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智慧交织的画卷

龙行天下

&nbsp; &nbsp; 2024年末,我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再次来到了太原西北二十余公里处的晋祠。距离上一次前来已时隔一年,但当那熟悉的景致映入眼帘,心中的激动依然难以抑制。 &nbsp; &nbsp; &nbsp; &nbsp;踏入晋祠,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回廊。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它们是岁月的见证者,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nbsp; &nbsp; 晋祠以其著名的三宝、三绝和三匾闻名于世,每一项都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古老的建筑群落中。 &nbsp; &nbsp; &nbsp; 先说那“三宝”,它们是晋祠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其庄重典雅的造型令人叹为观止。飞檐斗拱如展翅欲飞的鸟儿,彰显出灵动之美,而那木质结构的精巧设计,又让人对古代工匠的技艺赞叹不已。&nbsp; &nbsp; &nbsp; &nbsp; &nbsp;难老泉边,泉水终年潺潺流淌,清澈见底。那不息的水流像是大地的脉搏,赋予了晋祠生命的活力。周围的亭台楼阁倒映在泉水中,形成一幅如梦似幻的画面。鱼沼飞梁造型独特,十字形的桥梁结构在国内古建筑中极为罕见,如一只展翅的大鹏横卧于水面之上,连通着四方,体现出古人在建筑设计上的创新与智慧。 &nbsp; &nbsp; &nbsp; 殿内的宋代彩塑更是栩栩如生,每一尊塑像都有着独特的神态和表情,仿佛在演绎着千年前的故事。 彩塑的精美绝伦已无需多言,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衣褶、发丝都清晰可见,人物的眼神中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情感。 &nbsp; &nbsp; 晋祠的“三绝”更是令人称奇。周柏唐槐,古老的树木宛如忠诚的卫士,它们见证了晋祠的兴衰变迁。那扭曲的树干、斑驳的树皮,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虽历经风雨,却依然坚韧地挺立着,似乎在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顽强。至于那难老泉的清泉,其甘甜清冽的泉水不仅滋润了这片土地,更滋润了人们的心灵。 &nbsp; &nbsp; &nbsp; 圣母殿:圣母殿位于中轴线末端,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古柏荫森,庄严肃穆。 &nbsp; &nbsp;在晋祠古建筑中颇有"领袖群伦"之势,是晋祠内现存最早的建筑。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前廊进深两间,显得极为宽敞。殿四周围廊,为我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圣母殿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我国宋代建筑和我国建筑发展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nbsp; &nbsp;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原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梁架很有特点,只在四椽献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四周槛墙,上置棂栅,外观雄壮,且又敞亮。一九五五年用原料按原式样翻修,仍保持金代建筑特点。 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呈十字形。鱼沼为晋水第二泉源。飞梁系沼上石柱、斗拱与梁架承托的石桥,南北东西四面伸展,如鸟之双翼振翅欲飞。 &nbsp; &nbsp; 鱼沼飞梁造型独特,十字形的桥梁结构在国内古建筑中极为罕见,如一只展翅的大鹏横卧于水面之上,连通着四方,体现出古人在建筑设计上的创新与智慧。&nbsp; 现存飞梁,为北宋与圣母殿同时修建,仍保持原结构特点,"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 &nbsp; &nbsp;浮屠院南月门横匾,清代大学士翁同龢书。通幽,即曲径通幽。唐代建常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思是从弯曲的小路,通向风景优美的地方。<br> &nbsp; &nbsp;还有那水镜台;难老;对越三匾它们是晋祠文化内涵的高度凝练。每一块匾额上的字迹都苍劲有力,或表达对神灵的崇敬,或对晋祠美景的赞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底蕴。据说在书法上高应元写的‘’对越‘’是雄奇之笔;<br> 而杨二酉写的‘’水镜台‘’则是秀丽之笔 傅山写的‘’难老‘’被称为神奇之笔。&nbsp; 难老泉边,泉水终年潺潺流淌,清澈见底。那不息的水流像是大地的脉搏,赋予了晋祠生命的活力。周围的亭台楼阁倒映在泉水中,形成一幅如梦似幻的画面。 圣母殿前的卫士,左边的一尊是中国最早的含有不锈钢技术铸造的。 &nbsp; &nbsp; 在晋祠中漫步,我细细品味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我看到游客们纷纷在各个景点前驻足打卡,他们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惊叹,就像我第一次来到这里时一样。大家都被这片古老建筑所散发出来的魅力所吸引,被古人的智慧深深打动。这里不仅仅是一处旅游胜地,更是一座历史文化的宝库,每一次的参观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nbsp; &nbsp; &nbsp;离开晋祠的时候,我回首望去,晋祠就像一部永远读不厌的史书,无论何时翻开,都能感受到它那深沉而独特的魅力,它的故事将永远在岁月长河中流传,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