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现在青年人的就业情况</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梁德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2024年大学毕业生1179万,就业人不多。大学生就业难是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诸多,有些文章反映了这方面的情况。<br> 受五年疫情的影响,有些城市的街道有许多的店铺关闭,店门口贴出招租、转让广告。<br> 馨洲图文彩印店在梅州市城区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服务范围包括复印书稿、打印文字、为人用电脑编辑书刊、为人做婚庆视频、设计制作广告等。至今馨洲图文彩印店还在营业。<br> 馨洲图文彩印店为什么能够生存下去?为此,笔者采访了馨洲图文彩印店的主人何铭先生。 馨洲图文彩印店全景 何铭先生是梅县松源镇人,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普通工人,兄弟两人,他是第二。他是1998年由梅县高级中学考上广州民族学院(现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20世纪90年代末考上大学。那时大学在全国招生约100万,能够考上大学(本科、专科)的人都是优秀的高中毕业生。<br> 他工作时,正值“双向选择”的交替时期。那时国家企业的工人下岗,大部分工厂的工人自谋职业。他在大学毕业后,做过多种职业,曾在广告公司做业务,在民营企业做过产品销售,还在广州的《南方日报》社做报纸发行员等。<br> 为了能够更好地谋生,只有提高自己的文化。他是大学文科专科毕业生。他一边做工,一边读书,经过几年的努力,考取了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成人本科文凭。有一次他与华南师范大学语文老师交谈,老师说:“今后电脑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工具,我知道你懂广告设计软件,接触过不少行业知识、做过多种职业,这是你的优势;建议你在职业的选择,可考虑一下广告行业。”在老师的启发下,他萌发了开图文广告店。<br> 2000年后,人们兴起手机与电脑,他与妻子在梅州市城区开了间彩印店,取名“馨洲图文”。妻子是他的助手,还聘用了数个工人,该店的人员约3至5人,有时大专院校传媒专业和广告专业的学生会到店中实习。店内员工的宗旨是:力求技术精益求精,服务至上。因为工作做得好,受到顾客们的好评。在员工们的努力下,馨洲图文彩印店坚持至今。<br> 现在人类约70%的知识都在互联网中传播,人们用5G手机和新式电脑可以在互联网中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br> 他的彩印店随着形势的发展,技术和设备也在更新。电脑用了几年就要换代,为此要购买新电脑;复印机要更新,要购买新式的复印机,摄影设备要更新,办公设备要更新,请来的工人要发工资等。他经营的彩印店取得的利润,有好大部分都用在这些开支中。至今在他的杂物间里,还有他们用过的旧电脑、复印机等设备。<br> 电脑技术也在更新。20年前,他从开始用电脑设计排版报刊书稿的软件是CDR8,现在已发展到用CDRX9,甚至更高的版本才适应形势的需要。电脑中有些知识是他在学校里没有学过的。为了知识更新,他要学习新的知识。如新的图像和图形编辑软件以及新的彩印机、胶装机、摄影器材等设备的操作使用技术等。如今终身学习成为一个人谋生的途径。 馨洲图文彩印店设备 人缘也是彩印店生存的因素之一。他店中的后面是会客室,到会客室座叙的人有同乡、同学、顾客等。在会客室里,我还遇到我的朋友、家乡人。有些文友都是馨洲图文彩印店的老顾客。 <br> 文友人们在“馨洲图文”彩印店的会客室里座叙 薄利多销,是彩印店生存的因素之一。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下,梅州市城区的彩印店众多,价格有差距。他的彩印店的价格适中,好些生意是老顾客带新顾客到店中的。为此馨洲图文彩印店的生意还算可以,店中工人还有事做。<br> 馨洲图文彩印店位于宪梓南路梅县区政府旁边的联盛商城,离我家约1公里。因为彩印店离我家近,我是常到店中的顾客之一。我钟爱文学,有文章在报刊发表,还写了几本书。我与他认识几年,因为要看他编辑的书刊,我常到彩印店。他曾到过我家,参观我写作用的电脑及藏书。 何铭到我家里,看王森欣在电脑上写文章 现在政府机关与热门企业,倾向于招收名牌大学及重点专业毕业的学生。还有现在的求职者可“双向选择”。可说优秀的人才,若工作不理想,还可跳槽再找工作。2000年后大学扩招,十多年来毕业的大学生安排工作困难。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话题。<br> 他是个大学生,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如今用他的知识和专长,解决了自己的就业,还解决了几个人的就业问题。从他的谋生历程,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情况。<br> 上述资料,是我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见解。何铭先生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div><br>2024年11月22日<br><br></div><div>作者简介<br> 梁德新(笔名梁豪,曾用名王森欣),1950年生,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退休中学历史教师。机遇与知识改变命运,由农民到教师,20世纪80年代初在教育部门工作;老三届中学生,读了中专在小学任教,读了大学在中学任教。在家庭和地方文化的影响下,对文学写作有兴趣,有文章在报刊发表,还写了几本反映地方文化和民俗的书。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自由撰稿人”。在家庭的帮助下,用电脑写作提高了写作效率。任教学校减轻教学工作量,同意市、县文化部门兼职及短期借调。曾任梅县第10届政协委员兼文史委员,《客都旅游》等杂志编辑。参加客家文化会议及由大专院校主办的客家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人选论文集。曾在嘉应学院、梅州市老年大学、北部湾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等刊物及《羊城晚报》《梅州日报》《梅州电视周报》等及几家网站发表文章。在专家学者的帮助下,被吸收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聘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退休后还被市、县文化部门聘请参加编书。现是梅州市《梅州侨乡月报》特约撰稿人,《梅县侨声》特约记者。现在居住在梅州市城区儿子家,在家看书写作,还会为报刊、网站写文章,为学生上写作辅导课,参加与自己知识相关的社会团体活动。<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