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荣华:一代宗师 旷世棋王》第十章 时代烙印

时光不老

<p class="ql-block">《胡荣华:一代宗师 旷世棋王》第十章 时代烙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十章 时代烙印</p><p class="ql-block">在旧社会,棋手是没有专业的。好一点的是在茶馆店里以棋赌资,大部分棋手都是在地上摆一个象棋摊谋生,包括一代棋王杨官璘,杨官璘在香港也曾经浪迹于酒肆茶馆,也曾现身于马路地摊。</p><p class="ql-block">20世纪60年代,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同志发话,棋队里的名棋手不要称教练,应该叫研究员,并且要享受教授待遇。刘棣怀那个时候工资是163元,等于是三级教授。陈祖德的老师顾水如工资145元。围棋高手王友仁只有104元。王友仁为什么这么低呢?据说,1960年全国围棋个人赛最后一轮,为了确保冠军落户上海,有关领导出面和王友仁打招呼,让他在最后一轮让棋于陈祖德,王友仁也答应了。如果王友仁放给陈祖德,陈祖德就是冠军。王友仁当年的水平,和刘棣怀很接近,只是名气没有刘棣怀那么大。</p><p class="ql-block">没料到,赛场上的王友仁突然变卦,赢了陈祖德。那一年,刘棣怀打了第二,陈祖德打了第三,冠军是安徽的王永吉。后来,王友仁的工资就高不上去了。</p><p class="ql-block">陈祖德拿冠军只是时间问题,他也不需要他人让棋。后来,获得全国冠军的陈祖德成为中国围棋职业九段棋手。1963年和1965年,陈祖德受先和分先分别战胜日本杉内雅男九段和岩田达明九段,成为第一个在中国击败日本九段棋手的中国人。</p><p class="ql-block">1944年出生的陈祖德是上海人,他7岁开始向父亲学棋。一开始的对手是大他一岁的姐姐、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陈祖芬。很快,只喜欢洋娃娃不喜欢围棋的姐姐被他让到让子棋的最大数25子。两个月后,父亲的棋力也不敌儿子。陈祖德的父亲是一所中学的校长,学校中有一个叫周己任的教员,水平比陈父高出一截。于是,周老师就成为陈祖德的第二任围棋老师。</p><p class="ql-block">只是和陈祖德下了一盘棋,具有慧眼的周老师就知道了陈祖德的不俗。周老师把陈祖德带到上海的襄阳公园,拜顾水如为师,后又师从刘棣怀。</p><p class="ql-block">1897年出生的刘棣怀是中国围棋界一代名宿。刘棣怀13岁入南京北营小学读书,常至夫子庙看围棋对局,后从僧人释可慧学棋。1916年,刘棣怀迁居北京,常常与棋坛名将汪云锋、顾水如等高手切磋。建国后,刘棣怀夺得2次全国冠军。20世纪50年代,曾雄踞中国棋坛之首,与过惕生并称为“南刘北过”。刘棣怀的《围棋中盘战术》《围棋官子常识》等著作,在普及和推广围棋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上海的有关领导偏爱围棋,政策有倾斜。和围棋选手相比,象棋选手的工资差了不少:何顺安本来定的也是104元,后来只定到92元。92元是当时研究员里面最低的,副研究员最高也是92元。徐天利那个时候就是副研究员,74元。胡荣华算研究生,44元;陈祖德49元。这个时候,徐天利有点不服气,说胡荣华是全国冠军只有44元,而陈祖德只是第3名,反而49元。领导解释说陈祖德是高中生,胡荣华是初中生。</p><p class="ql-block">研究生和研究员的职称评定法,比现在称为教练更加科学。这和棋艺的特性有关,如果你是研究员的话,你就是负责研究的,在棋文化研究上你负有责任。如果你是棋手,那就负责出成绩,其他可以百事不管。</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的分工很明确。比如,顾水如是《围棋》月刊编辑室主任,负责传播围棋和围棋文化。刘棣怀是研究室主任,负责围棋的技战术,比赛必须出成绩。</p><p class="ql-block">长期以来,上海的象棋水平之所以在全国名列前茅,是因为传承,是靠一代代棋手的积累传承。</p><p class="ql-block">上海象棋集训队里,从旧社会(1949年以前)过来的棋手有何顺安、朱剑秋、屠景明三位。由于经历不同,行为方式和新中国以后的棋手相比,有很多的不同之处。由于职业不同,区别也不小。</p><p class="ql-block">何顺安的棋艺了得,为人两肋插刀,和他特殊的经历有关。当年,杨官磷与何顺安在大新公司下了10局棋,两人连和9盘。这个时候,前来给何顺安捧场的宁波帮发声音了,小阿四(何顺安)你再下和棋,我们不来捧场了。这样,宁波人何顺安没有退路了,只能背水一战!</p><p class="ql-block">本来,是以10盘和棋结束的,因为考虑到前来捧场的宁波帮,讲义气的何顺安只能放手一搏。最后一盘,后走的何顺安硬拼,犯了兵家大忌——结果当然输掉了。但凡有点棋理常识者都知道,势均立敌的双方,想和棋的话,是输不掉的,但如果一定要硬拼,往往是事与愿违。何顺安下和棋比较多。说何顺安棋风稳健有余,锋锐不足,这是指他后半盘的表现,这可能是由于身体虚弱,不耐久战之故。</p><p class="ql-block">据屠景明先生介绍,何顺安早年的棋风,是骁勇善战相当剽悍的,屠景明是一位医生,医生这个职业,在解放前也算是高档的。弃医从棋后,屠景明的成就很大,著书颇丰,著有《象棋词典》 (修订本杨柏伟参与)、《梅花新编》、《象棋实用残局)、《棋海拾贝》、《“五羊杯”棋王雄谱》等专著,还培养出了葛维蒲、任观松等上海棋手。</p><p class="ql-block">朱剑秋年轻时当过教师,除了满腹经纶,文笔也很好。朱剑秋属于攻击型棋手,善于在对局中弃子争先,风格独特。朱剑秋的棋风和他为人处世的风格反差极大。生活中的朱剑秋为人谦和,极有涵养,他为人处世的信条是“君子不争一日之长短”。</p><p class="ql-block">朱剑秋早年就享誉棋坛,和七省棋王周德裕、丝绵老虎窦国柱并称“扬州三剑客”。20世纪50年代,曾参与组建了一支上海象棋表演队,邀请各地高手前来上海进行象棋表演,为上海和长三角地区象棋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何顺安、朱剑秋、徐大庆都在表演队里,徐大庆是表演队的队长。大世界里的一个小剧场,是徐大庆包下来的。徐大庆是上海名手,曾获上海市第7名。说到上海象棋表演队,又提到了徐大庆,那么,就必须说说大兴公司和董文渊。</p><p class="ql-block">早期的大兴公司是董文渊包下来的。在中国近代象棋史上,有“双枪将”之誉的董文渊,是继周德裕之后的棋坛风云人物。然而,董文渊的人品和棋品遭到人们的非议。董文渊长期称雄于上海和香港,20世纪50年代,还作为中国围棋队的成员迎战过日本棋手。</p><p class="ql-block">董文渊1919年生于杭州,自幼好弈无师自通。1936年,17岁的董文渊夺得杭州市冠军。1937年,董文渊获得“四省棋王”的美誉。解放初期,上海棋坛有许多象棋擂台,董文渊作为“华东三虎”之首,曾红极一时。</p><p class="ql-block">董文渊的收入可观,但他不事经营,任意挥霍。董文渊1962年代表浙江参加全国围棋比赛夺得第4名。然而就在这次比赛上,董文渊故技重演,因棋品问题被浙江省体委点名批评且以此弃用。如是,董文渊开始衣食无着,靠弈棋赌资度日。</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