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古迹,重访拍片图集及注释

洪哥警影

△天坛祈谷坛区域位于景区北侧,大门称祈年门,门北为坛。上层坛面正中建祈年殿,殿高38米。祈年殿之北还有皇乾殿,是祈谷坛奉祀神位的供奉所。祈谷坛东门外有神库、神厨宰牲亭及长廊等附属建筑。<br> △天坛的长廊在祈谷坛之东,呈曲尺形。明清时期,长廊是运送祭祀供品的通道。古代仪礼规定,宰牲房应距祭坛二百步以外,为了使供品不被雨雪风沙所污,因而建有曲折长廊。长廊宽5米,长350米,共72间,又称“七十二连房”,前窗后墙,连檐通脊。<br> <font color="#ed2308">北京天坛古迹,重访拍片及注释</font><div>——洪哥警影 摄影图集 制作美篇</div><div><br></div><div>△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大街东侧。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和祈雨的场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div><br></div><div>天坛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1961年3月天坛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div><br></div><div>此帖美篇,是2024年10月17日,“洪哥警影”本人手持尼康D810+VR24-70及荣耀手机,尽力避开擦肩而过的人流人海,漫步拍摄的天坛古迹。</div><div><br></div><div>这是咱八十年代中期在京政法大学就读两年、九十年代三次到京、2009年两次进京公安大学受训,至少三次参观天坛,14年后重访天坛的拍片图集。遗憾运气不佳、天色太阴,故拍片很不故意也;天坛组照文字注解,摘编百度百科词条。</div></div> △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祀殿”,为一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为三重檐圆 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并更名为“大享殿”。 △祈年门是祈谷坛仪门,坐落于祈年殿南,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称大祀门,后改为大享门。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经乾隆皇帝钦定为祈年门。祈年门为庑殿顶建筑。殿宇五楹,中三间为门,崇基石栏,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门制。祈年门中门供皇天上帝专用,皇帝进出左(东)门,百官进出右(西)门。<br> <div>△天坛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为“天坛”,天坛由两重坛墙环护,分为内、外两坛。其主要古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中间有东西向隔墙将内坛分隔为南、北两部分,隔墙中有门相通。内坛由圜丘、祈谷坛、斋宫三组古建筑群组成。<br></div>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按照南京天地坛规制建成北京天地坛,包括有大祀殿、大祀门、皇乾殿等建筑,为祭祀天和地的场所。<div><br>明嘉靖九年(1530年),“大礼议”事件发生,明世宗朱厚熜决定恢复天、地分祀的旧制,在大祀殿南建圜丘,以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同年,天地坛改名天坛。<br></div> △清乾隆十二年(1749年),拆除明嘉靖年间建造的崇雩坛。<br>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降旨改大享殿为祈年殿,大享门为祈年门。<br>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英军在天坛驻扎,劫走多件文物。<div><br>1937年侵华日军攻占北平,天坛西南外坛被日军占据,天坛神乐署被改为对华细菌战的基地。</div><div><br>1948年12月,北平被人民解放军包围,国民政府在天坛内砍伐大量古树,修建天坛机场,试图通过机场与外界取得联络。<br></div>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接管天坛,天坛未遭受较大破坏。<div><br>1988年,天坛回音壁对外开放。<div>1990年4月,天坛祈年殿对外收费开放。<br>1992年,天坛圜丘坛内外24座损星门修复。<br>1993年,天坛圜丘望灯杆复建。<br></div></div> △天坛主要古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中间有东西向隔墙将内坛分隔为南、北两部分,隔墙中有门相通。内坛由圜丘、祈谷坛、斋宫三组古建筑群组成。<div><br><div>祈谷坛位于内坛北部,圜丘坛位于内坛南部,斋宫位于内坛西部,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连缀圜丘坛和祈谷坛。</div><div><br></div><div>内坛四周设有东天门、北天门、西天门、广利门、昭亨门、泰元门。</div></div> △天坛整体占地面积205公顷,由两重坛墙环护,分为内、外两坛。外坛墙周长6553米,南北相距1657米、东西相距1703米。内坛墙周长4152米,南北相距1283米、东西相距1025米。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br> △皇乾殿是平时供奉祈谷坛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大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祈谷坛内墙外北侧。 △皇乾殿由三座琉璃门与祭坛相通,蓝琉璃瓦庑殿顶,崇基石栏,殿前设月台,月台前方和左右出陛各八级。院内西侧有古稀门。檐下悬挂“皇乾殿”匾额为明朝嘉靖皇帝亲书。<br> △天坛建筑集古代哲学、历史学、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炉,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祈年殿殿高38.2米,直径24.2米,内部开间还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 △天坛建筑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其主要建筑圆丘坛、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圆形平面,而祈年殿、圆丘坛的砖砌外墙则为方形,天坛内外两重坛垣也是北圆南方,寓意“天圆地方”。 △天坛建筑技术构造也因建筑外形的特点和“天”的含义而采用奇数、年数等与之相关的数字,主体建筑屋面覆以蓝色琉璃瓦以象征青天,使祭礼达到神圣而崇高的效果。<br> △无梁殿即斋宫正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此殿因以砖拱承重,不用梁枋而得名。皇帝进出斋宫均在此举行有关礼仪。现殿内按乾隆时期原貌陈列,横额“钦若昊天”为乾隆御笔,屏风、宝座均为原物,十分珍贵。 △圜丘坛是举行祭天大典的场所,其外围墙两重,内圆外方,红墙蓝瓦,四面各辟根星门。圜丘坛北为皇穹宇,由正圆形的围墙所包围,墙面平整光滑声波可由墙壁传递,俗称“回音壁”。<br> △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5.2米,周长205米,占地面积3336平方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光滑整齐,对声波有着特殊的规则折射。<br> △整个天坛公园绿化地带,有好多600-700多年的古树。上图为选拍的古树样片。 △成贞门是天坛圜丘的四天门之一,门北接祈谷坛丹陛桥,故成贞门也是祈谷坛的南门。成贞门形式如昭亨门,但规制略隆于昭亨门,成贞门中门券拱高达7.2米,侧券门拱高5.2米。<br> <font color="#ed2308">【美篇备注】</font><div>△此帖美篇,是2024年10月17日,“洪哥警影”本人手持尼康D810+VR24-70及荣耀手机,尽力避开擦肩而过的人流人海,漫步拍摄的天坛古迹。遗憾运气不佳、天色太阴,故拍片很不故意也;天坛组照文字注解,摘编百度百科词条。</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