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下乡日记(一)

侯淑秋

<p class="ql-block">撰稿 尹红军</p><p class="ql-block">编辑 侯淑秋</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七年的年末,兵团还没有成立,我们被分配去的第六生产队,距离农场场部大约有二十多公里。四周都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唯独这里却有一群隆起的小山包,山不高,但是林木葱郁,雪中的群山静静的卧在这一片大平原上,倒也显得分外醒目和突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六队就隐密在这片群山环抱的小山窝里。</p><p class="ql-block">我们是这个农场迎来的第一批北京下乡知青。</p><p class="ql-block">清一色的蓝棉袄棉裤,统一的羊剪绒帽子,这是临离开北京的时候,由北京市政府给我们制办的着装。</p><p class="ql-block">在我们二十个人中,绝大多数都来自同一个学校的不同年级,从初一到高二,最大的二十出头,最小的朱全荣才仅仅十六七岁。十个男生,十个女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六队,人数并不多,细细算起来,职工不过只有百十人,除了个别的职工年纪五十开外外,基本上年纪都在三四十岁上下,年富力强。主要成员来自建国初期的解放军部队的转业官兵,少部分是山东的支边青年。</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小山窝窝里,除了六队的职工外,还有一个人民公社的生产队,与我们混处在一起,他们住的地方,东北人习惯称之为屯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公社的房子虽然和六队的房子大体上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用土坯垒墙,茅草盖顶,但是,因为他们是坐地户,当地人,土生土长,农场没有成立之前这里就是他们的天下,所以他们的房子绝大部分都建在向阳的山坡地上,几乎家家都在房子的四周围起一片木栅栏,每户门前都有一片自己的小菜园。而六队的房子,基本上都在他们屯子的周围,见缝插针的散落在四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虽然混居在一起,彼此却很少来往,大有井水不犯河水的意思,只有在我们知青住的房子后面有一口水井,是我们共同使用的,从山上流下来的泉水,甘列清甜,冬暖夏凉,分外好喝,井上有一个打水的辘轳,一圈圈粗粗的绳子缠绕在上面,绳子下面是一个水桶,井水不浅也不深,长年不竭,来来往往打水的人,都挑着一个扁担两个水桶,见面的时候往往只点个头,或者不说话,打完就走,仅此而已。我隐隐的感觉,农场和公社之间一定曾经发生过什么不愉快的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