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创:一叶心经</p><p class="ql-block">非遗太极真炁流注针灸术传承人</p><p class="ql-block">2024-11-22</p> <p class="ql-block"> 很多人来咨询吃什么养生,做什么运动养生,殊不知真正的养生源头就是你的心。但凡你肯花时间静下来锻炼身心,你会发现内心的安宁会更让自己神清气爽、气定神闲。内修外养,都是缺一不可的。情绪,就是一切的来源。古人说,心病难医,解铃还须系铃人。</p><p class="ql-block"> 人最顶级的养生,不是运动,也不是吃什么补品、如何睡觉等等……而是要学会放过自己,不要和往事过不去,因为它已经过去,也不要和现实过不去,因为它还要过下去,来者要喜,去者要放,走不出自己的执念,到哪里都是画地为牢。谁不曾有过年少轻狂,你又何必揪着往事不放?不是宽恕、原谅别人,而是要放过自己,否则就是用别人的错来惩罚你自己,这种认知才是真正的养生的前提。</p><p class="ql-block"> 静,乃人的修为。一个足够安静的人,也是一个富有贵气的人,更是一个能量超群的人。因为,心静,则人强。心气浮躁的人,是不可能过好这一生的。总有人后台留言问如何内修,如何强大。其实千人千面,但是有一点恒不变,那就是“静”。越安静就越强大,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第一从语言开始,第二就是内心的安静。</p> <p class="ql-block"> 人安静几分钟可以,当安静几个小时,就发现坚持不了了。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让自己静下来,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故“致虚极、守静笃”是很难达到的。把自己的内心清一清,去除杂念,不能说完全去除,稍微清一清,达到“止”的状态,逐渐获得内心的清明自在。</p><p class="ql-block"> 人生就是如此,损耗的补不回来,但是损益平衡,从这一刻起,能意识到这样去做,也是不会晚的。</p><p class="ql-block"> 安静对于急躁的人来说,是需要控制力量去操纵的。急躁控制不了安静,但反过来,安静可以控制急躁。所以,只有养成稳重、安静的习惯,才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很多事情。</p><p class="ql-block"> 当然,静字中也带有一个“争”,静并不代表完全让我们不争,只是要加上八个字:安份守己,量力而行。否则就是:竞争——斗争——战争一步步递进而来。所有的战士只有两种:一种是侵略、一种是护卫和平。我们这个医学流派自古就有“见死不救,与杀人同罪”之训,是给人送去和平和安乐的,所以对金钱、物质、名利等是有非常重的戒律的,对静的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p><p class="ql-block"> 静的体现方式有很多,比如你能通篇看到这里,这也是文字带给人的力量感以及阅读者的心静。所以,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人很容易被自己即有的观点、即有的利益、即有的偏好所蒙蔽。考虑问题往往带个人情感,不能客观。</p><p class="ql-block">静的目的,就是让人具有“慧根”。</p><p class="ql-block"> “静能生慧,慧能生智”。 我们来看看“慧”这个字由“彗”和“心”组成,“彗”的意思是“打扫”,整个字形的意思是“打扫心田”。</p> <p class="ql-block"> 心田经常打扫,扫除嗜欲、贪着、成见、固有思维模式……等等,智慧自然现前。</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学中医需要悟性,如何学中医?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把“生而知之”放在第一位。那要如何“生而知之”呢?是一出生就“知之”吗?“生”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幼苗刚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样子,本义指生育、出生,所以引申就是我常说的“静”与“诚”。孔子被人们认为天生的聪明,自从娘胎里出来就能对天下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学生把这种说法告诉孔子。孔子说世上没有生而知之的人,只有孜孜不倦地学习与研究才会懂得那么多的道理的。所以这个“生而知之”应该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中的三处“复”的意思,是静功实践之法,配合 《道德经》隐含的“无忧绝学”(学习契合圣贤德行,即是无忧绝学的核心,是自然无为、和光同尘思想的运用),内外兼修方能探索“致虚极,守静笃”的玄妙之处。</p> <p class="ql-block"> “致虚极,守静笃” 是描述静到一定等级状态,传统上实践派静分三个等级:身静、心静、意静;其属于第三等级,意静;身静和心静都不能称为 “虚极,静笃”,冠一“致”字也说明其有一个过程才能做到。</p><p class="ql-block"> “意静” 状态下,是唯有意识独存的情况,意识所属空间,八面虚空,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不见一物,称为“虚极”;意识在这个空间清明自在,独守清静称为“静笃”。“致虚极,守静笃” 后面的“万物并作...” 等在实践中是“心静”阶段的描述见解:心静阶段身体感官已经关闭,念头纷飞已经止住,只剩潜意识活动,潜意识活动会根据大脑深处的记忆和执着,把你带入逼真的幻境场景(其不再像梦境那样错乱),意识在幻境中清醒着,身临其境记忆中比较留恋熟悉的场景不知所以然。因为是记忆和执着幻化,所以场景可被主意识重复经历观察,稳定仿佛真实,清明可以思考,与清明梦的差别很大。观复归根,就是看破后止住所有主动意识和潜意识活动,唯留清明。</p><p class="ql-block"> ——心静极则智慧生,至诚通神!“静”和“诚”是无上妙法,是不学之学,是感应,是道交,是以天地万物为师,学的是无字天书,更直白的讲是“链接”。一个人要想有大的成就,就必须和古聖先贤的思想链接,古聖先贤的思想是宇宙人生实相,也就是和宇宙链接。特别是中医这方面,必须具有“静”和“诚”的品质,所以有“大医精诚”一说。</p> <p class="ql-block"> 帝日:“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余诚菲德,未足以受至道; 然而众子哀其不终,愿夫子保于无穷,流于无极,余司其事,则而行之,奈何? ”</p><p class="ql-block"> 岐伯日:“请遂言之也。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此之谓也。” </p><p class="ql-block"> 何为(医)道,《内经》说的很清楚了,医学这个学问是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天人合一”的道的学问。</p> <p class="ql-block"> 张介宾在《类经三十四卷·运气类十》是这样解释的:“道者,天地万物之所由,故曰至道。惟圣人知之,故能合于道。今人守之,故可不失道。然古今相传,惟圣人乃知圣人,而道统之传自有其真,故传道非难而得人为难。得而不教,则失其人;非人而教,则失其道,均可惜也。” 在《黄帝内经·灵枢·官能篇第七十三》有两段关于“得其人乃传”的对话,今前后文一起来看看:“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其正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得其人乃传,令可久传,后世无患,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岐伯稽首再拜曰:“请听圣王之道。” 接下来在文章结束时,雷公问于黄帝《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黄帝曰:“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 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睡痈睨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日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其中的“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 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p><p class="ql-block"> 那不就是对我们传承人来说最起码要修静功吧?手巧、心明、缓节、柔筋而心调和、导引……这不都是日常我们天天习练的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处再次出现“得其人乃言,不得其人勿传”其中还有一个可以试验手毒者的方法,把龟放在手下,50日而死,而手甘者复生如故。这个“手”就是咱们持针的手啊!你说我能不担心吗?</p><p class="ql-block"> 回想这20多年来,和我学的稍微不错点的,最后都是出名后结果却非常不好,我想一方面是心变了,另一方面这“手”确实是有一定的讲究的,你想啊?为什么叫“聖手”?为什么叫“魔掌”呢?不都是手吗?</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国家政策在极力推广非遗中医进社区,让非遗中医活起来,鼓励传承和传播。对每个传承人来说,我们一定要练好这双手和保持好这颗心!这颗心是什么心呢?</p> <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个报道说河南有个老奶奶从小在农村培养了一个出色的儿子考上了清华大学,后来儿子工作结婚生子,老奶奶去看上幼儿园的孙子,孙子会问奶奶农村是什么样子?向日葵是什么样子?野花是什么样子?老奶奶不识字也没有画过画,但老奶奶就用孙子的画笔画向日葵,后来被幼儿园的老师发现,非常震惊她的画那么的有感染力,带给人阳光的感觉。参加了某个展览反应更是十分强烈……在一次采访节目中,主持人拿着一张著名的梵高的向日葵问老奶奶怎么样?老奶奶脱口就说:“这个画画的人心里很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也经历过类似这个老奶奶的故事,一次社科联采访我时,她们突然拿出一个某医生的处方让我看看,我脱口而出:“这个医生心里很穷……”</p><p class="ql-block"> 记得先师曾说:“人行天地间,生死流年轮回中能带着走的唯有(靈)本自我真心神智,权利无力剥夺,金钱无法买通。人在旅途谁迷失了方向?”有的人因读书太多晕头「纸醉」,有的人一看书就头晕;有的人因赚钱难而埋头「金迷」,有的人一头扎进金银。读不懂现实中谁是夺命书生,看不懂生活里谁是灭绝师太。我们读中医几本书籍,会几个妙招,以为无病不治,慢慢的不知回头找初心。“医者意也”,先师说医生有三个境界:</p><p class="ql-block"> 1、药到病除</p><p class="ql-block"> 2、手到病除</p><p class="ql-block"> 3、意到病除</p><p class="ql-block"> 这意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语出唐·孙思邈《千金翼方·针灸上》。</p><p class="ql-block"> 医生诊病时,要精心会意,勤于思考,然后能选药处方,运用如神。六朝名医姚僧垣,医术高妙,为当世所重,梁武帝赞誉他说:“卿用意绵密,乃至于此,以此候疾,何疾可逃?”说明精良高超的医术在于用意的绵密。反之,不究医理,不重实际,而唯凭妄测臆度,是决不能成为良医的。</p><p class="ql-block"> 中医易学难精,特别是针灸,绝对不是在躯体上扎扎,所谓通气血啥的。我觉得学中医是需要福报的:学中医必须掌握那些无形的能量,比如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真炁……近代人受西方教育影响,对于无形的东西别说掌握了就连相信都是很难的。</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强调中医内证,强调静,只有静才能内证,只有内证才能深入中医的堂奥。《青囊秘录》曰:“静也者大医之至本也欤!”</p><p class="ql-block"> 这些故事的故事,是需要我们传承人讲下去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美篇:非遗太极真炁流注针灸术、微信公众号:一叶心经</p><p class="ql-block">如需请书请添加微信:1519573089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