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址黄崖洞 红旗大寨村~~豫晋十月游之二

柚子个个

<p class="ql-block">  这两地都在太行山脉,一个是在太行山腹地;一个属于太行山土石山区,两地相距130公里。一个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最大的兵工厂,是一处红色遗址;一个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亲手树立的典型,是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p> <p class="ql-block">  从太行一号公路,我们进入了林州市石板岩镇。这是著名景区太行山大峡谷的入口处和核心地带,是去南太行各大峡谷和和各条挂壁公路等一众景点的集合地,因风景壮丽多姿而被称为“中国画都”。多年来我几次来这里,从这里去过井底村挂壁、通天峡、八泉峡、青龙峡、王相岩、红旗渠等景点。这次是路过去井底村,但井底村修路,挂壁路封闭了,我们又返回了石板岩镇。这里的停车场是非常好的露营地,设施完备,有充足的饮用开水。</p> <p class="ql-block">  到黄崖洞120公里,一路好景都看不过来。中饭后进入景区,门票60元,60岁以上半价,观光车单乘10元。</p><p class="ql-block"> 黄崖洞地处太行山脉中部,长治市黎城县东崖底镇下赤裕村,面积14平方公里,海拔1800米。不要以为这里只是红色旧址,殊不知里面的奇绝美景令人眼界大开,其山水峡谷,奇洞深潭比之太行山别处的大峡谷毫不逊色。</p> <p class="ql-block">  黄崖洞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华北敌后最大的兵工基地。1939年,八路军总部将兵工厂迁到黄崖洞水窑山,扩建为当时八路军在华北最大的兵工厂。1941年11月,在这里发生了震惊中外的黄崖洞保卫战,此战历经8昼夜,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以伤亡160余人的代价,毙伤日军近1000人。1971年修建了“黄崖洞保卫战殉国烈士纪念塔”;1985年修复了兵工厂厂房等。被誉为“没有围墙的抗战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我们选择先看兵工厂旧址。穿过天坑地缝、飞瀑深潭的峡谷,犹如进入了仙境。这个叫“瓮圪廊”的峡谷是进山的通道,也是黄崖洞的主要景致之一。 壮美的瓮圪廊两峰合围,峭壁千丈,从中观天,头顶只见蓝蓝的一线,所以人们又叫它一线天。这里确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险隘。在黄崖洞保卫战中,八路军一名年仅17岁的小战士崔振芳把守吊桥,把日军堵在山门外达七天七夜,最后壮烈牺牲。这位烈士的塑像就立在桥边。</p> <p class="ql-block">  走了千余级木梯栈道和石阶,才到兵工厂址。现在我们在修好的路上空身登山,都感觉累的不轻,可以想像当年八路军指战员是怎样将沉重的机器设备抬上山来的。</p><p class="ql-block"> 旧址遗存主要有机工房、锅炉房、装配车间、复原的图书馆等建筑,车床等生产设备。</p> <p class="ql-block">  距兵工厂旧址一公里就是黄崖洞。高高的深深的山洞在悬崖峭壁上十分的醒目,因坐落于黄色的崖壁上所以叫黄崖洞。这里曾是兵工厂的仓库,也就是八路军的武器库。在这样的位置,日军即使发现了目标,用飞机也是轰炸不到的。</p><p class="ql-block"> 原来登洞是有云梯可以进入的,前段因地质灾害梯子被损坏掉了,出于安全考虑一直没有修复。今年5月份我们行走长征路回归时曾路过这里,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没有进景区。</p> <p class="ql-block">  晚上在景区广场露营,想不到半夜下起了小雨。将帐篷转移到游客中心大厅沿下,这应急措施挺管用的。</p><p class="ql-block"> 要讲知名度,大寨村比黄崖洞高的多。大寨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城东南。曾几何时这里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上世纪60年代,在陈永贵、郭凤莲等带领下,村民进行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开辟层层梯田,并通过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因此,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和表扬,并于1964年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想当年众多的中央领导、军界将领、社会名流、五大洲政坛要人以及130多个国家的各界友人曾到大寨参观访问,周恩来总理就曾经来过三次。被称为“中华第一村”。</p> <p class="ql-block">  大寨村不要门票,虎头山和狼窝掌门票40元。十多年前来过,但没有进村参观,现在看村门和门前街道,基本没什么变化。</p><p class="ql-block"> 村内非常喧闹,游客磨肩擦蹱。一棵200多年的大柳树枝繁叶茂,当年陈永贵同志经常在树下召集会议,或者看书吃饭。陈永贵故居是一座简陋而结实的窑洞小院,几间窑房里陈列着陈永贵生前遗物。不远处有一家宋立英土产店,这是当年陈永贵时期的村妇女主任、铁姑娘队前任队长宋立英老人的家。老人今年94岁了,头脑清楚,耳聪目明,精神矍铄。</p><p class="ql-block"> 大寨村的集体食堂当年可是火出了大名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七十年代末,一天的最高接待人数达到3万多人,也不知道那时客人们吃的什么样的饭菜。如今大食堂是新建设的,里边人声鼎沸挤满了游客,我们想吃碗炒面条都没能挨得上。</p> <p class="ql-block">  虎头山和狼窝掌是大寨村民战天斗地,劈山造田,奋斗十年,改变面貌的两个主战场。陈永贵和他领导的全体村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成为那个年代我国自立更生、艰苦创业精神的典型代表。陈永贵的墓地和陈列馆就选在了虎头山。而郭沫若先生对大寨也是情有独钟,他的骨灰也是洒在了虎头山上。</p> <p class="ql-block">  (本文图片视频来自同行旅友,有关资料采自百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