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卑未敢忘忧国”清末奇女子赛金花的传奇(之二)

历史长河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赛金花虽然是红尘女子,但是她能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这就值得青史留名,无论正史还是野史,还是效仿春秋古人“董狐直笔”,(左传·宣公二年)在此秉笔直书,为红尘女子翻案吧。</p><p class="ql-block">当时八国联军提出两个比较苛刻条件:</p><p class="ql-block">一、必须处死导致德国公使克林德死亡的元凶慈禧太后。</p><p class="ql-block">二、必须妥善地解决各国狮子大开口要求的巨额战争赔偿问题。</p><p class="ql-block">清王朝负责谈判的朝廷重臣李鸿章,万般无奈之下约见了安徽小老乡赛金花女士,让其私下去疏通克林德公使夫人,以及瓦德西统帅。</p><p class="ql-block">最终,在赛金花的私下调解,处死慈禧太后的条件改为给克林德公使建一座牌坊,以示永久纪念。因为安微自古多牌坊名扬天下,赛金花深知其义。她的提议最后被克林德夫人接受了。战争赔偿款项也降低到了大清王朝能够勉强接受的程度。最后八国联军与李鸿章双方签订了可耻的《北京辛丑条约》。</p><p class="ql-block">慈禧太后回京后,有人面陈赛金花之事,望太后表彰以示恩宠。没想到太后就是脸皮太厚,翻脸比翻书快,她立即严斥不许再提赛金花。拯救大清王朝和皇太后的竟然是红尘女子,成何体统!</p><p class="ql-block">但是民意难违。京城各报纷纷刊登赛金花照片和事迹,一时舆论沸沸扬扬,有人公开募捐要为她修建护国娘娘庙。慈禧闻讯大怒,下令封口。将赛金花逐出京城押解回原籍。这冤堪比窦娥还冤,向谁诉说,向谁哭泣。一腔的爱国热血,化作了家乡的青山绿水。</p><p class="ql-block">她在黟县故里重建了一座新居名为"归园”,内设"烦了斋",门柱楹联为:“布蔬随分心长足,宠辱无加心不惊。”她似乎已看破了大清王朝世间的红尘。</p><p class="ql-block">大清朝垮台后,赛金花又回到了京城。少帅张学良闻讯前往其家中拜访。她当即奋笔疾书,赫然十六个醒目大字:国家是人人的国家,救国是人人的本分(应为:份)”。这是何等质朴而又掷地有声的语言!古人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她却是巾帼不让须眉。</p><p class="ql-block">光阴荏苒,大清王朝土崩瓦解后时空转换到了民国。晚年赛金花居住在京城天桥附近居仁里。徐娘半老的她早已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本该青史留名的事迹,却早已淹沒在了历史的沧桑岁月中。</p><p class="ql-block">因晚年生活拮据,颇为潦倒。为帮助贫病交加她,京剧界大师和书画界名人如梅兰芳、马连良、李苦禅等纷纷为其筹款。北大教授刘半农等要为赛金花写书立传,胡适感慨万千地说道:教授为妓女写传,史无前例。</p><p class="ql-block">一九三六年岁末,贫困交加的赛金花走完了她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京城各界为其举办了隆重的葬礼,书画大师齐白石亲题墓碑,其墓位于陶然亭湖畔,如今早已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如何评价赛金花?还是宋朝大诗人陆游在其《病起书怀》的诗中说得好:“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赛金花无论其身份地位有多么卑微,只要她对中华民族做出过贡献就值得歌颂。历史上的正史不一定真实,而民间野史传说往往更接近于真实。(完)</p> <p class="ql-block">德国公使克林德</p> <p class="ql-block">慈禧太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