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90年代是 收古董的黄金时期。只要不吃喝嫖赌抽、乱投资、被诈骗,当年这批地皮基本已经财务自由了。<br> 我是兰溪第一批收集古钱币的,但不是第一批收古董的。我年纪小又口袋没钱,只能看看,能收进的机会不多。加之,我当时以“研究”为主,没有考虑做买卖生意。直到成家,发现囊中羞涩,为了维持家庭正常运作,才转变观念,开始做进进出出的买卖,但是财务状况比较稳定后,我又以收藏为主,不想做生意。没有坚持跑市场、持之以恒,所以没有实现财务自由。<br> 我1980年开始玩古币(86年开始在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研究文章),当时全国古玩业也刚刚启蒙发芽。我虽踏上第一波次,但目的、方向不一样,也没钱(仅仅零用钱),只能是自娱自乐的阶段。<br> 我一开始就是以“研究”为目的去玩古,最大得益于有机会接触到文物专业刊物、历史文献资料。1980年代初,某单位一批1970年代的《文物》杂志几十册要清理卖废纸,就带回给我看,打下“自学”专业学术的基础、文物鉴定断代也“无师自通”。某单位图书室的《宋史》《明史》《资治通鉴》等大部头(从来没人看的)我统统翻过。二伯家的历史类藏书我每本必读。形成几十年我一贯的“文风”:比较严谨、客观,讲究资料依据,写文章不会滥白邪言,不乱编“民间故事传说”。缺点:我的文章阅读点击率不高,遭许多人恨。<br> 从1970年代的《文物》杂志上,我知道了如何看 地层断代、剖面、断面、灰坑、生坑、竖穴土坑、三顺一丁、熟土二层台、二级台地等等,一般人不可能接触的专门知识。我没老师带引,也没拜过师,完全靠自悟,无师自通。但《文物》杂志是启蒙老师。<br> 学术即无用,是真正文人的最高境界,古人谓之道。而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嬉)之类,都是“器”,是形而下,是急功近利的表现,行之不远的短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