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电视碎了,——我的教育笔记(二)

静听“花”开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上午,我们进行“叶子上的故事”绘画活动。孩子们在拓印的叶子上画出自己想画的画。活动开始,孩子们都非常投入地描画着。有的画自己一家人的游戏,有的画美丽的风景,有的画自己的朋友,还有的画出了恐龙大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铭博的画面上却只是任意交织在一起的粉色线条,有点儿“惨不忍睹”,我实在看不出他画的是什么。心想:都是中班的孩子了,就画成这样!“这孩子绘画技能差,注意力不集中,不善倾听,耐心不够……”一大堆的负面标签涌入我的脑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又让我马上冷静下来,“不要用好不好,像不像评价孩子的绘画作品”,他一定会有自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蹲下身来,轻声的问到:宝贝,你能给我讲一讲你的画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家的电视碎了,这是玻璃渣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你家电视怎么碎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摔碎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谁摔碎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姑姑的手机电视摔碎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着孩子的讲述,看着这满纸的乱糟糟,不就是电视或手机屏幕碎了,一地玻璃渣的经验再现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分享环节,我鼓励铭博把画讲给小朋友听。铭博刚刚展示出自己的画,有几个孩子就给出了“乱七八糟”的评价。当他开始自信满满地讲述自己的画时,我发现孩子们也露出认可的表情,认真的倾听,最后还给了掌声的鼓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儿的画我们有时是看不懂的。因为他用自己的符号,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这表明他们正处在一个特定的阶段,他的画画发展也处在表征期,还没有进入写实期。还没有进入写实期画的东西都不像的。他们用自己能理解图形符号所表示的事物,来表达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表达自己的意愿、经历和情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孩子的画对于成人而言是用来听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幅画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心灵的成长,一场生活的再现。通过读懂一幅画,可以深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内心所想。就像绘本《点》中所述……任何一个落笔都应给予夸张的赞美。画得“好不好,像不像”,并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对标幼儿年龄特点,绘画在于满足幼儿涂鸦的欲望与本能,成为孩子热爱画画的原动力,并且勇于表达自我!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和肯定,因为这温暖的推动力,能让每一个美好“点”,成长为更多更大更丰富的“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