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

梅香

<p class="ql-block">  沙面别名“拾翠洲”,沙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市区西南部,南濒珠江白鹅潭,北隔沙基涌,东西长约862米,南北宽约287米。面积为0.3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  沙面曾是广州的重要商埠,岛内设立过个国家领事馆,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被称为“露天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1859年前,沙面岛多为渔民聚居,是国内外通商及抵御外敌的要地。</p><p class="ql-block"> 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沙面正式开展租界建设,成为一个独立封闭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1861年,沙面相继沦为英法两大势力租界,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面租界内形成较完整的建筑街区。</p><p class="ql-block"> 1941年末,汪伪政府接管沙面英法租界,至1946年,沙面正式成为广州市辖区。</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波兰、越南等周边国家相继在沙面成立外事机构。</p><p class="ql-block"> 1959年,周总理视察沙面,指示保护沙面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沙面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岛内有古树名木共137棵,其中古樟树主要分布在沙面北街、沙面大街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沙面整体呈现“三横五纵”格局,建筑风格以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等为主,景区内主要景点有海关馆舍旧址、广东外事博物馆、露德天主教圣母堂、基督教沙面会堂等,沙面是著名的历史文化风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  1992年,沙面被广州市政府确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区。1996年,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00年 ,沙面历史文化街区被广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  2020年4月,沙面历史文化街区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 命名历史沿革地理环境景区布局重要景点文化活动开发与保护相关文化重要事件价值意义旅游信息TA说参考资料。</p> <p class="ql-block">  广州不少地名以“沙”作通名,但指的并不是供人休闲嬉戏的沙滩,而是在江心堆积的小岛,或是沿海濒江淤泥层积成的平坦陆地通名“沙”的特殊义,与广州地理环境的变化有关。</p><p class="ql-block"> 广州地形大致是东北高,西南低,依次为低山、丘陵、台地、平原等,由此冲蚀下来的泥沙,同西江、北江、东江三江带下的沙泥流汇于珠江附近,逐渐形成平原;珠江中那些由泥沙淤积成的大小不一的陆地,粤语 称“沙”、“洲”或“沙洲”,沙面,曾称拾翠洲。因为它是由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故称“沙面”。</p> <p class="ql-block"> 珠江白鹅潭畔的“沙面”,清初叫“中流沙”,咸丰九年(1859年)运石填海,修筑石堤形成岛状,故又称“沙面岛”。</p><p class="ql-block"> 清朝之前,沙面最初仅拥有0.3平方公里占地面积的小岛,宋、元、明时期,沙面是中国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p> <p class="ql-block"> 1859年前,沙面岛与旁侧的六二三路相连,多为渔民聚居,同时沙面上还建有两座要塞炮台,是国内外通商及抵御外敌的要地,鸦片战争爆发后,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由此令广州成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并由此开始在广州建立租界领地。</p> <p class="ql-block">  1859年,沙面岛在清政府的注资下正式开展租界建设工程,岛上的寮民被迁徙,拆除炮台。环沙面岛四周筑起堤围,挖建沙基涌,从而令沙面岛与六二三路以一河相隔,成为一个独立封闭的地方,沙面岛的雏形出现。</p> <p class="ql-block">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沙面相继沦为英法两大势力租界。由于沙面是广州重要商埠,随之又有十多个列强国家先后在岛上设立领事馆。</p><p class="ql-block"> 不久多家外国银行、几十多家洋行也在沙面从事商贸活动,其后粤海关会所、广州俱乐部等会所,也开始在沙面相继成立,在此基础上,英法两国及已拍得土地的各业主开始大兴土木,英国按照西方的生活方式进行改造,包括完善租界内的公共设施,如建造领事馆、医院、银行、教堂、酒吧等,英租界初具规模。</p> <p class="ql-block"> 1889年,法国开始打造法租界,随着美、德、意、荷、葡等国领事馆的进驻。</p><p class="ql-block">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面租界内形成较完整的建筑街区,含领事馆教堂、银行、邮电局、商行、医院、酒店、住宅、网球场和游泳场等,其住户多是各国领事馆、银行、洋行的人员以及外籍的税务官和传教士。</p> <p class="ql-block">  1941年末,美英两对日本宣战,而后日伪军接管沙面租界,次年为标榜“大东亚共荣圈”,日本将沙面的管理权转交给当时的汪伪政府。而当时的汪伪政府为表示亲日示好,将租界内尚未进行命名的道路以围绕“亲日”主题进行命名。</p> <p class="ql-block">  1943年2月23日,法国维希政府发表声明,撤销在华治外法权,放弃法租界的行政管理权。 6月5日,法国维希政府驻广州领事在日本驻广州总领事石川的监督下,将沙面法租界“交还”给伪广东省政府。至此,汪伪政府全部“收回”了沙面英法租界。</p> <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汪伪政权瓦解,国民政府收回了沙面。1946年10月24日,沙面正式成为广州市辖区。</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与苏联、波兰、越南等周边国家友好关系的确立,其他国家的外事机构亦设立在沙面。</p> <p class="ql-block">  1957年,广州市政府为取缔沙面带有殖民色彩、美化侵华行径的路名而进行重新命名,以简单的“沙面+数字序号”作为基本结构。</p> <p class="ql-block">  1959年,周总理视察沙面,指示要妥善保护此地风貌,以作革命史迹见证。</p> <p class="ql-block">  1978年,乘改革开放的东风,著名港商霍英东先生抢得先机,相中白鹅潭畔沙面南岸,填江建中国第一批五星级酒店—白天鹅宾馆。</p> <p class="ql-block">  1996年,国务院公布沙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沙面定为整体性文物保护区,其中53栋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沙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市区西南部,南濒珠江白鹅潭,北隔沙基涌,与六二三路相望的一个小岛,有大小街巷八条,东西长约862米,南北宽约287米。面积为0.3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  沙面用河涌与市区隔开,以桥相连,其规划用一条贯穿东西的主干道辅以几条纵向的次干道将其划分为大小不等的12个小区,区内再分为106个小区,建筑主要围绕中心绿地建成,其间道路绿化占了相当大的面积。</p> <p class="ql-block">  沙面所在的广州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7月平均气温28.7 ℃,1月份平均气温16℃,年均降雨量1720毫米, 平均相对湿度77%。 由于岛上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群颇具特色,被誉为“羊城第九景”。</p> <p class="ql-block">  沙面岛内古树名木共137棵,其中古樟树共68棵,其他为榕树等树种。三百年以上2棵,均为樟树;两百年以上40棵,百年以上95棵,其中古樟树主要分布在沙面北街、沙面大街、沙面南街以及沙面一至四街。</p> <p class="ql-block">  沙面整体呈现“三横五纵”格局,由沙面大街、沙面南街、沙面北街、沙面一街等街道组成了整个街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街区内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重要景点自东向西依次为海关馆舍旧址、广东外事博物馆、英国雪厂、露德天主教圣母堂、英国领事馆、汇丰银行、基督教沙面会堂、苏联领事馆等。</p> <p class="ql-block">拍照 梅香</p><p class="ql-block">撰稿 梅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