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河南游记●忻州

股原牧牛

在素有“中国古建筑博物馆” 之称的山西省,已发现各类古塔580余座。经有关专家考证,山西古塔种类居全国首位。其中应县木塔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楼阁式高层建筑,中国独一,举世无双,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 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是佛宫寺的主体建筑。木塔采用全木结构,没有用一根铁钉一块水泥,历经千年而不倒,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和技术水平,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典范。应县木塔不仅是中国的国之瑰宝,也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与巴黎埃菲尔铁塔和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 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自建造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长期经受风雨侵蚀,并曾遭受军阀炮击以及多次强烈地震,虽有轻微倾斜,仍巍然屹立不倒。实践证明,它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以及造型艺术的典范之作,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第一层是高11米的释迦牟尼佛像。目前,在塔内发现的600多件文物中,最震惊世人的是1966年、1974年先后现世的两颗佛牙舍利,据考证是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 应县木塔历经苍桑,遭受过无数次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元代以后,应县曾发生过十余次较强的地震,其中六级以上就有三次,周边房毁人亡,木塔却安然无恙。1926年军阀混战时,木塔曾中弹200余发,至今弹痕可见,而它仍巍然屹立。 在山西省内,到处都能闻到老陈醋的香味。 雁门关,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历史最为悠久、战争最为频繁,知名度最高、影响面最广的古关隘,被誉为“中华第一关”。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李牧常驻雁门,凭借关城之险,慎重防守,击败匈奴十万人马;汉朝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曾经率兵和匈奴在此廖战,大获全胜,威震塞外;隋扬帝杨广曾经率兵在此与突厥作战;唐将薛仁贵曾经在此追赶突厥兵马捷报频传;北宋杨继业也曾几出雁门大破辽兵,使其闻风丧胆,博得“杨无敌”称号。英雄业绩,不胜枚举;生动故事,广为人知。 在战场上擂响了战鼓,将士们就要向前冲锋陷阵,奋勇杀敌! 相传北宋时,朝廷以潘仁美为帅,杨继业为先锋镇守北地,三军来到雁门关安营扎寨。潘仁美让杨继业到关口外驻扎,即现在的白草口,当时此口并无名称,潘仁美想羊怕吃败草,就把这里叫败草口了,试图把杨继业困死关外。后来杨继业遭潘仁美陷害,老百姓纪念杨家忠心报国和憎恨潘仁美之奸,便将败草口改为白草口,因为羊怕吃败草喜吃白草。 这里是精忠报国的杨家将塑像以及其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故事绘画。 雁门关,又名雁门塞、西隆关,位于山阴县广武城南的咽喉要道上。当乘车到山阴县城之后,就会见到群山起伏,山脚之下,数百座汉墓封土堆状若丘陵一般,高者15米左右,低者约有4米,透透迄迄,散落在旷野荒郊之上。在这些汉墓中,埋葬着无数个汉朝守卫雁门关将士之忠骨,行人路过此地,无不肃然起敬,凭吊英魂。 芦芽山万年冰洞在宁武县城西50公里处的春景洼乡麻地沟村,海拔2300米。经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洞穴专家现场考察认定:此洞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约三百万年,故名万年冰洞。<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这个冰洞的最神奇之处在于以本地的气候条件论,根本构不成结冰的环境。即使在三伏夏天,洞外普遍炎热,绿草如茵、百花盛开,洞内却寒气逼人、冰雕玉砌,四季冰封。这致冷的源从哪里来?地质专家们至今也无法解开这个谜团。 专家们称,该冰洞位列全国一万多个洞穴中仅有的九个冰洞之首。洞内制冷机制最强、冰储量最多,现开发近百米。分成上下五层,通过钻冰洞,下冰楼梯,过冰栈,可到各层观光。 洞内冰形成的冰柱、冰帘、冰瀑、冰花、冰佛、冰床、冰钟、冰人、冰菩萨等,千奇百怪、或玲珑剔透,或晶莹夺目,或婀娜多姿,或雄伟壮丽,无不令人惊叹。 宁武万年冰洞是全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冰洞,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除永久冻土层以外发现的罕见的大冰洞。而更使人们奇叹不已的是:与冰洞相距不到二百米处,有一处千年不熄的地火,当地人称千年火山。这一冰一火,本是相克,却奇妙地共存于同一山上,可谓世界奇观,中华一绝。 忻州古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中俄万里茶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晋北锁钥”之称,又因文风昌盛而有“文集九原、雅出秀容”之誉,是晋北政治、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重镇。<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忻州古城以地方特色为基础,以中国杂粮之都、东方佛教之都、晋北温泉之都为支撑,复现明清时期忻州古城商贸繁盛、休闲安逸的社会生活画卷。 秀容书院:创建于清代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随地势而建,阶梯式布局,分上院、中院、下院三个院落,总占地面积约 45亩。当时忻县称秀容县,故以此得名,由时任知州鲁潢倡导捐资四千金而建。书院建成后,取代了忻州儒学,成为当时忻州的最高学府。山西省唯一一处保存完好且仍具有教育功能的书院,记录着城市肌理,维系着忻州的文化血脉。 泰山庙:始建于初唐,现存建筑经宋、明、清历代的扩建和重修。作为道家场所泰山庙曾经远近闻名。民国以来成为忻州最大的钱市,各种交易和贸易在这里兴旺发达。泰山庙建筑宏大,从北到南,有大殿,献殿(过殿),戏台(乐楼)、山门、影壁。两侧有钟亭、鼓亭、牌楼,戏台与献殿中原有三思桥。 财神庙: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现存为清代遗构。位于财神庙巷,坐西向东,与泰山庙呈丁字相交处,东西长 55.6 米,南北宽 25 米。中轴线上为过殿、大殿,两侧有钟鼓楼、偏殿。过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卷棚顶悬山式。大殿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后廊式架构,斗拱三踩单昂。为忻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始建于唐初贞观年间,坐北朝南,东西长75米,南北宽30 米。现存为明清时期重修改建后的建筑。俗称老爷庙,是祭祀三国名将关羽的寺庙,是忠义神武的化身,民间称为武财神。庙门上关帝庙和护国寺两块牌匾并列,是明清以来三教合流,在民间的多种形式融合的体现。关帝庙现由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昌善法师住持。 忻州北城门楼:是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楼身坐落在12米高的城墙之上,更显其巍峨高大,雄伟壮观。城墙巍巍耸立,外涂朱红,下筑券门洞,洞顶甚高,底阔3米多。重檐三滴水,歇山顶。 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它与浙江的普陀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华山齐名,共同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在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各有其美称: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 毛泽东在当年路居五台山时曾写下:“从建立山西的五台山,到建立全中国的五台山,争取最后的胜利。” 五台山镇海寺是众多佛教信徒心中的圣地。该寺始建于明代,因寺旁海底泉上建有镇海塔而得名。主要建筑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每一座殿堂都供奉着庄严的佛像,每一尊佛像都蕴含着深刻的佛教教义。 殊像寺,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寺成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又为青庙十大寺之一,是一座很有名气的寺院。寺内最著名的建筑是文殊阁(大殿)。殊像寺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殊像寺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 五爷庙在五台山名气最大,香火最旺。五爷庙供奉的是广济龙王文殊菩萨,被认为是五台山五顶文殊菩萨的化身。这里的香火非常旺盛,每年的初一、十五,朝拜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据说五爷庙许愿非常灵验,因此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祈福、还愿。 显通寺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规模亦最大的寺庙。它与河南洛阳白马寺同为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被称作“释源宗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五台山佛教协会驻地。<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铜殿是显通寺的第六层殿宇。室内四面的隔扇壁上,整整齐齐地铸造着跏趺而坐的诸佛铜像一万尊,小巧玲珑,各具情态,无一雷同,布满了整个内壁。殿的中间,供奉着狮子文殊铜像,金容满月,面目慈祥。 罗睺寺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黄庙之一和五大禅寺之一,罗睺寺现存有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经阁、禅房、配殿、廊房地产118间。 罗睺寺既然已经从青庙变成黄庙,难怪罗睺寺文殊大殿内的骑狮文殊菩萨像面部并非金色而早呈乳白 色,故名白文殊;文殊菩萨的坐骑狮子卧在莲台上而不是站着或卧在砖台上;肩膀两边伸出肩花,花在分别放着经书和智慧剑。这些都体现了黄庙中文殊像的特点。 骑绿毛狮子的是文殊菩萨,骑大白象的是普贤菩萨,骑神兽的是观音菩萨。由于寺庙内都禁止照相拍视频,所以只能够拍摄庙宇建筑的外观。 五台山善财洞寺是传说中顺治皇帝出家的地方,系黄庙,建于清朝。清朝诸帝大兴佛教,尤昌黄教,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代皇帝共12次巡礼五台山,使五台山佛教的兴盛达到了高峰。善财洞作为黄庙,自然得到了 帝王们的青睐。 五台山相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是中国唯一青庙和黄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最鼎盛时期为唐代,据《古清凉传》,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现存寺院共47处。 “地道战、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每当听到这首雄壮激昂的歌曲,人们的眼前就会浮现出电影《地道战》中的画面。而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境内的西河头地道战遗址,它与河北冉庄、北京焦庄户一起并称为全国三大地道战遗址。 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的河边村则是阎锡山的故居,他是早期追随孙中山起义的国民党元老级人物,也是统治了山西40年的“土皇帝”。 而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的东冶镇永安村,则是徐向前元帅的故居。 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的大寨村,则是当年名震全国的“农业学大寨”典范。 山西省主要的农作物有玉米、高粱、筱麦、马铃薯等等。 未完待续,敬请继续观看下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