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翁一媪秋光好探古访今自驾游——2024冀豫行纪之六(姊妹篇下)—安阳(1)

文竹

<p class="ql-block">将近11点我们一行驱车离开河北邯郸涉县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前往河南安阳市,不到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袁林。</p>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洹滨北路中段、洹水北岸,有座近代著名的历史人物袁世凯的陵墓。 1916年6月,袁世凯在北京去逝后,北洋政府遵照其遗愿,在安阳建成了这座占地近9.3万平方米的浩大茔宅。共耗资70余万元,其中北洋政府出资50万大洋,北洋军内的人员出资20万大洋。该陵墓于1916年8月动工,1918年6月建成。<br>袁林中西合璧,古今并举。正面一座大殿,两侧有陪殿,貌似民初的“大帅府”。按照明、清皇陵的格局,以我国古典建筑规制为体,西洋建筑风貌为辅而建。大墓台基有三道门,中间的铁门又完全是西式建筑,既彰显“皇家”气派又区别于帝王陵寝,为我国陵墓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例,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br>虽经战争,尤其是“WG”多有破坏,但绝大多数地面建筑较为完好的保存了下来。估计也与1952年11月1日,毛泽东主席莅临袁林视察时,在参观过后,指示将这座陵墓留给后人作为反面教材。 而后政府在此建立了博物馆并加以保护有关。<div>2013年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荣膺国家3A级旅游景区。</div> 从最南端的照壁起,主要有青白石拱桥、牌楼、石像生、碑亭、三进门、景仁堂、墓台铁门,最后为袁世凯墓庐。 袁林建筑群仿明清帝陵而规制略低,定名为袁林。那么,它因何不称为“袁陵”呢?据说当初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也想效仿历代帝王将袁墓定名为“袁陵”。但袁世凯的老友徐世昌却反对说:“项城(袁的别名)生前称帝未成,且洪宪年号已取消,如若采用袁陵之名,实为不妥。林与陵谐音,《说文解字》上所载陵与林二字可互相借用。避陵之名,仍陵之实,这多好啊!”徐世昌的一番话自然最有分量,于是袁墓便弃“袁陵”而称为“袁林”了。<br>下面,请大家随着我的镜头,慢慢游览欣赏这座列为国家文保的袁林,看看它到底有什么名副其实的地方。<br>位于洹河背水处横亘一堵六米多高的照壁,呈八字形,“九龙壁”状,长66.75米,高7.79米,厚2.20米,为目前国内最大砖雕照壁。因照壁在袁林最南端,导航直接将我们引到袁林售票处,遗憾未有时间拍到照壁。<br> 此照片来自网络,在此感谢原创。<div>照壁之后有半里多长,三丈二尺宽的砖石神道通往墓地。神道北端有一座穹形的石拱桥。两边饰以幽玉雕石栏杆。</div> 袁林的牌楼与传统的木石结构不同,是中国古建和近代建筑材料的结合。采用铁筋洋灰”(即现代称为的钢筋水泥)石子筑就,为此在修建时,从日本进口了大量的水泥。牌楼雄踞神道中央,每个柱子顶端都盘踞着一个阔面仰口的神兽——望天吼,平添威严气势。 穿过牌楼,神道一条笔直的神道直通碑亭。 神道两旁汉白玉质的望柱遥遥相对。望柱,是袁林陵地的标志,高一丈五尺,耸立于基座之上。柱身为六面,满饰花纹,其花纹称为“章”,十二章纹是中国传统的帝王专用纹样。它以黼黻为中心,四周围绕日、月、星、龙等不同的图案,经过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构成了难得的浮雕佳作。 神道两侧分立着遥相对称的石像生。有石马、石虎、石狮、石象及文武翁仲。 其中的文武翁仲石像生最能体现袁林的时代特色,它们同真人般大小,略胖,俨然袁世凯执政时期的装束。文官头顶平天冠,身着祭天大礼服,袖手肃立,神态恭谨。 武官身着北洋军服,腰扎皮带,手握军刀,神态威武。 模样神态看着均与袁世凯相仿。 <p class="ql-block">此照片来自网络,在此感谢原创。</p> 这一文一武共同守卫着袁林,不仅展示了袁世凯的身份和地位,也充分体现了袁世凯执政时期的礼仪风貌。<div>不知看官注意到没有,无论石马、石虎、石狮,还是文臣武将,全都是短腿,不知何故?</div><div>碑亭是袁林中比较重要的建筑之一。这座巨型碑亭,阶高五层,内卧巨形赑屃,其上竖一青石墓碑。</div> 墓碑正面镌刻“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九个苍劲挺拔的端楷大字,出自袁世凯好友、后任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的手笔。<br>转过碑亭,便来到三进门(堂院)前。 大门的每一扇门板上,横、竖七排铜门钉体现出森严的等级秩序。 堂院是袁林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为一组四合院式样的建筑,由景仁堂和东、西配殿组成。景仁堂居中,是当年祭祀袁世凯的飨堂。 穿过堂院两侧月门,即达袁世凯的墓庐。这里景象迥然不同,令人眼前一亮——一派西洋建筑风格,欧美式立柱、铁门,青石砌筑的墓庐,与前面的建筑风格形成鲜明反差。 墓台前的铁门呈“山”字形,以浑铁铸成,镶嵌在西洋式的白石双廊柱之间。 铁门上饰以钢雕“十二章纹大勋章”。 袁世凯墓冢系仿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濒河庐墓形制修建而成。铁门后墓前有五供石桌一座,三层台阶之上的墓庐呈圆形,周围雕有十二尊石狮,颇显墓主人的特殊身份。 袁林是河南省仅存的保持完整的三处官式建筑群之一,具有重要的文物建筑价值。其中西合璧的陵墓设计风格、独特的历史承载,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史(清末民初时期)的实物标本和关注的焦点。<div>中国文字博物馆,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也是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通过文物陈列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展示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展现古汉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以及华夏文明与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div> 该馆是一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和殷商宫廷风韵的后现代派建筑群。 共入藏文物4123件,其中一级文物305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等多个方面。<br>因我对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比较关注,尤其是甲骨文的发现、发掘、考释和研究等内容,对此参观仔细。<br><div><b>发现与发掘:</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早期国内外甲骨藏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科学发掘</h3><div><b>考释与研究:</b></div> <b>甲骨文与后世书写:</b> <b>汉字源流绎古今:</b> <b>殷墟甲骨文:</b>殷墟甲骨文材料迄今发现13万片左右,其时代约在公元前14世纪到前11世纪,按刻辞内容分为占卜记录和记事。 <b>文字的演变很有趣:</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独体象形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会意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指事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假借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形声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刻画符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特殊字例——合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特殊的字符——族氏名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河南+安阳</h3><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陶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印</h3> 金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的总称,金文应用的年代有1200年多年,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方折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圆笔多、转折圆,和甲骨文相比,字形变化更加多样。<br>在众多的先秦文字中,金文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秦用小篆统一文字前1000多年间中国文字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金文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以及对祖先及王侯们功绩的颂扬,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b>生僻字解释:</b> <b>专有名词解释:</b> <b>字形的演变:</b> 馆藏重点文物,如:<div>1)贾伯壶 是一对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青铜重器,壶盖子口上铸有铭文八行三十三字(含重文二),铭文内容记述了某年二月,贾伯为要嫁往世国的长女铸造铜壶一对,用于祭祀祖先神灵和祈求万寿之用。</div> 2)郑右库矛时代:战国;铭文释文:正面:奠(郑)右库,反面:梁右库。1971新郑出土。 3)十六年郑令戈时代:战国;铭文释文:十六年,奠(郑)令肖口,司寇彭雔,口库工币(师)皇隹,冶口。河南新郑白庙范村出土。 4)正直碑时代:汉代;碑文字体隶书,残文7行44字,其中部分字体残缺不全。 5)子游碑时代:汉代;碑文属于隶书,现有残文11行。碑现残长56厘米,宽45厘米,厚17厘米。其碑,汉元初二年(公元115年)六月刻,隶书。碑断为二,下截存78字,因首行有“充字子游”等字,故称《子游残石》。 6)蚁鼻钱 时代:东周;文物说明:楚铜贝,俗称“鬼脸钱”或“蚁鼻钱”。 7)“降亭”陶釜时代:战国时期三晋;上有戳印文字“降亭”二字。古“降”与“绛”字相通,“绛”是地名,春秋时为晋都。该陶釜为证明此城就是晋国都城“绛”提供了一条证据。 8)温县盟书 温县盟书是河南温县武德镇西张计村出土的春秋晚期晋国卿大夫之间举行盟誓时记载誓辞的文书。多在圭形石片上用毛笔黑墨写成。武德镇西张计村为一处古代盟誓遗址,1930~1942年间曾多次出土这种圭形石片,大多流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现藏11件。由于出土地旧属沁阳县,曾被称为“沁阳玉简”或“沁阳载书”(“盟书”亦称“载书”)。 中国文字博物馆以世界文字为背景,以汉字为主干,以少数民族文字为重要组成部分,以详实的资料、严谨的布局、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字、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讲解古汉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br>同时,以古汉字符号为独特视角,反映东方华夏文明与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具有普及性和学术型双重使命。<br>看后颇有感触,无论从独体的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假借字、形声字、刻画符号、合文、鸟虫体和特殊的字符——族氏名号,到甲骨文、金文、篆体(包括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这些字体的演变不仅反映了汉字形式的变化,也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和社会变迁。<br>文字的载体由岩壁、龟甲或牛骨等骨质、陶、青铜器皿、简帛,到现在的纸张、电子设备,书写材料作为记录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演变,见证了人类科技的巨大飞跃。<br>从目前所发掘的文物可知,我国的文字历史、文字载体真是历经沧桑、薪火相传、源远流长,一脉相传,充分印证了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啊。<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