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书到视频通话

安平

<p class="ql-block">文/安平/图/网络</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的同时也是我国信息通信业的发展创新史。几十年前,人们通讯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当年依靠书信、电报到今天的智能手机、社交软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便利和密切。</p><p class="ql-block"> 七八十年代,电话没有现在这么普及,普通人还是靠写信,信纸密密麻麻写满,塞进薄薄的信封里,贴上邮票,投进邮箱,就寄走了一份情谊,接下来就是望眼欲穿的等待。如果有急事,也可以拍电报。“平安”、“速归”都是电报的高频词,人们常说:“电报电报,不是哭就是笑”。</p> <p class="ql-block">  1978年,我国固定电话用户总数只有192.54万户,普及率只有0.43%,在电话大楼前排队打电话成了一景。同写信、发电报比起来,打电话,特别是长途电话,是件奢侈的事,话费要按距离远近收费,直到八十年代后期,2000公里以上的长途电话还要每分钟1.2元收费,几乎和现在的国际长途价格差不多。</p><p class="ql-block"> 1996年,以河南某市为例,一部电话初装费是5000多元,即便交了钱,也要排队等上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电话热的背后是人们交流的热情;我想找到你,我要和你说说话。似乎一夜之间,家家都装上了电话。城市的街头还出现了各种新式公用电话。投币的、磁卡的。但是电话毕竟不能随身携带,寻呼机,也叫Bp机,应运而生。朋友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有事别忘了呼我”成为了那段时期的口头语。九十年代,北方人沾沾自喜新生事物带来的快捷时,而南方城市的街头,普通人腰间都别上了“寻呼机”,有钱人则用上了“大哥大”。随着下海潮的影响,一波人辞职、甚至辞官下海经商,生意人几乎人手一部“大哥大”。你听这个名字多气派,“大哥大”它不仅仅是通讯工具,更是身份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用上了手机,样式款式越来越全,功能越来越多,而且随着制造工业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了人手一个的“标准配置”。手机的功能也从单一的通话工具变为集通信、互联、娱乐、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超级工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代替软件如QQ、微博、微信等陆续出现,尤其是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公司向移动化转型,通信行业迎来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大爆发,这种爆发重新定义了人们的生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交流方式、学习方式。想要找的人,手指一点就能连通。</p><p class="ql-block"> 从语音通话到视频通话,从“摇一摇”到朋友圈,从开放公众平台到移动支付,从口头告知地址将地址截图分享给他人,微信正在一步一步地实现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愿景。新技术革命洪流之下,我们无法预测微信或者任何手机应用的明天如何,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觉到,一个线上线下虚实融合的时代已经到来。</p><p class="ql-block"> 从“见字如面”的书信到惜字如金的电报,从“只闻其声”的电话沟通到任意切换语音、短信和视频的智能手机,无处不在的网络,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及沟通方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