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太庙的殿堂

萍水相逢

<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20号,是浅冬里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我和发小相约到劳动人民文化宫,游览八月刚开放的“太庙”。抵达天安门地区时已经是游人如织,接受安检的队伍排成了长龙,这个阵势让不常来的我被惊到了! 经过咨询工作人员,得知去文化宫可以走“南池子”到东门入园,算是松了一口气。</p><p class="ql-block"> 这是南池子大街南口,距天安门城楼不足500米,是天安门以东的第一个街道口。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的皇城正门,位于皇城南垣正中。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与天安门难解难分的历史渊源,南池子这条百年长街,阅尽了天安门前的风云变幻,见证了国家的荣辱兴衰,浸染着凝重的历史气息。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南池子大街南口是一座三孔式的券门建筑,它的东西两侧都是高大的红墙——象征明清两代帝王尊严的皇城墙。</p> <p class="ql-block">  穿过南池子的门洞就是“菖蒲河”,一条位于天安门以东皇城南墙的内侧长约一华里的小河。旧时,此河边两岸菖蒲丛生,故而得名。菖蒲河的上游是天安门金水河,明时此处是著名的皇家园林——东苑。到了清代,东苑被废弃,这里已变为皇城内的库署居所。民国以后,菖蒲河两岸又建起了许多民宅。建国以后,政府将菖蒲河改为涵洞,20世纪60年代应群众建议改河道为暗沟。2002年,市政府动工掀开菖蒲河上的盖板,恢复了古河道。</p><p class="ql-block"> 此刻浅冬时节,<span style="font-size:18px;">菖蒲河水倒映着斑斓的彩叶和蓝天,两</span>岸柳丝黄绿相间,飘飘袅袅,与满地飘落的银杏叶成为了古老北京城的靓丽景色。</p> <p class="ql-block">  顺南池子大街向北约300米,就是劳动人民文化宫东门。东门外的北侧是“中国联合国协会”与“中国人民外交学会”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东门。</p> <p class="ql-block">此时东门排队的游人还不算多。</p> <p class="ql-block"> 步入劳动人民文化宫,那郁郁葱葱众多400多年树龄的苍松翠柏,立刻让你沉浸在厚重又富有活力的历史文化沉淀中。</p> <p class="ql-block">  这棵明星般的明成祖手植古柏苍劲茂盛,相传这颗神柏600多岁了,是明成祖朱棣亲手种的柏树。</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太庙门前,标注说 明: 太庙位于故宫东南侧,与社稷坛以中轴线东西对称分布,体现《考工技》所载“左祖右社”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建筑群坐北朝南,由内外两重垣墙围合成环套式城长方形院落。主要祭祀建筑位于内垣,居中对称分布。</p><p class="ql-block"> 太庙为明清两代皇家祖庙,是中国祖先崇拜文化传统的物质载体,是重要的国家礼制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祖先祭祀建筑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太庙作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对社会开放。</p> <p class="ql-block">  据记载,太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与故宫同时期建成。进入太庙,眼前的大殿为戟门。</p> <p class="ql-block">  据记载,戟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太庙的礼仪之门。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汉白玉绕栏须弥座,台阶九级,中饰丹陛。戟门内原有朱漆戟架八座,共插银鐓红杠金龙戟120条,1900年被入侵北京的八国联军全部掠走。</p> <p class="ql-block">  戟门桥,两侧有汉白玉护栏,龙凤望柱交替排列。正中的桥是皇帝走的御路桥,边为王公桥,次为品级桥。</p> <p class="ql-block">戟门一侧高大茂密的古松郁郁葱葱,硕大的树冠让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戟门的侧门</p> <p class="ql-block">  从戟门的侧门进入就可见到礼制建筑宏伟壮观的太庙主要建筑: 前殿。</p><p class="ql-block"> 前殿又称享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典礼的场所。屋顶覆黄琉璃瓦。大殿檐角蹲兽九只,连同蹲兽前面的仙人骑鸡,总数达到十个,只比最高等级的紫禁城太和殿蹲兽的数量,少了一个,即行什。足见太庙享殿建筑等级之高。享殿坐北朝南,高耸于三重台基之上,象征着帝王祖先的崇高地。</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 享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悬挂满汉文书写的“太庙”九龙贴金题额,面阔十一间(长68.2米),进身六间(宽30.2米)坐落在高3.46米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殿高32.46米。六十八根大柱皆是整根金丝楠木,最高的达13.32米,直径最大的达1.2米,殿顶用片金沥粉彩画装饰,地面墁铺金砖。</p> <p class="ql-block">  进入享殿的瞬间,矗立殿内的一根根金丝楠木大柱、超高度的挑高空间、迎面的精美彩绘以及编钟,真的很难形容那一瞬间的视觉震撼!</p> <p class="ql-block">  享殿的正面摆放的是太庙馆藏文物——中华和钟。它是为了迎接新千年的到来,以2400年前的曾侯乙编钟为原型进行设计,1999年11月制作完成的青铜编钟。</p><p class="ql-block"> 中华和钟音域宽广,既可和多种民族乐器配合,又可接轨大型官弦乐队,是世界上最大的舞台演奏双音编钟,已被列入基尼斯世界之最。</p> <p class="ql-block">  享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每年四季首月祭典称“时享”,岁末祭典称“袷(qian)祭”,凡昏丧、登极、亲政、册立、征战等国家大事之典祭称“告祭”。殿内设木质金漆神座,座前设笾(bian)豆案祭器,置稻梁、果蔬、牺牲、香烛、福酒等祭品。祭奠时将祖先牌位从寝殿移至此处神座安放,然后举行隆重而庄严的仪式。</p><p class="ql-block"> 当年举行大典时,香烟缭绕,仪仗簇拥,钟鼓齐鸣,韶乐悠扬,佾(yi)舞蹁跹,是中华祭祖文化的集中体现。</p> <p class="ql-block">用片金沥粉和彩画装饰的殿顶精美别致,历经数百年依然光彩熠熠。</p> <p class="ql-block">  大殿地面铺满金砖,历经数百年磨砺仍旧平整光洁,无不令人赞叹不已! 身处其中,极其震撼!</p> <p class="ql-block">  享殿不仅仅是祭祀的地方,它的建筑设计本身也体现了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站在殿内,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能感受到那些曾经庄严的祭祖仪式,听到悠扬神圣的皇家礼乐,非常的震撼!</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领略建筑艺术的炉火纯青,探寻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线索。</p> <p class="ql-block">  如今享殿内展出了当年殿内陈设的照片和图片,让人们更好的体会历史厚重的礼仪、风貌和印迹。</p> <p class="ql-block">享殿西配殿,目前是美术书画展。</p><p class="ql-block">据介绍: 历史上殿里供奉文武功臣的牌位。清代供奉费英东、张廷玉、傅恒、阿桂、福康安等十三人。每间设一龛,内置木质红漆金字满汉文牌位。</p> <p class="ql-block">  享殿的后面是寝殿(中殿)</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 中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1420年),黄琉璃瓦单顶庑殿顶,面阔九间,长62.31米,进身四间,宽20.54米,殿高21.95米,汉白玉须弥座,周绕石栏,望柱交错雕以龙凤,台阶中饰丹陛。是平时供奉历代皇帝、皇后牌位的地方。内设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清末供奉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真、弘历等十一代皇帝及皇后的牌位。每次祭典前一天,将牌位移至享殿安放于神座之上,祭毕奉回。</p> <p class="ql-block">目前寝殿内是书画展览</p> <p class="ql-block"> 祧庙 是太庙三大殿最后面一座殿堂,是供奉皇帝远祖牌位的地方,目前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毕非常解渴! 走出西门前竟然遇到了著名的“树上柏”。此柏在八米高的斜枝上,又长出一株柏树,树形规整,树冠浑圆,碧绿青翠,蔚为奇观。</p><p class="ql-block"> 感叹这里的每一处建筑、每一块砖瓦,每一根柱子,每一棵树都是历史的见证物。</p><p class="ql-block"> 现在,故宫内的宫殿已不能入内参观了,而太庙这个更高规格的大殿却给大家带来新机会,庆幸我们的运气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