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路上》 读书有感

东林

<p class="ql-block">  2020年之初,新冠疫情肆虐,一切都被按下了停止键。至今过去五年了。疫情造成了人类生命巨大的损失,又给多少人心理健康带来抹不掉的阴影。</p><p class="ql-block"> 世界格局也由此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不仅仅反映在主客观心理层面上,生态环境也给人们带来对生命意义的思绪。</p><p class="ql-block"> 尤其,到了退休季,之前从未主动思考过生命的意义如何?如今,听到和看到一些朋友遭遇叵测,提前退场。自己也开始关注养生和保健的医嘱,一句话:知道怕死了!</p><p class="ql-block"> 由此,不得不去所思:一是当生命遇到威胁时(新冠疫情);二是感知生命有限性(到了退休的年龄)时。当这两种思考处于一个节点上,就容易对生命意义产生多虑。</p> <p class="ql-block">  从16岁走到60岁,生命会经历很多:如意或沮丧,得到或失去,如愿和失望等等。经历一定是很丰富,生命的经历中哪个有意义?哪些没意义?到了此时此刻似乎都已经不重要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二十年前,朋友曾推荐过一本国外新书《在路上》。</p><p class="ql-block"> 此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青年作家凯鲁亚克的著作。</p><p class="ql-block"> 作者仅仅用了二十天的时间,一口气在120英尺长的卷式稿纸上打字完成了初稿,洋洋数万字。</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当时去书店没有找到,也没能读到它,可在我的脑海里一直记得这本书。</p><p class="ql-block"> 之后的时间中,偶尔会在一些网络媒介上看到过评介《在路上》的读后感。自己依然还对书中的哲思怀有不小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  去年初,我无意间在二手书平台上淘到了文楚安先生《在路上》的译作。到手之后,静静的阅读。</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我至今没忘掉这本书,甚至有幸再遇见这本书,倒不如说读书的情结不衰,也是文思的牵挂和缘分。</p><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心理上喜欢《在路上》这个动态性的标题,它曾是那个阶段文化人时髦的语境,幸运的到手尚有相见恨晚的情愫。</p><p class="ql-block"> 书中的主人翁,原本系该书作者的一个化身。书中这个青年是为追求个体释放及放飞心灵自由,带着对远方的憧憬,期待为厌倦和躺平心灵,去寻踏一个不期而遇的归宿。试想能及时止损青春的浪费,毅然决然驾车横贯美国大陆的纪实性文章。</p> <p class="ql-block">  这一路,不仅有旖旎的风光,有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揣测不安,又有对生僻处境的新鲜,更有遇险时生死关头的无助和心底的恐惧。他囊中羞色,却狂饮滥醉、流浪、吸毒、近色,一路喧嚣“我还年青、我渴望在路上”,无度地张扬生命原始粗野式的激情,刻意制造所谓生命快乐的峰值,无奈在挥霍青春。</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渴望读到《在路上》这本书时,也不仅仅喜欢它动态的题目,还另有一种对时光昼夜奔波的流逝,感到了有些心惊。甚至,它是我壮年时,思想中一直想寄托及渴望在艺术实践中,生命能有感性与动态的体验;期待能拥有自由、追求、突围那种不知疲倦的“越野精神”。内心世界也兼有心照不宣,对循规蹈矩生活的厌烦和嫌弃,期许对个性生存状态有所醒悟和改变。</p> <p class="ql-block">  可是,在相隔这么多年,愿望终究是愿景,生存环境和处境会把你的幻想无情的拍在沙滩上。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愈读愈感到完全遗失了读它的最佳心境。换句话说,已经遗憾地错过了生命中那段特别的激情。</p><p class="ql-block"> 至此,似乎萌生一种觉悟:在不同的年龄段,在不同的语境的环境下,读同一本书的感受会是不一样的。即使有非常充分的阅读准备,态度也不失虔诚,但也绝对找不到曾经的心境和状态了。</p><p class="ql-block"> 很可能世态炎凉,世界在变,人心也在变。社会生态环境全面进入了焦虑期,信念出现危机,伦理丧失殆落。曾经憧憬远方的心境:“自由”、“追求”、“真善美”等顾名思义的理想,变得那么忧郁惘然。世态变得是非混淆,真假难辨。甚至,有些都麻木和失忆了。</p> <p class="ql-block">  “逝者如斯夫”是说时间的无情。看来读书也与生命的过程相近,什么阶段有什么样的心情,过期无效,错过了就不会再有。 </p><p class="ql-block"> 然而,当下在生存和生计的压力下,无奈的躺平和内卷。大学生毕业季约等于失业开始,鼓励年轻人创业的成功率不足5%,每个失业成员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经济损失,实际上也是国家的亏损。</p><p class="ql-block"> 一些在校的学生已经预感到亏欠了父母很多,以至中原的大学生突发奇想,也学着《在路上》作者的青春骚动,走出校园践行一场挥霍青春的暗夜跋涉……</p><p class="ql-block"> 我已经很少主动找机会出行游历,即使有了机会,不是在路上走马观花,就是穷于奔命似的疾驶……</p><p class="ql-block"> 路边有风景,路上也有肇事。空气若没有水平流动,风速等于零。人的行走,车的奔驰,风自然就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我曾经渴望“在路上”的感觉,真想是离开一阵熟悉的一切,主动去面对陌生的环境,去体验在路上冷雨冲刷尘世的心灵;带上画箱去描绘叠山理水的风景,呼吸自然界新鲜丰饶的负氧离子,调试静谧优雅的心律。</p><p class="ql-block"> 如今,一切都失去了!一切都变成了“马歇尔”。但我仍然认为,只有当你撇开利碌仕途,以热情回归生活,回归自然,才是真正意义带上生命在路上。 </p><p class="ql-block"> 我再也不愿意去造访那些假山伪景,各地泛用现代仿古作秀的劣迹景观,所谓的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提倡,确像是一个又一个恶意招揽游客的陷阱。</p><p class="ql-block"> 我听说辽西营造一处仿真的“小布达拉宫”,不知是在召魂虔诚感恩?还是在蓄意抢劫游客钱财?试图把精神信仰托付于寺庙,只能是变相促使大小官员和方丈贪腐。这种文旅的大环境,真是太不值得你奔驰《在路上》了。更不渴望再用真实的感动,追寻曾经的感动。</p> <p class="ql-block">  我拟带上有良知的“灵魂”,准备将户外写生的画作,布置一次真、善、美的个展,画廊挂满亲手绘制的一幅幅至真至纯写生原创。 </p><p class="ql-block"> 我欣慰看到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人,在渐渐成长的蹉陀中,能一直保持新鲜的感官、纯朴的越野精神,那么,不是成为诗人?也容易变成一位艺术铁粉。” </p><p class="ql-block"> 既然如此,到了耳顺及接近从心所欲的际遇,也不要对大自然产生懦弱和畏惧之心。</p><p class="ql-block"> 我努力恢复正常的生命状态。人生之路贵在一往无前,生命就是一次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除了奔赴,还要多多领略沿途的风景。也可以下车,近距离触摸美丽的景色;慢慢的走,细细地看;绝不要打扰自然,更不去破害任何生态的原始面貌。</p> <p class="ql-block">  记住!当你跑得慢时,周围都是笑声;若你跑得快,周围都是风声;你若停下来,暴风骤雨就会不期而遇。</p><p class="ql-block"> 走在夕阳西下的路上,你会直觉路的尽头仍然还是路,只要你愿意走下去;有时看似没了路,其实是该向右打转向了。</p><p class="ql-block"> 继续行驶,保持平和放松的心态,不越线、不超车,不与任何车辆争先斗气,保持理让先行。</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感觉速度有点跟不上了,那就毅然决然的减速,转向慢车道。</p><p class="ql-block"> “路遥知马力”是一种觉悟,需要自己去赋予自我人生的意义。坊间对生命是否有意义众说纷纭。我觉得就意义本身,并不是指世界和人生即空虚又无用。只要是生命蓬勃地呼吸, 生命就是一种勇敢的意义。不要对意义产生困惑。其实,如果消沉地活着, 即使是在阳光底下,世界也会显得暗淡无光。</p><p class="ql-block"> 生命的过程,就是一场修己的过程,一个人只有懂得不断前行,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满意的自我!</p> <p class="ql-block">  正如纪伯纶所说:“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寻找爱情,只是去爱;你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做;你不再追求成长,只是去修行;一切的一切,才真正的开始”! </p><p class="ql-block"> 可以抽时间去致敬青春!致敬一切在路上勇往直前的人们,顺便致敬曾经的自己,以及现在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不同的心境,会看到不同的景致。人生,一半是爬山越岭,一半是急流勇退。生命的下半场就是要平稳的转入人行便道,开始放慢脚步,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向内修剪自己,去掉繁杂,放下执念,给生命一份和解,予世界所有的一切和解。让自己活的简朴,修得一颗平常心,当然就会足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