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成语——泥人周作

周宇宙

<p class="ql-block">“黄粱美梦”一词,意指黄米饭尚未蒸熟,一场好梦已经做醒。此语原出自唐代李泌所著之《枕中记》,书中记载卢生于枕上梦中享尽荣华富贵,醒来后方知不过一梦,而主人所蒸之黄粱尚未熟也。自此,“黄粱美梦”便比喻那些虚幻不实、难以实现的梦想。世人皆应以此为鉴,知晓幸福生活非虚幻美梦可得,而需脚踏实地,勤勉劳作,方能将心中所愿化为现实。</p> <p class="ql-block">邯郸学步,也作学步邯郸。比喻一味模仿别人,非但没有学到别人的长处,反倒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出自《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於 邯郸 者,曾未得其髣髴,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后因用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长处失去了。</p> <p class="ql-block">负荆请罪的故事源自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蔺相如和上将廉颇之间的一段故事。</p><p class="ql-block">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盟有功,被封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廉颇对此十分不满,认为自己有攻城野战的汗马功劳,而蔺相如仅凭口舌之劳却位居其上,心中愤愤不平。他逢人便说,一旦遇到蔺相如,定当面羞辱他。</p><p class="ql-block">蔺相如得知后,为了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处处躲避,尽量避免与他直接见面,每逢上朝时,常常假托有病,不愿与廉颇发生争斗。</p><p class="ql-block">有一天,蔺相如在回车巷的狭窄街道上遇到廉颇的车队。由于道路狭窄,只能容一辆马车通过。蔺相如身为上卿,理应由廉颇让路,但廉颇却毫无避让之意,显然是故意挑衅。为了避免冲突,蔺相如命车夫驶入路旁的一条巷子中,等待廉颇的车队过去。</p> <p class="ql-block">相敬如宾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讲述了一个名叫郤缺的人的故事。郤缺因父亲郤芮被杀而成为平民,但他并未因此自暴自弃,而是勤恳耕作并修身养性。他的妻子对他十分敬仰,夫妻之间相互尊重。有一次,郤缺在田间劳作时,妻子将午饭送到田间,十分恭敬地跪在丈夫面前,郤缺连忙接住并表示感谢。这一幕被路过的大夫胥臣看到,他被郤缺的德行所感动,认为郤缺有治国之才,于是极力推荐他成为下军大夫。后来,郤缺立下大功,升为卿大夫。‌</p> <p class="ql-block">魏国和赵国订立了友好盟约,按照约定,两国之间需要互换人质作担保。于是,魏王就把太子送到赵都邯郸,并派大臣庞葱陪同前往。</p><p class="ql-block"> 庞葱担心离开魏国后,有人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便含蓄地问魏王:“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国都的大街上有一只老虎,您相信吗?”魏王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不会相信。老虎怎么会跑到大街上来呢?”庞葱接着问:“要是接着又有两个人对您说,大街上有一只老虎,您相信吗?”魏王思索了一下说:“如果两个人都这么说,我就有些半信半疑了。”庞葱又问:“要是马上又有第三个人前来报告说大街上有一只老虎,您相信吗?”魏王回答:“如果大家都这么说,我只好相信了。”</p><p class="ql-block"> 听魏王这样回答,庞葱有些担心了。他叹了一声说道:“您想,老虎显然是不会跑到大街上的,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只是因为三个人都这么说,大王便信以为真了。如今我将陪同太子到邯郸去,距魏都大梁有千里之远,比王宫离大街远得多,我走后在背后议论我的人可能远不止三人,希望大王对此能够明察。”魏王听懂了庞葱的弦外之音,就点点头说:“你只管放心去吧,我能分辨出是非。”于是庞葱辞别魏王,陪同太子到了邯郸。</p><p class="ql-block"> 庞葱走后不久,果然有很多诽谤庞葱的话传到魏王的耳朵里,魏王开始半信半疑,到后来说的人多了,魏王便信以为真。太子的人质期满,庞葱回到了魏国,魏王因为听信谗言便不再重用庞葱了。(摘自《邯郸成语》)</p> <p class="ql-block">“对牛弹琴”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既有趣又富有哲理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不仅擅长作曲,而且演奏技艺高超,尤其是他的七弦琴,弹得那叫一个优美动听,每次弹琴都能吸引来许多听众,人们都非常敬重他。公明仪不仅喜欢在室内弹奏,遇上好天气,他还会带着琴到郊外去弹奏,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春风和煦,垂柳依依,公明仪带着他的琴来到了郊外的一片草地上。他看到一头黄牛正在那里低头吃草,一时兴起,决定给这头牛也来一场音乐盛宴。他摆上琴,拨动琴弦,给牛弹起了他最拿手的高雅乐曲《清角之操》。然而,老黄牛却无动于衷,仿佛没有听到一样,仍然一个劲地低头吃草。</p><p class="ql-block">公明仪心想,可能是这首曲子太高雅了,牛听不懂。于是他换了一首小曲,曲调更加欢快活泼。可是,老黄牛还是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它的草。公明仪不甘心,他又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他最拿手的曲子,这回老黄牛也只是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p><p class="ql-block">最后,老黄牛吃饱了,竟然慢悠悠地走了,换了个地方去吃草。公明仪见状,非常失望,他感叹道:“对牛弹琴,真是自找没趣啊!”人们听了他的遭遇,纷纷安慰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对牛弹琴”这个成语的由来。它用来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或者对外行人说内行话,都是白费口舌。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说话要看对象,要用适合对方的方式与对方交流,否则只能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p> <p class="ql-block">“铁杵磨成针”这个成语故事非常有趣,也富含深刻的道理。让我来给你讲讲吧!</p><p class="ql-block">在唐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大诗人,他就是李白。不过,李白小时候可并不喜欢读书,他经常逃学出去玩。有一天,他又没有去学校,而是在街上闲逛。他自言自语道:“这么好的天气,整天在屋子里读书多没意思啊!”</p><p class="ql-block">走着走着,李白看到一个破旧的茅屋门口,坐着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婆婆。这位老婆婆正在非常专注地磨一根粗粗的铁棍子。李白好奇地走上前去,问道:“老婆婆,您在做什么呢?”老婆婆抬起头,笑着回答:“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一根绣花针。”</p><p class="ql-block">李白听了非常惊讶,他问道:“绣花针?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铁棒这么粗,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耐心地解释说:“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铁棒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p><p class="ql-block">老婆婆的话语让李白深受启发。他想:“对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读书也是这样,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坚持多读、天天读,总会读懂的。”于是,李白决定从此以后要用心读书,不再逃学。</p><p class="ql-block">果然,从那以后,李白再也没有逃过学。他每天的学习都特别用功,终于成为了一位名垂千古的大诗人。而“铁杵磨成针”这个成语,也就用来形容做事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就一定能成功。</p> <p class="ql-block">故事讲述了一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不小心将剑掉入江中。他并没有立即去捞剑,而是在船舷上刻下记号,表示剑掉落的位置。当船靠岸后,他按照记号下水寻找剑,结果自然没有找到。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p> <p class="ql-block">有一天,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玩耍,旁边有一座假山,假山下有一口大水缸,里面盛满了水,有一个小朋友爬上假山玩,一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有一些小朋友在水缸旁惊慌了,更有的在水缸旁哭了起来!司马光并没有惊慌,更没有哭,他在冷静的想办法,忽然他看见水缸旁有块大石头。他使劲向水缸砸去,水流了出来,小朋友得救了。</p> <p class="ql-block">姜太公在渭河边钓鱼,他的钓法很特别,钓杆很短,钓线只有三尺长,钓钩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他说“愿者上钩”。后人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甘愿去做可能吃亏上当的事。</p> <p class="ql-block">故事讲述了一个西域商人得到一颗非常名贵的珍珠,担心在路上被抢劫,于是决定把珍珠藏在自己的肚子里。经过艰难险阻,他终于到达长安,但在取出珍珠时因劳累过度而死去。唐太宗李世民用这个故事告诫大臣们要清廉自制,不要贪赃枉法,以免家破人亡。</p> <p class="ql-block">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牛缺作为一位博学多才的儒家学者,在前往邯郸的途中,遇到了一伙盗贼。盗贼向他索要钱财、车马和衣物,牛缺都慷慨地给了他们。然而,盗贼们非但没有感激,反而认为牛缺是一个贤德之人,担心他告发自己,最终决定杀了他‌‌。</p> <p class="ql-block">柳下惠深夜在城外住宿,这时有一个女子也来住宿,柳下惠担心女子晚上冻死,于是让女子坐于自己怀中,到天亮也没有非礼越轨之事。</p> <p class="ql-block">泥塑:周宇宙</p><p class="ql-block">文章编辑:周宇宙</p><p class="ql-block">图片制作:周宇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