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边絮语】唐初邛窑辟雍瓷砚

汪海

<h3>  新获一方邛窑辟雍砚。褐色釉,16个蹄形足下部相连。直径16厘米,高4.7厘米。砚面微凹,与口沿大至平齐。残器,缺两足,但也是非常难得的唐代邛窑辟雍砚标本。<br>  砚的大体年代在唐初。从器形上看,与安徽博物院藏隋赫釉多足砚和洛阳履道坊白居易住宅遗址出土唐辟雍砚相似。四川多地邛窑遗址考古发掘中亦发现有类似辟雍砚残器,多16足,断代为唐。<br> 华慈祥先生在《中国古砚》中对辟雍砚的演变有过详细论述。辟雍砚在南北朝的中晚期已经出现,隋代成为多足圆砚的主流。隋代的辟雍砚面大多稍低于口沿或与口沿平。砚足进一步增加,十足、十五足、十七足已习以为常。“隋代出现的足与足之间相连而成的圈足在唐代逐渐消失,而镂空带状圈足和足下有托座的辟雍砚则较为多见。”这方砚就处于多足相连向圈足的转变之中。<br>  所谓辟雍,原是指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汉班固《白虎通》有“辟者,壁也。像壁圆又以法尺,于雍水侧,像教化流行也。”砚取形辟雍,可见文化。</h3> <h3>  从砚史上看,三国时期出现了瓷砚,魏晋南北朝、隋唐进入瓷砚的黄金时代,曾一度取代石头成为最主要的砚材。远离中原的蜀地也不例外,隋唐时期瓷砚丰富,尤以“邛窑”瓷砚最具代表性。目前在成都古玩市场上,邛窑出箕形砚、辟雍砚仍时有所见。<br>  邛窑是中国最古老的民窑之一,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它始创于东晋,成熟于南朝,盛于唐,衰于宋,是跨越八个多世纪的中国古代陶瓷名窑。邛窑在我国的四川省境内分布很广,如邛崃什方堂、尖子山窑,成都市区的青羊宫窑、琉璃厂窑等都被通称为邛窑。<br>  在西南诸省区中,巴蜀之地是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最早,也是受中原文化影响最深的地区。这一点从邛窑瓷砚发展史中也可以得到证明。从四川考古发掘报告看,邛窑瓷砚器形及时代变迁特点与中原地区陶瓷砚演变规律大体一致。由南北朝圆形五、六、七,多足,演变为圈足。只不过唐代邛窑中这种五足砚还大量存在。川博的文物大家魏学峰先生说,这与蜀人“好五”的文化尊崇有关。</h3> <h3>  邛窑瓷砚主要器形有圆形有足(辟雍)、箕形和象生形砚。圆形从五足至多足、圈足。箕形砚最后演变为抄手砚。象生砚也丰富多彩,有蟾形、龟形、舟形等,以蟾形砚最为经典。<br>  地方小砚种的收藏,关键是要找到一些标准器。有时候可以不在乎品相。“去粗取精”要有一个过程。但“去伪存真”更重要。要多向专家、行家学习,切不可盲目自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