识和认知,有量才有人去玩,才有人去学习,才会带来利益驱动。高古玉鉴赏其实无论怎么研究,无非就是形制,纹饰,工艺,沁色,包浆,皮壳等几个小小的环节,越综合起来效果越好,但是很多刚入门的人很难从这几个小环节里找到最正确的入门切入点,这是一个学习方法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对很多爱好者来说,甚至所谓的藏家来说,形制研究两年没进展,纹饰研究两年没进展,皮壳研究两年没进展,几年时间下来,热情就没了,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在不该投入大量精力的环节投入了过分的热情和精力,甚至金钱,是很多人玩不下去,甚至是玩猛了,玩伤了的主要原因。喜欢高古玉,我主张轻装上阵,以学为主,标本上手为主,投资,收藏为辅,在这些鉴赏鉴定的环节里,找到那个比较科学的方式,不断的投入精力去学习,去验证,形成自己的知识,然后再说投资和收藏的事, 我认为这是最稳妥的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高古玉鉴赏学习,和其他门类一样,甚至和我们的日常工作,学习是一样的道理,玩命的努力和付出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方法,并依据这个方法形成自己的知识积累叠加,在这个过程中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鉴定技术。而不是上来就投入过多的热情和金钱,细水长流,静水流深,科学的方法加上时间,最后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我觉得天下的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古玉鉴赏也是。方法选不对,或者找不到科学的方式,投入精力,热情,金钱越多,带来的错误代价越大,甚至用不了多久自己就承受不住那个结果。方法选对了,哪怕一个不太聪明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有比较好的结果和收获,这是一个比较浅显的道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当下的媒体,自媒体很多,每个人都有发言权,相比雅昌、盛世的论坛时期,现在的市场更是繁花乱眼,诱惑更多更大,如果自己没有定力,没有辨别能力,张三说一句听了,李四说一句又听了,没有自己的主张和简介跟随不同的人,不同的话语变换,就形成不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和鉴定技术,热闹不是好事,尤其是对一个严肃的鉴定门类来说。一套优秀的工具书籍和一份囊括国内大多数博物馆高古玉的图库,是目前最高效的高古玉鉴定学习的方式,像什么结晶体、腐蚀坑、光泽等等个人感受型的研究,在这套书面前都是科学与愚昧的区别。选择了方法,然后再想法去上手更多的玉器,这是我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验证,提高,再验证,再提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