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强强(不私聊)

<p class="ql-block">  我生于重庆江津珞璜,记忆中五岁左右父亲摇橹一条小船,从长江上游顺水而下停靠在重庆黄桷渡河嘴街的长江边上。</p><p class="ql-block"> 那江水涛涛还有那小船儿与父亲摇橹的形象,至今都深深的还刻在我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 黄桷渡河嘴街是我受启蒙开智的贵地,也是我生命中的福地,我的灵感以及最初的梦想都是河觜街赋予的,尤其是黄桷渡小学校上图画课李茂云老师讲的故事,那个不小心误食了种子后,从头顶上长出来了一棵苹果树的小女孩。那棵苹果树和小女孩在我的脑海里住了很久很久,她们常常出现在我的面前。我的脑子里也常常纠结了许久,想那棵从头顶上长出来的苹果树,究竟是怎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文学的梦想很美也很奇妙,让我从那个时候开始萌芽。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从此让我喜欢上了这个文字里的小蝌蚪。</p><p class="ql-block"> 在黄桷渡河嘴街度过了我的童年时光,后又随父母亲搬迁我们离开了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也让我留下了诸多难以忘怀的回忆。尤其我的文章中有不少篇都是依依怀念儿时的文章,黄桷渡码头,河嘴街的三八院子,从家门前向东一泻千里的长江流水。长江边的吊脚楼,从江边延伸的石梯,还有那石梯边上盘根错节的黄桷树,故乡如画的原风景时刻出现在我的脑子里</p><p class="ql-block"> 早就想出本家乡黄桷渡的集子了,这次有了想把数篇写怀念故乡的文章整理出来的想法。于是请远在贵阳的廖善友教授写序,廖善友教授很高兴的答应了,并且很快的就把序写好了。</p><p class="ql-block"> 廖教授是一个从黄桷渡走出去的优秀人才,曾经从事野外盐卤,磷。锑,黄金矿产勘探18年之久。由于成绩突出1986年调入贵阳教育学院地理系任教,1993年晋升副教授,1997年贵州教育学院图书馆馆长,贵州教育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99年晋升教授。2008年晋升为贵州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廖善友教授曾长期致力于地质等多项方面的教学工作,是一个才华横溢成绩斐然桃李满天下的辛勤园丁。</p><p class="ql-block"> 廖教授的童年时光是在黄桷渡度过的,尤其在他的笔下描写黄桷渡码头的故事情节让我们叹为观止。河沙坝,金钱板,黄桷渡正街十八号大院的故事等等等。18年地质勘探队员崇山峻岭为祖国寻找宝藏,大自然赋予了他们与众不同的灵性。因此廖教授的作品让我们读来总是感到了清新,字里行间透析出不一样的人间烟火与惊喜。</p><p class="ql-block"> 2018年廖教授受邀担任故乡《永不消失的黄桷渡》一书历史顾问,编委,并为该书作序。廖教授与同为黄桷渡走出去的石油专家《永不消失的黄桷渡》一书的编委杨昌其老师,《永不消失的黄桷渡》一书的主编曾弟福老师,他们三位德高望重的老师被我们誉为黄桷渡的活字印刷字典。在他们的笔下一幅鲜活的黄桷渡清明上河图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黄桷渡与800年重庆俯同岁,从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军事家余玠,清王尔鉴县令等历代文人墨客赞美的巴渝十二景之一的“黄桷晚渡”,从那个时候黄桷渡早就闻名遐迩。</p><p class="ql-block"> 而黄桷渡由于文革时期,还有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因修建重庆长江大桥,与南滨路旧城改造造成了历史的遗失。只留下了黄桷渡与黄桷晚渡的名字,还有余珍,王尔鉴。周开封,张九龄等名人八百多年前写下了多篇著名的黄桷晚渡的诗句。如今《永不消失的黄桷渡》一书弥补了历史的遗憾,该书被重庆档案馆及各大馆收藏。</p><p class="ql-block"> 数十年过去了随着时代的变迁,黄桷渡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黄桷渡的故事永远都在代代相传,即使黄桷渡的儿女们身在祖国的四面八方,而一颗心永系家乡的黄桷渡。</p><p class="ql-block"> 非常感谢廖善友教授给《拾光札记》集子作的序, 感谢家乡黄桷渡河嘴街给了我灵性的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 作者 邹德强</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24日写于山城南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