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水古城】:文献篇(28):《绣水诗抄》中的明水山水

金章丘历史文化

章丘,山水形胜,文化灿烂。早在明初,流传于民间的“章丘八景诗”,就形象地描述了章丘绚丽多姿、如画似锦的景色。诗情画意的章丘美景仿佛只能用诗的语言才能概括,而《绣水诗抄》就是这样一部描述章丘、尤其明水山水、人文历史的诗歌总集。道光乙巳年,由吴连周等人编纂,上起自春秋,下至清朝道光年间,包括120位诗人,诗作977首,共八卷。书中对120位章丘诗人都做了详细的介绍,清晰地反映出章丘诗歌发展的脉络,可谓一部章丘文学简史,也是一部章丘的“诗经”。 《绣水诗抄》书影 《绣水诗抄》扉页 <font color="#ed2308"><b> 一、广征博采,旁搜远揽,志在诗集</b></font><br> 关于这部诗歌总集的编纂,还得从吴连周说起。吴连周,字菊农, 晚年因得偏瘫症,号“半人”“半臂人”,章丘明水柳沟村人。嘉庆十四年考中秀才,嘉庆十八年选为拔贡。后因其家境贫困,无意于仕进,遂在各地设帐授徒。《吴氏族谱》对其有“才学宏富,雅谊纯修,既擅长于文艺,又精乎词林”的评价。至清道光甲午年,知县吴璋重修《章丘县志》,吴连周被邀参与。在采访编辑过程中,他发现章丘在各个朝代都有许多极具才华的诗人,尤其是在历史上许多章丘籍诗人的诗作文采翩翩,脍炙人口,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但是,这些诗作被编入县志的甚少,就是有些作品曾被选入一些诗抄中,也没有包容全部优秀者。<br> 吴连周“唯虑世远年湮,风流云散”,于是萌生编纂一部能全面反映章丘历史上诗歌创作全貌的诗集的想法,经过一年多的“荟萃见闻,网罗放失,旁搜远揽”,终于“汇辑成编”,初名《章丘诗抄》,共四卷。书稿初成,吴连周利用到河北新城任家教之机,请李廷棨审定作序。李廷棨认为这是章丘诗坛的一件大事,非常慎重,经过半年时间“考订、删次、缮写成帙”之后,才作了序。序写得十分有文采,可谓上乘之作:“姊水(济水)伏流地中,涌百脉泉澹荡扬波,迳阳丘城北入清河者为绣江。东南一带太湖长白嵯峨掩映,与为融结,清淑之气,蔚而为人物,发而为文章,代有作者。”“是书也,或约取于前集,或偶得蟫编、鼠简、纸堆、石壁,或旁参于父老之传闻,他书所附载,大抵求图俱存。”并希望“同志之上,或更有穷幽极遐,旁披远绍,寻坠绪茫茫。备吾乡文献者,其以是抄为十驿之山祖,并桴之江源乎!” 李廷棨撰写的《绣水诗抄》序 李廷棨的序写完后,吴连周又继续补订,广为六卷。在李廷棨的建议下,吴连周又请章丘名流刘乐山、孟剑农再次审订后,又让其弟子高惠林、林培之校对一过,才拟付梓印刷。<br> 就在准备刊刻该书时,吴连周适逢济南友人邀请去泺口教书,遂将出版印刷事宜交给刘家麟。刘家麟,字仁夫,号乐山。明水西营村人,清道光三年(1823)与其堂弟刘家龙同榜中进士。曾任湖北省巴东、长阳等县知县,后回籍任绣江书院教授。刘家麟接受《绣水诗抄》刊刻之务后,又对书稿进行了一番整理工作,先是将第5卷析为二卷,又在第6卷中新增魏圣符、彭绣源、孟传璇等人的诗作多篇,其中新收孟传璇的诗作就多达48篇,因篇幅大增,亦将第6卷“厘为二卷”,这样就使《绣水诗抄》扩充到八卷。最后由高志城(仲恂)、高意城(即防)两兄弟在道光乙巳(1845)年付梓印刷,刊行于世。 <font color="#ed2308"><b>二、上以增光于先哲,下以嘉惠于士林</b></font><br> 《绣水诗抄》从道光甲午年(1834)吴连周编纂成初稿,其间辗转增补,到道光乙巳年(1845)刊行于世,前后共历经11个春秋。可以说,如果没有吴连周等人辛勤搜集、精心选编,曾在章丘历史文化上作出贡献的120多位贤士达人,也许有的就不会名留青史,垂范后人。因此,没有清灯冷灶、默默无闻的文士,就没有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没有对历史文化的整理和继承,就没有历史文化的延续与弘扬。吴连周等人的贡献即在于此,《绣水诗抄》的价值亦在于此。<br> 吴连周一生清贫,但勤奋过人,教书之余,著述丰富。除编纂的《绣水诗抄》外,尚有《高唐齐音》、《青山排闼诗集》、《如梦结缘》、《诗经解颐》、《仄韵联珠》、《帚金集》等。惜多散佚,仅有《高唐齐音》和《帚金集》传世。<br> 吴连周编纂的《高唐齐音》书影 吴连周撰写的《高唐齐音》序 <font color="#ed2308"><b>三、诗苑撷芳承古意,心系桑梓山水情</b></font><br> 《绣江诗钞》中有很多古代章丘诗人描写和赞美家乡山水的佳作,其中,描写百脉泉、龙泉寺、绣江河等诗作,就占了不少的篇幅。正如李延棨在序中所言 :“济水伏流地中,涌百脉泉,澹荡扬波,经阳丘城北入清河者为绣江。东南一带,太湖、长白嵯峨掩映,与为融结清淑之气,蔚而为人物,发而为文章,代有作者。”今辑录几首以飨读者。 <font color="#ed2308"><b>游湖有感 </b></font><br> (元)张养浩 <div><br><font color="#ff8a00"><b> 肇余复乡土,树石皆华滋。 <br> 眄彼湖波绿,顿党香可卮。 <br> 携朋访蓬叶,浩浩向所之。 <br> 俯视乱山影,与树相参差。 <br> 高飚一披拂,夹岸蛟龙戏。 <br> 举手欲揽玩,复恐阳侯悲。 <br> 平生慕天游,不意今有兹。 <br> 赤壁坡仙笛,渼陂少陵诗。 <br> 二子孰可继,沙鸥弄晴曦。 </b></font></div> 张养浩(1269—1329 年),字希孟,号云庄,章丘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此为张养浩重游明水湖所作。故土重游,满目秀色。荷花万里,暗香袭人。“携朋访蓬叶,浩浩向所之”,山光水色,宛如仙境。正欣赏入迷之时,忽一大风袭来,湖面顿时万层波浪,远远望去似蛟龙戏海。以前总是想着遍览天下奇景,不想天下至景就在眼前。至此,诗人对家乡美景的赞赏感叹之情达至高潮。但诗人意犹未尽,接着写道 :论写湖光山色,莫过于苏轼的《赤壁赋》,杜甫的《渼陂行》了。其美妙之胜后人难以企及,若两人到此,面对这阳光明媚、荷香万里、沙鸥翔集的仙境,会作何感想呢?引读者无穷遐思。 <font color="#ed2308"><b> 游百脉泉</b></font><br> 李开先 <br><br><div><font color="#ff8a00"><b> 水劲无过济,斯泉更著名。 <br> 不霜清见底,漱石寂无声。 <br> 颗颗如珠碎,沄沄比镜平。 <br> 不能容小艇,但可濯长缨。</b></font></div> 明嘉靖三十七年,李开先之门生张受益曾捐资在百脉泉畔建有“濯缨亭”。此诗是李开先畅游百脉泉时即兴所作。诗人开篇赞道 :泰岳伏流涌出成百泉,“西则趵突为魁 , 东则百脉为冠。”其中百脉泉最为气势不凡。水质清纯,澄澈见底。水珠滚动如颗颗碎玉,水流汹涌却视如镜平。虽然不能纳小船供游人泛舟其上,但这清清的泉水却能濯我长缨了。 <font color="#ed2308"><b> 题明水寺</b></font><br> (明)洪汉 <div><br> <font color="#ff8a00"><b>到处名泉看欲尽,无如此地洩天真。 <br> 麻湾净泻千寻练,石甃平喷万斛珍。 <br> 山月冷涵秋共碧,荷风轻颭镜无尘。 <br> 乾坤一段奇观在,疑是渊源接泗滨。</b></font></div> 此诗为洪汉游龙泉寺时所作。诗人看尽天下名泉,却认为明水泉水最为清纯。颔联中的一“泻”一“喷”动静结合,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泉水的色泽之纯和如万珠滚动的动态之美,可谓历代吟咏百脉泉的名诗中神态俱佳的千古名句。 《绣水诗抄》作为章丘文化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章丘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我们从中能够了解到当时社会历史、地理、教育、科举、官职、风土人情等各方面的知识,其研究价值不局限于诗词文赋,也不局限于章丘一地,对于研究济南文化乃至齐鲁文化均有重要意义。 笔者编辑的《绣水诗抄中的章丘山水》书影 笔者曾用两年多的时间对八卷本的《绣水诗抄》进行了点校、注释和翻译,已出版《绣水诗抄中的章丘山水》一书。 <b>(文/图:翟伯成)</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