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泉州市是联合国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列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于2021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今天来到泉州,下高铁乘公交直达泉州古城中心地标钟楼,选住附近出行方便。</p> <p class="ql-block">钟楼始建于1934年,高13.8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表白色,最上部四面安了圆形时钟,底面圆形台上四根方形水泥柱支撑着整座钟楼。它位于东西街、中山路交汇点,在这里逛古街、购物、品美食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去开元寺观古塔,开元寺东西两侧各有一塔,两塔均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东塔名为“镇国塔”,西塔名为“仁寿塔”,两塔前期皆为木塔,后被大火焚毁后在原址重建为砖塔,最后在南宋时期运用当地的花岗岩为建筑材料,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石塔。东塔高48.27米,西塔高45.06米,东、西两塔是我国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对石塔,双塔上的浮雕雕刻精美、内涵丰富。开元寺双塔历经风雨侵袭,据说经历两次地震仍岿然不倒,这与泉州古人智慧设计、营造分不开。</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里有弘一法师纪念馆,全方位地展示弘一法师的生平事迹。我以前了解的都是零散的,今天好好熟悉一下。</p> <p class="ql-block">参观天后宫,它始建于1196年,是海内外妈祖庙宇中年代最早、规格最高的古建筑。我喜欢看建筑构件上彩绘、雕刻精美图案。泉州天后宫以弘扬妈祖文化为核心,常有台湾同胞过来谒祖进香、参观旅游,所以泉州天后宫已成为联结海峡两岸人民的重要桥梁和纽带。1988年泉州天后宫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大门前就是德济门遗址,看看了解一下。它是泉州古城南城门遗址,始建于1230年,2001年被考古发掘,完全披露出来。 通过挖掘的一些文物,印证了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的兴盛,具有重要考古和文物价值。2006年德济门遗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参观泉州府文庙,它建于北宋,经过宋、元、明、清的增扩修缮,成为今天的建筑格局。它是我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包含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建筑形式于一体的孔庙古建筑群,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参观清净寺,它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始建于公元1009年,是年为回历400年。大门楼的外观具有传统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形式,用辉绿岩条石砌筑,门楼正额横嵌阿拉伯文浮雕石刻,表示伊斯兰教崇尚圣洁清净,1961年清净寺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晚上来到钟楼西街逛吃</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去参观洛阳桥,一到桥边惊喜万分,赶上退潮期没水,让我看个真真切切!</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位于洛阳江入海口处,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现存桥梁长731米,宽4.5米,有45座桥墩,桥上保存有石将军、石塔。</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曾叫万安桥,由于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一带的多数为河南人,他们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叫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采用其独特的“筏形基础”和“种蛎固基法”技术,使得桥梁能够稳固地屹立于急流之中。“筏形基础”,就是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石块,使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桥墩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种蛎固基法”,即在基石上养殖牡蛎,使之胶结成牢固的中流砥柱,这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先例,这又一次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我第一次看到养殖牡蛎的状况,好有阵势。</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始建于公元1053年,由当时任泉州太守的蔡襄主持建造,历时六年建成。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桥头立一尊高12米的蔡襄立姿石雕像。1988年洛阳桥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看到了红树林,一直以为是红色的,借此机会让自己长点知识:红树林是因其树皮和木材中富含单宁酸,在氧化后呈现红色,因此得名。红树林根系发达,能够在海水中生长,并适应高盐、低氧的环境。红树林有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储存大量的有机碳、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等作用。</p> <p class="ql-block">我一到泉州在街上就看到了一种风情:美女将秀发盘成圆髻后,鲜花串成花环带在头上,好漂亮!今天我就去蟳埔村找源头。</p> <p class="ql-block">走进<span style="font-size:18px;">蟳埔</span>村便可见家家户户门口,有头戴鲜花的埔阿姨。簪花,源自泉州蟳埔(xún pǔ) ,当地妇女将秀发盘成圆髻后,用鲜花串成花环,这些花环被称为“簪花围”,簪花围由花围和发簪等组成,环绕在脑后作为装饰,是泉州蟳埔的独特发饰。</p> <p class="ql-block">泉州在宋元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由于海洋贸易的繁荣,吸引了无数外域商人前来,传说蟳埔人是阿拉伯人的后裔,保留了头上戴花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2008年,泉州蟳埔女的“簪花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文化旅游的发展,蟳埔簪花习俗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现在来这拍<span style="font-size:18px;">簪花围写真的爆棚,看</span>这对美女正准备拍呢,太漂亮了!</p> <p class="ql-block">蟳埔村还有一独特的建筑景观叫蚵壳厝,始建于宋末元初,由牡蛎壳建造而成。</p> <p class="ql-block">沿海一带的海风带有盐分,红砖易受腐蚀,而蚵壳墙体不易腐蚀,也不渗水,冬暖夏凉,适合海边潮湿气候环境居住,蚵壳厝墙体十分坚固、素有“千年砖、万年蚵”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蟳埔村早期的蚵壳厝的蚵壳,经专家考证并非全部泉州原产,有产于非洲东海岸、东南亚沿海海岸,这也印证了泉州先民与这些地区频繁的贸易往来。当时,泉州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大部分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蟳埔起航,返航的时候,如果舱内不载货就会形成空船,重心不稳则不利于航行,于是船员们就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载回来,现在这种原始蚵壳厝只剩几座了。</p> <p class="ql-block">看着蚵壳厝,真是在欣赏一件艺术品,蚵壳砌得如此错落有致,点赞精湛的手艺!</p> <p class="ql-block">现在蚵壳成为装饰材料,大面积的灰白色蚵壳与花白色花岗石、红色砖构成一幅幅色彩对比强烈、富有美感的图案,十分好看。</p> <p class="ql-block">参观泉州锡兰民居,它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斯里兰卡古时称锡兰,据《明史》记载,公元1429年,锡兰国王派王子世利巴交剌惹随郑和的船队出使中国,朝见明朝皇帝。不料,就在王子即将从泉州登船回国时,却得知国内发生了政变,锡兰王子取名字的第一个字“世”为中国姓,从此就在泉州隐姓埋名居住了下来。这是王子后人的居住地,今天不巧闭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