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古建筑艺术的瑰宝

易水

<h3>  中华文明的经历,在山西都能找到它的印记,古老的神话,精美的建筑,醇厚的民风,旖旎的山水,殊胜的寺院,芬芳的酒香。假如说陕西的文物是埋藏在地下,那么山西的文物大都散驻在地上;如果说山东的古迹进了博物馆,那么山西的古迹都遗落在民间。在山西,历史与现实相得益彰,抬眼可以瞻望,侧耳可以倾听,伸手可以触摸,人们抹不去山西古代文明的浓墨重彩。<br></h3> <h3>  山西太原有一座闻名遐迩,历史悠久的国宝园林建筑群,比北京颐和园还要早2000多年。晋祠,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初建称为叔虞祠,是为了纪念周武王的次子唐叔虞。到了北宋年,园内建造了重檐歇山顶式圣母殿,供奉姜太公的女儿、周武王王后邑姜,邑姜是唐叔虞的母亲,从孝为先,此后,叔虞祠从属于次要的位置,圣母殿的地位变得显赫起来。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李白、黄庭坚等名人高士摩肩接踵先后来园瞻仰,晋祠逐渐热闹起来,转眼就是千年。<br></h3> <h3>  (晋祠公园雕塑群,展示唐太宗李世民及其群臣的形象。中间骑者李世民,左侧为国舅长孙无忌,右侧为李绩,左前站立者尉迟恭,右侧站立者前是魏征,后是马周。)<br>  “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摘《晋祠志》)自《山海经》始,历代文献均有晋祠的记载。悬翁山下、晋水之滨的晋祠,曲水流觞,碧瓦朱甍,重楼飞阁,美不胜收。弘大的古代建筑群,瑰丽幽雅的人文环境,闻名于世的唐代碑雕,刻骨铭心的雕塑艺术让人目不暇接,堪称宗教、祭祀、建筑、人文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br></h3> <h3>  从晋祠大门步入园区,沿着中轴线层层走高,依次排列着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至圣母殿。园区现存殿堂楼阁、亭台桥榭100余座,古树名木96株,千年以上的古树30株,宋代塑像200尊,诗文碑刻400余通,称得上是一座名目繁多,包罗万象的艺术博物馆,人们很大程度也为的是目睹晋祠的“三宝”“三绝”“三名匾”慕名而来。(即圣母殿、鱼沼飞梁和献殿并称晋祠三宝;龙柏、难老泉、侍女雕像被誉为晋祠三绝;“难老”“对越”“水镜台”为晋祠三名匾。)<br></h3> <h3>  走入晋祠看六代,宋金元明清和民国的建筑相融合,成为历史文明的活化石,省会太原的后花园。最先映入眼帘的“水镜台”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与二郎神拼杀,悟空不敌二郎神变成了一座庙,水镜台就是这座庙宇的取景地。“水镜”之名取自《汉书》“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是说人世间善恶美丑在清水明镜面前都会显出原形。“水镜台”匾额笔力遒劲,书体清秀,被后人称作秀丽之笔。<br></h3> <h3>  水镜台由两座风格迥异的建筑结合而成,沿袭金元乐楼旧制,雕饰奇巧,造型雄伟,正面是重檐楼阁,背面是一座戏台,是祭祀、酬谢各方诸神的场所,每年七月初二庙会上演大戏。中国古人脑瓜聪明,为了扩大演出音响效果,台前广场地下空间放置几口大缸,成了效果极佳的扩音器,北京颐和园的德和园大戏楼、故宫博物院的畅音阁都有这种雷同的扩音设施。<br></h3> <h3>  金人台上的四尊铁人是晋祠最为神秘的镇水金人,是北宋时期的遗存,距今有900多年的历史,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么多年铁人竟然看不出生锈或被腐蚀的痕迹。<br></h3> <h3>  献殿前伫立了一座始建于明万历年的牌坊,人称对越坊,工艺精美,典雅庄重,坊前一对铁狮雄左雌右,神态雄健,上端镶嵌的“对越”匾额金字榜书,棱角俏丽,笔势磅礴,书家誉为雄奇之笔。“对越”源于《诗经》中“对越在天”句,“对”是报答,“越”谓弘扬之意。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五千年文脉的民情。<br></h3> <h3>  “对越”匾额是明代书法家高应元题写,他母亲患病久治无效,在庙宇抽到“添砖加瓦”签,便决定在晋祠建造名为“对越”的牌坊,破土动工第二天,母亲的疾病竟然痊愈,牌坊落成后,高应元执笔书写“对越”匾额,翰墨流香,与傅山所书“难老”,杨二酉的“水镜台”合称晋祠三大名匾。<br></h3> <h3>  献殿是金代的建筑,殿四周完全通透通风的设计酷似凉亭,俗称古代冰箱,顾名思义是陈列祭祀贡品的场所,为的是让贡品存放更为长久的时间。整个建筑不用一根铁钉全部采用榫卯结构,至今千年完好无损,是献殿被列为晋祠三宝之一的成因。<br></h3> <h3>  进入圣母殿需要穿越一座建于北魏时期,架设在方形池塘,名叫“鱼沼飞梁”的十字桥,单听这桥的名字也让人感慨惊艳,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水陆立交桥。微波涌动的池水,庄重华贵的汉白玉围栏,动静相宜,气度非凡,尘世之上视为仅有,堪称孤本。一座十字桥通衢四方,贯穿南北,接纳八方众客,诠释了天人合一的天道观,也衬托出圣母殿的高大上。<br></h3> <h3>  圣母殿是晋祠著名的三宝建筑之一,殿前八根檐柱上蟠龙腾飞,活灵活现,神采飞扬,尽管年久风化失色,游客仍然不失对古人雕刻技艺的称赞。殿内供奉的圣母叫邑姜,西周著名政治军事家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邑姜生就光彩照人,成人后知性德高,张弛有度,遇事不乱处世不惊,讲究礼数十分教养,后人没能忘记这位德才兼备的圣母,修建的圣母殿其形制、规格、构筑方式平添创造的神圣与不俗。<br></h3> <h3>  殿内的圣母邑姜凝神端坐中央神龛的凤椅,面目端庄,霞帔珠璎,凤冠蟒袍,凸显了至高无上的统治者特有的高阔与奢华,凛然与气质。数十尊彩塑伺女是晋祠的三绝之一,个个都是千娇百媚、天生丽质的美人,生动传神,伶俐生趣。上千年了,这些撒娇卖萌的伺女依然深深爱戴着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紧紧围绕在圣母周围,心心相印,心心相惜,直到永远。<br></h3> <h3>  如意伺女是一位年龄娇小,伶俐而乖巧的侍女,深得圣母的宠爱。尽管手中捧着极其贵重的珍宝如意,可脸上并无喜悦的表情,或许她已经厌倦了孤寂无聊的宫廷生活,在她那充满哀伤的眉宇间,流露着对亲人铭心的思念和对自由生活的热切期盼。<br></h3> <h3>  歌舞伺女身材窈窕,美目传情,仪表优雅而文静。她紧握绣巾的双手,似乎想抚平内心深处的哀伤,忐忑回顾伤心之处,愁眉锁紧,这位扮演小旦的侍女眼眶饱含着泪水。梅兰芳先生为扮演好京剧的旦角,特地来此观摩欣赏伺女的面部表情,用心可谓良苦。<br></h3> <h3>  持巾伺女温静而拘谨,她双肩下垂,身体微倾,小心翼翼地捧着绢巾,全神贯注地窥察着主人的一举一动,似乎想将绢巾递给主人,又唯恐出现差错而招致祸患,始终呈现着纯真与胆怯的神情。<br></h3> <h3>  奉玺伺女老成持重,伺女中的大姐大。捧玉玺在手,深知使命责任重于泰山,她神态端庄,不苟言笑,尽职尽责,深得主人的信赖,也表现出对主人的无比忠诚。<br>  </h3> <h3>  驻足圣母殿,我这样思忖着,在封建神权、宗教神威主宰的社会背景,北宋艺术家塑造了一大批神态各异的伺女形象,不只是简单的艺术创作,而是真实取材于宫廷女子生活的实录,既是对失去自由女性足够的怜悯和同情,也是对女性的理解与尊重。不管怎么说,还是应当感激宋代的雕塑家们,把如此精美绝伦,登峰造极,达到极至艺术水准的彩色泥塑奉献给后人。<br>  依偎在圣母殿旁的“卧龙周柏”与难老泉、宋代彩塑并称晋祠三绝,相传为西周时期所植,距今已有3000多年,柏身尽管倾斜40度,虬枝盘曲,蜿蜒回斜,仍然充满了勃勃生机。龙柏对面生长了一颗凤柏,龙柏爱恋着凤柏,努力朝着凤柏的方向成长,让我们又一次相信了爱情的力量。北宋欧阳修触景生情题写诗句,“低领草本得雨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清初著名书法家傅山也为龙柏留下“晋源之柏第一章”的名笔。<br></h3> <h3>  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是晋水的主要泉源,素有“晋阳第一泉”的美誉,古人节录《诗经》中“永锡难老”的佳句,便赋予晋水“难老泉”这个优雅的名字。清泉从悬翁山下涌出,汩汩流淌注入水塘,白练飞舞,鸣琴和声,为晋祠平添了厚实的雅趣和悠长的意境。晋水世代不懈流淌,终年生生不息,润泽晋祠周边千倾良田,成就了“千家灌稻禾,满目江南田”的丰饶,晋祠出产的大米晶莹饱满,香醇可口,可与天津小站米相媲美。浪漫的李白欣然赋诗,“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诗仙别有一番难以言表的感慨。<br></h3> <h3>  多少年来,在晋祠民间广泛流传着“饮马抽鞭,柳氏坐瓮”的故事。相传,晋祠北边的金胜村有位柳春英姑娘,心地善良人见人爱,嫁到晋祠古塘村遇到个恶婆婆,每天让她到很远的地方挑水。有一天,挑水路上遇到一个牵马老者,风尘仆仆,向柳姑娘讨水饮马,姑娘毫不犹豫应允,没多会儿两桶水饮的精光,这时天色将晚,再去挑水已来不及,挑空桶回家少不了挨婆婆辱骂,正当春英踌躇迟疑时,老者给了春英一根马鞭,告诉她“鞭打水瓮自然满缸”,说完老者消失的无踪影。此后,春英不再挑水,婆婆知道了实情,用马鞭不停地抽打水瓮,水流汹涌而出,春英见状坐在瓮口上,自己坐化而逝。从此,水从春英身下缓缓流出,悠悠流淌,千年不绝,成就了现在的难老泉。后人敬仰柳春英,尊称她水母娘娘,并在难老泉亭旁特建水母楼,悼念她舍生取义的壮举。<br></h3> <h3>  贞观宝翰亭俗称唐碑亭,亭内存有《晋祠之铭并序》碑,系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东征高丽返归京城长安途经晋阳,重游故地晋祠,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亲自撰文并书写。铭文歌颂了周朝和晋国唐叔虞执政方略,尊崇儒学仁爱思想,鞭笞隋王朝的昏暗,赞扬李唐王朝文治武功,提出以德为政的治国理念。书体飞逸洒脱,气势雄浑,行文俊秀,遒劲挺拔,深得王羲之书法的神韵,属现存较早的一通行书字碑。铭文结尾“万代千龄,芳猷永嗣”,期盼唐室天下千秋永固。<br></h3> <h3>  唐叔虞祠前的八角莲池微波荡漾,明月当空时莲池映月,令游人心旷神怡。殿内供奉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中央神龛中的唐叔虞手持玉圭,身穿蟒袍,修目美髯,神采奕奕。司马迁的《史记·晋世家》有“剪桐封地”的记载,详细叙述叔虞封为唐国诸侯,励精图治,百姓富足安康。叔虞死后,因境内有晋水改“唐”为“晋”,故称为“晋祠”。<br></h3> <h3>  晋祠的古建筑融合不同文化的元素,诠释了以佛养性,以道修身,以儒治世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的归总与认同。“圣母殿”可谓是政治中心,“献殿”作祭祀场所,晨钟暮鼓的“钟鼓楼”代表秩序,“难老泉”是生产生活的必须,“对越坊”属忠孝节义的道德准则,“金人台”的铸铁金人负责军事武装保障,“会仙桥”是历史的隧道,“水镜台”作为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形成一个极其完整的社会治理体系。<br></h3> <h3>  漫步这座令人称道的古代皇家园林,殿宇楼阁,祠亭廊馆,水秀山明,琳琅满目,积厚流光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登峰造极地荡漾着人们的感官和心灵。晋祠,这座镶嵌在三晋大地上的璀璨明珠,以千年的存在延续和演绎了人类文明的奇迹。梦回汉唐,心系晋阳,忘不了晋祠的博大襟怀、崇儒柔情和明德精神。<br><br>  【题外话】太原,三晋腹地一座有着2500年厚重历史的古城,双塔永祚寺、晋阳古城、钟鼓楼街、文瀛公园,北登崛围看红叶,南攀蒙山敬大佛,回味无穷的历史记忆诉说着城市演变发展的厚重底蕴。用古老而崭新的尺度对话古城的前世今生,那是一方穿越时空,凝结历史,表里山河的热土,那是一方容得下过去又装得下未来的土地。<br></h3> <h3>  晋祠或许没有古埃及金字塔法老陵墓的显赫,也没有古希腊和古罗马神殿庙宇那样名气,但晋祠的山川溪流,文物建筑,人文精髓成为中华民族三千年历史的见证,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独树一帜,积厚流光。立足晋祠胜景,远眺天龙山佛教石窟、龙山道教石窟、蒙山大佛、太山龙泉寺,构成一道异彩纷呈,璀璨靓丽的中华人文风景线。<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