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海上明珠崆峒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站在烟台山上,向东北海中望去,散布着一串小岛,拱卫着烟台海口,那个最大的岛叫崆峒岛。历史上,崆峒岛属于牟平管辖。据《宁海州志》记载,崆峒岛之名始于元明之际,甚至更早一些。清﹒光绪《登州府志》、民国《牟平县志》对崆峒岛也有明确的归属记述。进入20世纪后,随着烟台城市化进程和行政区划的变更,崆峒岛归属烟台市(今芝罘区)管辖。上世纪90年代,市政府出台一个《港口卫生检疫管理规定》,我曾随执法机构先后到崆峒岛、担子岛调研规定的执行情况,并第一次喝了海水淡化水。后来,曾两次与友人一起登崆峒岛游览海岛风光,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多年来挥之不去,这也是本篇文字形成的缘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崆峒岛,在地理上位于北黄海的南侧,距烟台市繁华中心区隔海相望,仅有9.5公里,与担子岛、马岛等构成了烟台港口的天然屏障。崆峒岛的形状呈不规则的T字形,东西走向,主峰海拔63.8米,北部悬崖峭壁,向南延缓,形成背风向阳之地,而岛上唯一的村子就建在这延缓向阳之地,占据了一块好风水。</span></p> <h3> <font color="#333333">民国《牟平县志》对崆峒岛及周围岛屿有这样的记述:崆峒岛,岛上居民约百户,皆渔业;山巅有灯楼一座,与烟台(山)灯楼相望,航海者以为标识。岛南(部)有法国坟茔一处。牟平所辖群岛,除莒岛外, 崆峒岛为最大。崆峒岛迆东,有将岛、笼子岛(现名地理星)、兜篮岛、头股岛、二股岛、三山子;崆峒岛迆西,有夹岛、马岛、雕挂岛、担子岛、多罗岛、老帆杠岛、宁海砣子,均系零星小岛,内无居民。夹岛、马岛、担子岛、尚可通入小船。搭架窝棚,采取蛤蜊,其余虽小船亦不能通入。间有至礁石采牡蛎者,随来随去,不久居也。《州志》(宁海州)列有栲姥岛、车厢岛,遍询土人,无此岛名,或今昔殊称,或传闻有误。这里所列岛名,有的现在更了名,时代变了,某些地理名称发生改变,属于正常。<br> 崆峒岛何时有常住居民,史无准证。据研究认为,至迟从唐代起就有人登岛(或临时)居住过,或季节性居住。隋唐时曾发生过近百年间的东征朝鲜半岛的战争;隋唐时与朝鲜半岛国家、日本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活动十分兴旺,波及整个胶东半岛地区,延续至宋元明清。航海行船者多在沿海岛屿避风暂住或补充淡水。距崆峒岛不远的大陆有龙门港,龙门港附近有名曰午台的地方,唐代时为重要驿站。午台有法云寺,还有两座纪念征东战事的塔。从这些个历史事实推及崆峒岛有唐时代有人时常登岛或作为征东、或贸易暂避地,是有可能的。</font><br></h3> <h3> <font color="#333333">对于崆峒岛的人文历史,我曾广泛做过资料检索,早期的文字记载几乎为零。请教专事胶东地区考古的朋友,并交流了一些看法。他们认为:崆峒岛上虽然沒有发现文物遗存,但根据附近大陆上的众多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分析,崆峒岛作为距大陆海岸近、比较大的临岸海岛,唐以前就应当有人类的活动,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但是,在崆峒岛这片海域中,考古发现了元明时期的船用石锚。由此分析,早期崆峒岛上的人类活动应当与航海有关。我曾读至过一篇文章称:最早在崆峒岛上常居的人多是来自朝鲜的商人。历史记载宋淳化年间,这一带沿海有很多的朝鲜船工和商人活动。崆峒岛上传说中的“高丽坟”等古墓,也可能与此有关。至于民国《牟平县志》中所记的法国坟茔,应当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军侵占烟台时留下的。<br> 据《登州府志》、《宁海州志》、民国《牟平县志》、新编《芝罘区志》等记述:元明时期,为了保证海上漕运安全,登州府每年都要派出官员至石岛、俚岛、烟台、烟台、庙岛等巡查,或派兵驻防。宁海养马岛、崆峒岛等漕运必经的海岛也派兵驻防。官府的水师营还会定期派出兵船巡防,护送漕运的船只,“以备不虞”。明朝抗倭斗争,崆峒岛作为奇山所的海中前哨,也应当是重要的兵防之地。同时,历代以打鱼为生的人,也有季节性登岛劳作的情况。这些情况,都可以看作后来建立村庄长久居住基本条件和依据。<br></font><font color="#333333"> </font></h3> <h3> <font color="#333333"> 据资料记载,清雍、乾年间,来自临海的前七夼、后七夼、清泉寨、南贺家、北贺家、埠岚、松岚、石沟屯等8个村的八户渔民由临时登岛捕捞活动,而迁岛并以姓氏划分区域定居,将海岛命名为八家岛。后来因岛上多暗洞,故更名为崆洞岛,再后来人们感觉这个海岛四面环海,时常有平流雾,有超尘绝俗之妙,遂再次更名为崆峒岛。另有传说说:明末有文登一张姓人行船遇险登岛避险,后来觉得海岛如世外桃源,又有耕种的土地,便占据此岛安家。崆峒岛一带海中有丰富的海产品资源,与大陆相隔,可以避兵祸、逃避赋税徭役,前后七夼等村八户渔民看到文登人定居海岛,也改季节性的登岛改为举家迁岛定居,并与文登人打官司,赶走了文登人。八家渔民或耕种,或捕鱼,各有所依,相安而居。他们踏海逐浪,开枝散叶,发展成数百户人家的海岛村庄,也演绎出许多口口相传的喜怒哀乐的故事。<br>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入,清政府在1842年派员登岛埋伏枪炮,以防范英国军队登岛。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法国人派兵侵占烟台,崆峒岛也成了侵扰之地。1866年烟台的东海关在崆峒岛修建了名曰卢逊灯塔,1905年改名为崆峒岛灯塔等。1945年9月美国海军侵犯崆峒岛海域,并要求登陆烟台,允许美军登崆峒岛休息;10月29日烟台驻军发起崆峒岛战斗,消灭了侵犯崆峒岛的国民党新编保安37旅1700多人,一举解放崆峒岛。崆峒岛战斗的胜利,对反对美军登陆烟台以及巩固发展人民的胜利果实起到了重要作用,显示了人民的信心和力量。新中国建立后,崆峒岛人民在巩固边防建设、建立新家园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涌现出一家三代的民兵英雄。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将军2007年登岛视察时,题写了“军民铸就钢崆峒,傲立潮头唱大风”的豪迈诗句,等等。改革开放以来,过去的海岛渔村演变成实业公司,经营海珍品养殖、加工、旅游等,是芝罘区最早的亿元村之一。<br></font><font color="#333333"> </font></h3> <h3> <font color="#333333">崆峒岛环境优美,林木茂盛,奇礁峻峭,海蚀岩洞,浅水平滩,山光水色,碧海蓝天浑然一体。周围有诸如担子岛、柴岛、鱼岛、马岛、宁海砣子、地理星、豆卵岛、夹岛、头孤岛、二孤岛、三孤岛、仙鹤岛、神龟岛、蛇岛、南北照壁石等,如众星捧月,簇拥着,使崆峒岛更显出溢彩风光,尽现大自然造化之神奇。早在上世纪初就是广受关注的旅游圣地,被称为海上仙山,游客们驾着白帆剪浪,登岛寻奇探幽,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句,如“风笛一声发,泛舟作远游,浪花飞舵尾,人语闹船头。对面惟谈剧,放怀深忘忧。海程三十里,快似大江流”,就是写乘船去崆峒岛途中的感受;又如当代烟台作家周峙峰有《游崆峒岛》诗写到:“古船灯塔怪礁岩,烟岛渔家枕浪眠。谁向沧溟抛月饵,收纶拽出日烧天”;至于当地文化人书写崆峒的诗词散文,更是举不胜举,不赘述。目前,崆峒岛旅游实行全方位、立体式开发建设,岛民外迁在芝罘岛建立新社区,开始新生活。将来,新规划实现之日,游人可以从空中、海上欣赏海岛风光,还可以赶海拾贝、抛线钓鱼、游泳戏水、飞艇踏浪、登山野营、岩洞探奇、采集海洋生物标本等等多种游玩活动,充分享受大海、阳光、沙滩所带来的乐趣,感受海岛所独有的情调。每一个游人的心,也随着大海水波的起伏,驾起欢乐的飞舟,载着人生的美好希望,驶向远方。</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