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净慧寺,地方志记载也出错

锡蜴44468807

<p class="ql-block">明《弘治重修无锡县志》载:净慧寺在县南三十六里新安乡,舎比丘尼,宋嘉定十三年(1220)建,赐今额。元末废。国朝正统十一年(1446)尼净明重创,成化四年(1468)增创。</p><p class="ql-block">清嘉庆《无锡金匮县志》记载:“净慧寺在新安乡,滨太湖,宋嘉定中建,赐额。旧为比丘尼所居。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里人王仕重建,清初僧节贤[岩]增构山门大殿。嘉庆七年(1802)重修。”</p> <p class="ql-block">地方志称净慧寺建于南宋嘉定间,但南宋临济宗著名高僧居简在《姑苏资寿寺永丰庄记》中说:“姑苏资寿禅寺永丰庄之所由,是庆元三年(1197)常之无锡净慧禅寺僧妙琼妙祖倡二十人以次裒金,洎众施营,膏腴一千八百五十四亩。县官拆而复围者半,田舍农器称是,可裕数干指洗钵之急。”很清楚地表示苏州资寿寺的庄田筹办,是受无锡净慧寺二位师太妙琼妙祖成功募集近二千亩寺田并发明农庄而引起的。这里提供了净慧寺的建成时间至少应在庆元三年之前若干年,建寺获得广大信众需要时间,募集大量庄田也需要时间,没有十年左右恐怕绝不能办成这等大事。据此推断,净慧寺应建于宋宁宗淳熙年间(1162–1189)。而且与苏州资寿寺属于同时的姐妹寺院。</p> <p class="ql-block">按《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苏州府祠庙考二〈寺观附〉载:资寿寺 ~云尼寺,在府城内县治东北。宋绍兴间建。有正法堂,又有砖浮图靖康初建。现在苏州有一古桥[思婆桥]是许多人打卡平江路的第一站。在宋《平江图》上,它名为“寺东桥”。因桥西南濂溪坊(现并入干将路)原有古刹资寿寺而得名。资寿寺为尼僧院,吴人俗称尼姑为师婆,吴方言中“shi”“si”不分,时间长了,就变成了“思婆桥”。南宋隆兴元年(1163),大慧宗杲的嫡传弟子妙总禅师应郡守张孝祥之邀请,住平江府资寿寺,开法接众。</p><p class="ql-block">张孝祥《请无著住资寿就报恩开堂疏》云:“明月堂上昔分半座,采莲泾上今建刹竿。不忧此道之无传,赖有斯人之足慰,人天合杂、山水清明。资寿无著禅师具大搃持,证不思议。洗涤诸方五味,吞杨岐之栗棘篷,降伏一切群魔。用妙喜之竹箪子,独会先师之意草,为后学之宗。四海无人,千圣推出。伏愿慈悲摄受,方便举扬,以心传心。山头老汉元不死,惟佛与佛。汝等诸人皆可为,敬焚一瓣之香,增祝两宫之寿。”可见建造资寿寺和聘请妙总禅师为住持都有一个明确目的,就是为皇太后、皇后祝圣祈福延寿。是官方有意推动的事业。</p> <p class="ql-block">《续传灯录》大鉴下十七世记平江府资寿尼无著妙总禅师。称临济宗开派高僧大慧宗杲非常推崇妙总。曾与不动居士冯楫讲过妙总禅师的悟性极高。</p><p class="ql-block">一日,冯楫居士乘船路过无锡,偶然遇见了妙总禅师,于是便邀她至舟中谈禅,一问一答之后,冯楫居士竟对妙总的境界大为惊叹,非常佩服。这段纪实说妙总在无锡,但沒有说在无锡那所寺院。读过居简大师的《姑苏资寿寺永丰庄记》,我们就可以看出她应该就是在净慧寺,而且净慧寺妙琼、妙祖与资寿寺妙总应该是同门平辈,也是大慧宗杲的嫡系弟子。</p> <p class="ql-block">按居简的记录,净慧寺当时有寺田近二千亩,每年应有一笔非常惊人的收入,用来建刹树幢、修桥铺路都可以做得精美绝伦。怪不得至今遗留在寺前广场上有稀罕的莲花青石经幢和一对江南罕见的旗杆石。净慧寺的旗杆夹石是武康石,即宋代著名花石纲开采地湖州府武康县出品,与惠山寺中金莲桥、苏州平江路思婆桥的用料相同。旗杆石高4米,宽有56公分,厚达25公分,顶端刻有覆莲图案,有宋代石刻的风格,依稀可见“比丘尼正莲”字样。明确告诉人们,在南宋这是一座正经八百的富裕尼寺。所居为得道尼师,非同一般普通庵堂。</p> <p class="ql-block">地方志记载净慧寺在元末废毁后,过了近百年的明正统年间才由比丘尼净明重建。大概到明隆庆万历前后,沈德符 在《万历野获编》 中言:“霍文敏韬为南礼卿, 首逐尼僧, 尽毁其庵, 金陵一片地顿尔清 静。”明代对尼姑出家本来规定严苛,先是规定要满40岁才能剃度,后又规定50岁以下尼众尽行返俗。断绝了老尼僧的养老之路,尼寺自然只能淘汰。净慧寺至此只能转制,改为比丘住持的寺院,徒然少了颜色。但宗教信仰并没有因此湮灭,后来信女多开家庭佛堂,成为佛婆佛头,到解放初,无锡的念佛堂众多,名称庵、堂、殿、阁者数目超过寺院,此乃后话。</p> <p class="ql-block">古净慧寺有一个奇妙之处,即在寺院旁建有纪念忠义之士储福的[储贞义祠]。按《明外史本传》载:福,无锡人。洪武中,戍卒隶籍燕山卫,以好义称。燕兵起,挈母妻以行,仰天哭曰:福虽一介贱卒,义不为从逆之臣。日夜号泣,竟不食死。妻范与其母营地葬之。范时年二十,居贫,奉姑甚谨。每哭其夫,则走山谷中大号,不欲姑闻之也。有官闻其美而欲娶之,已知其节孝状,乃止。一日范浣衣涧边,见草生如席草,因取织席,鬻以养。姑年七十馀卒,营葬庐于墓旁。范年八十馀卒,卒后席草不复生。土人义之,即其庐为祠祀之。南明福王时,赠福指挥使,谥贞义。妻赠淑人,谥孝节。现在储福墓就在寺中祖师塔背后。很好地诠释了无锡地方崇尚德化正义和赞美贞洁忠信的礼仪文化。</p> <p class="ql-block">帮助净慧寺增加名望声誉的是清代乾隆皇帝。他第二次下江南,到无锡后指明要去净慧寺,当时净慧寺属于无锡于雍正时分出的金匮县,交通不甚方便,且陈旧破败,不宜皇上亲临。当时的无锡金匮两县的官员用移花接木之计,将乾隆迎往崇安寺,谎称崇安寺即是净慧寺。乾隆于此亲笔题字匾额“静慧寺”,并留诗一首曰:“南海莲花九品香,西方绿竹千年翠。”现在这两句诗题为净慧寺大牌坊之联语,对以“万人御道曾徜徉,百年尊荣皆幻想”,顿增禅意。</p> <p class="ql-block">在乾隆名义上视察净慧寺后,这座寺院重新获得官方及世人的关注,清嘉庆年间有过较大规模的重修,其后经太平天国战乱、日寇侵华等刼难,均有僧人重建恢复。到民国的时候,无锡著名学者侯学愈有《春日独游净慧寺》诗云:“纵目随春色,闲行到上方。竹光朝日淡,花气午风香。野鸽巢金殿,禅僧憩石床。从来好闲旷,此地太湖旁。”</p> <p class="ql-block">特别在每年二月二十九观音生日,净慧寺香会非常有名,各地信众参会的香船舶于寺院周围的河上,水洩不通,非常热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后,寺院活动逐渐减少,后又成为乡村小学,直到上世纪末,在善士信众的推动下净慧寺才又一次恢复重建,各种文化活动也再度兴旺发展。包括书法、太极拳教学等工作給寺院增添了不少光彩。</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净慧寺是无锡成立不久的新吴区新城中心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四周高楼大厦的怀抱里,留置了大片绿地和明式建筑的古老寺院,既有斑驳复杂而诗意横生的历史文化,又有飞檐翘角的殿堂,金碧辉煌的佛像,还有曲径回廊幽深,小桥流水锁春。池塘里的金鱼和白玉雕的佛陀相映生辉,正招唤人们前往观瞻。</p> <p class="ql-block">净慧寺,乾隆皇帝欲往而未成,现在早已交通便利,值得人们前往发思古之幽情,呼吸生命再造之新鲜空气。在那里当你发现一座新的城市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古老寺院时,你会平静地思考人生和寄托永恒不灭的希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