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37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接连受挫,全国抗战局势骤然严峻。同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即洛川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明确提出要在敌后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11月太原失守后,毛泽东在《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中强调,华北地区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告一段落,而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则进入主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根据洛川会议的决定,迅速向敌后实施战略展开。</p> <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遵照党中央指示,挺进敌后,将敌人的后方变为抗日的前线。1937年11月,聂荣臻在山西五台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敌后战场的正式开辟。此后,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展,包括晋察冀、晋绥、陕甘宁、晋冀鲁豫、冀鲁豫、山东、苏南、皖东等地,成为1938年以后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p> <p class="ql-block">主要抗日根据地如下:</p><p class="ql-block">1.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37年11月,聂荣臻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在华北地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涵盖北岳、冀中、冀热辽三区,下辖108个县,人口约2500万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赞誉其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晋绥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贺龙、关向应领导的八路军和敌后抗日军民在山西西北部和绥远东南部创建的重要解放区之一。晋绥抗日根据地下辖46个县,人口约320万人。该根据地还与当地武装结合,开辟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3.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以太行山为依托,西起同蒲铁路,东至平汉铁路,北接正太铁路,南临黄河北岸,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边界地区领导创建的抗日根据地。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不仅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所在地,也是华北的战略要地之一。</p><p class="ql-block">4.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北起陕西北部的府谷、横山,南达陕西中部的淳化、旬邑,西至甘肃固原、宁夏的豫旺堡,东临黄河,南北长900里,东西宽800里,面积约为1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0万。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也是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的战略总后方,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战略地位。</p><p class="ql-block">5.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在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创建的一个东至津浦路,西至平汉路,北至石德路、滏阳河,南跨陇海路的敌后抗日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6.山东抗日根据地:包括渤海、鲁中、鲁南、胶东、滨海五区,还有河北、江苏各一部分,下辖96个县,人口1350万。1937年冬至1938年,共产党先后建立鲁南、胶东、清河根据地。1939年3月,罗荣桓率八路军115师主力进入鲁西,与之会合。</p><p class="ql-block">7. 华中抗日根据地:包括江苏绝大部分,安徽、湖北、河南、浙江和湖南的一部分。1938年4月,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5月和7月,陈毅和张鼎丞分别率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挺进江南,创建苏南根据地。8月,谭震林率新四军第三支队进入皖南,开辟豫皖苏根据地。6月,罗炳辉率新四军第五支队建立皖东根据地;年底,开辟皖东北和淮海区。</p><p class="ql-block">8.华南抗日根据地:包括东江、琼崖抗日根据地。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后,原在东江一带的红军游击队在曾生等领导下,组成抗日游击队,建立东江根据地。1939年2月,日军侵入海南岛,原在当地的红军游击队和海南岛人民,在冯白驹等领导下,建立琼崖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9. 苏北抗日根据地:包括淮(阴)海(州)、盐(城)阜(宁)两个地区,是联结华北八路军和南方新四军的重要枢纽,也是华中敌后抗战最有利、最能发展的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p><p class="ql-block">10. 苏中抗日根据地:位于江苏省中部,包括扬州、泰州、南通等地区,东临黄海,南至长江,与苏北、淮北、淮南、皖江等华中抗日根据地相连。1941年3月,苏中区党政领导机构成立,苏中抗日根据地开始形成。</p><p class="ql-block">11. 苏浙皖抗日根据地:1938年,新四军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之间创建根据地,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组织民众武装,发展新的游击队。茅山根据地建立后,分兵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和江北地区。</p> <p class="ql-block">12. 淮北抗日根据地:位于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交界的广大地区,由豫皖苏、皖东北、邳睢铜3块根据地组成。地处日寇占据的徐州、蚌埠、淮阴三大军事重镇之间,是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联系枢纽。</p><p class="ql-block">13.淮南抗日根据地:由原皖东抗日根据地演变而来,位于安徽省东部和江苏省西部,东起运河,西至淮南路、瓦埠湖,北抵淮河,南濒长江,津浦路纵贯其间。以津浦路为界,分路西、路东2个地区。</p><p class="ql-block">14. 皖江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皖中无为地区组建中共皖中工作委员会,恢复和重建各地党组织,组织群众参加抗日团体,团结了一批爱国进步人士投入抗日民族解放斗争,推动了皖中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p><p class="ql-block">15.浙东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由浦东南进的抗日武装、浙东地方党以及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派来的一大批干部,经过艰苦奋斗逐步建立起来。包括四明、会稽、三北(指余姚、慈溪、镇海3县姚江以北地区)和浦东4个地区。</p> <p class="ql-block">16. 河南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后期,经过八路军、新四军的共同努力,开辟了豫西,发展了豫南,扩大了豫东,恢复了豫皖苏边区根据地,打通了华北、华中与陕甘宁边区的联系,控制了中原战略要地。</p><p class="ql-block">17. 鄂豫皖抗日根据地:习惯上称鄂豫皖湘赣抗日根据地或鄂豫边区,也称豫鄂边区、鄂豫皖边区、湘鄂豫皖边区,是1938年武汉陷落后逐步开辟的。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鄂豫皖根据地发展到东起安徽宿松,西至湖北宜昌,北接河南舞阳,南到湖南洞庭湖的广大地区,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1300万人。</p><p class="ql-block">18. 湘鄂抗日根据地:1938年日军侵占武汉后,中共鄂南特委组织、发动群众,建立地方党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鄂南抗日游击区。1942年,新四军第五师第十四旅主力南渡长江,建立了以大幕山为中心的鄂南抗日根据地。</p><p class="ql-block">19. 邱北抗日根据地:邱城以北、威县以南、东至卫河、西至滏阳河,以邱县为中心的广大区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片/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