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悲 千古的痛

教育痴人还没疯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良慧ll 《人生与教育微语》2 9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梦回古蜀道》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韩信的悲 千古的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稿/原创</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p><p class="ql-block">音乐/高山流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中,汉高祖刘邦发迹的地方,“汉族”声名鹊起的地方。我很好奇,去了五次之多,精彩的历史故事,济济的风云人物,熟悉的四川味道,其地理类别、气候特点、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与四川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早在东汉、汉中便是四川辖区;三国时,刘备与曹操在此胶着,杀得昏天黑地,执念是“得汉中者得天下”;元朝一统天下后,建“行省”制,川陕合一,后又分设;清朝时汉中重归四川;19 4 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中划给了陕西。至今,汉中老百姓,大多觉得自己过的四川人的日子;四川老百姓,在汉中游来游去,好象还是没有出川。</p> <p class="ql-block">韩信跌宕起伏、迥异炯然的一生,成了吊打千古的前车之鉴。他本是功盖天下的“汉初三杰”之一,却是第一个被杀的开国功勋人物。到底是刘邦的底气不足而寡情寡义? 还是韩信的功高盖主又锋芒太甚?还是谗臣使坏竭尽煽风点火?还是“吕后”干政忠良屡屡遭殃?</p> <p class="ql-block">游了陕西汉中的那个大到五万多平的“拜将台”,我才知道包括“胯下之辱”有49个历史典故都与韩信有关,是不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我有生以来,把韩信的生平、坎坷、屈辱、性格、智慧、雄才、卓越、命运,第一次逻辑了起来,而且弄得自己很伤感。</p> <p class="ql-block">我木讷地走出园子,还一直耿耿于怀,年纪不小了,情绪却很不成熟,不仅写在脸上,一串又一串感叹,还在血液里不停地搅动,怆然不已。细味韩信,只要还有一丝良知,就不得不为他呜冤叫屈。拿“立场”说事?责“为古人担忧”?都到一边去!</p> <p class="ql-block">计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而逐鹿中原,助刘邦大败项羽,一统天下的是韩信;已经是好威风的汉王刘邦,起初根本瞧不起人家,尔后识得韩信乃天下奇才,为了滔天大业,不拘一格,大动干戈,筑台拜韩信为将,以昭告天下。</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韩信既没有萧何的谨小慎为,又没有张良的功成身退,所以才落得个酷刑罪死且诛连九族;史学上的那些笔太会推锅,竟然归因是“吕后”背地里小动作的狼毒所为. 动动脑子吧,她男人已经皇上了,那么血性的人,又不是𤆵耳朵,韩信的惨死,刘邦无论如何是撇不清的。</p> <p class="ql-block">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誉的刘禹锡,其《陋室铭》《竹枝词》等佳作传世不朽。他贞元九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后升迁至朝中监察御史。因与柳宗元、王叔文等共倡永贞革新,亦屡遭贬谪。可能是触“韩信”而生情,同命相怜,感言至深,一针见血,在他的《韩信庙》中诗云:“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当我把韩信的故事和事故了解更多了一些,也如刺在喉,背脊发凉,一代豪杰韩信冤死的社会后遗症,有多么的可怕。</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在《史记》中道:“太史公日: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方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被誉为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的司马迁,是被封建皇权“收拾”得很惨的人,受“李陵投降事件”和“宫中巫盅事件”牵连,一次受刑,二次甚至遭宫刑,是被整怕了,说不一定,一边志在“刀笔”,一边又阴影得哆嗦。用归类法,他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封建士大夫,其手中的“史记”铁笔不假,骨子里还是“正统”的皇权主义,他这“<span style="font-size:18px;">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可见,司马迁是认可韩信很不一般的,却报憾韩信“假令”怎么样然怎么样,是遗憾?是 同情?是批判?请问司马迁先生:</span>岂是韩信“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学道谦让”就可避其杀身之祸的?司马迁还用了“后世血食矣”击背般的字眼,叮咛千秋万代,一定要吸取韩信血的教训,自始至终当个百依百顺的乖娃娃…..比起司马光对韩信案的秋毫明察的公允度,似乎差了一些,此叙此论的立场、角度、言下之意,就再明白不过了,韩信好委屈。</p> <p class="ql-block">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是这样叙论的:“臣光目:世或以韩信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擒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观其拒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良由失职怏怏怏,遂陷悖逆。夫以卢绾里闰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臣以为高祖用诈谋擒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信复何恃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司马光,后人给了他“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三顶帽子,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历仕了4朝皇帝,见多识广,更为客观理性。言“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韩信为臣不懂规矩,这可犯了大忌,看来韩信脑子里缺了好大一根弦。司马光叙评中的另两句是: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信之功也”,刘邦虽刚上位,心尖上已谁都不信任了,在赫赫功臣面前,连“诈降”的手段都拿了出来,韩信之大汉中梁,落得个“不得好死”,天下奇冤。</p> <p class="ql-block">韩信,出生很是贫寒,孤儿一个,一年四季几乎衣食无着,受尽了寄人篱下的委屈,也得到过被人可怜的馈食,还被迫受过胯下之奇耻大辱,可谓苦苦复苦苦,真是苦到底了,且还不知何时是个头。想温饱、想翻身、想出人头地、想功成名就,其境况、其遭遇的肥力,其心性的生发和定型,随着年岁的增长,都再正常不过了。尤其是知书达理而满腹经纶,洞悉世事而眼界大开,心系天下而踌躇满志。当阳谋阴谋得逞、当领衔三军逐鹿中原取胜,当歌功颂德听多了,当愈加扬眉吐气了,当深感光宗耀祖了,难免说话大个了些,言语趾高气扬了些,性情张狂了些,做事出格了些。</p> <p class="ql-block">的确,韩信的“政治学”成绩可能不好,之前历史上可供他醒脑的“伴君如伴虎”的个案也不多。韩信虽没“功高盖主”的心计,难免暴露岀“功高盖主”的情绪价值,以为和刘邦出生入死巳患难之交了,就可以“随便”,无需顾忌、无需客套。他压根儿就没想到,江山里一人之下的那日子更得谨言慎行,可能还觉得与自己同为“汉初三杰”的张良“功成身退”太不地道,甚至是脑子里有病,完全没有飓风随时可以突然卷来的危机意识,尤其是江山打下来了,可能想都没想过个人包括他这个大将军的命运颇似浮萍,根本不可能自主沉浮。何况阴暗处的那么多阴谋、那么多小人无中生有的策划设计、栽脏抹黑,不需要千次就可能成为“真理”,就可能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就可能成为千刀万剐的“证据”。</p> <p class="ql-block">有一说一,在那么早的封建时代,韩信作为一名臣子想打“翻天印”,取汉高祖而代之,谈何容易,尤其是开国皇帝手下的臣子。韩信的人生经历、发展逻辑、命运转合、基本素质,应该是不会的,他若是真有此野心的人,必定深谙庙堂世界的风云变幻,必定铆足劲儿的韬光养晦,必定夹起尾巴做乖臣,绝对不会像韩信如此性情,如此老实,如此执着,如此不设防,而糊里糊涂成了呂后案板上的鱼肉。</p> <p class="ql-block">刘邦,一尊大汉天子,是他筑台亲自拜韩信为统领三军之大将的,可笑的是还成为了千古佳话,而韩信冤死,似乎成了屁大点儿的事。刘邦这皇皇千古大帝,有一错便是讨了虽然死心踏地、却是一个脚板大而心眼小的“吕后”,这女人就不仅仅是吹吹枕边风那么简单,而是赤膊、赤脚、赤身的干政,弄得那么牛逼的刘邦也忌惮三分。吕后决绝酷刑韩信,大智慧很牛逼的刘邦不会不知道,也不可能无动于衷,这么大的事儿,如果他不默许,事态是不致于如此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这典故并不陌生。韩信始与终的乾坤大挪移,萧何“功不可没”。刘邦根本没瞧起的韩信,是萧何月下追回来的,且力荐给了刘邦。韩信被害且诛九族,萧何是一个得力的帮凶,岀于无奈也好,抑或忠君也罢,他满手都有韩信的鲜血,这是永远洗不掉的。该同情萧何?该可怜萧何? 还是该愤恨萧何?可能就不止我一个人兼而有之了,从这个角度看,那么有能耐的萧何好悲催。</p> <p class="ql-block">园内有一块夜光碑,上面有一段话,大意是: 韩信死,刘邦念其功、又惧吕后之威,令萧何带贡品,在夜黑时分前往祭奠,碑虽无字,殊不知,一道光亮而来….. 明眼人,心里不瓜,掩耳盗铃的下作。韩信案,历史上非常典型的活鲜鲜的令人发指的一部“御磨杀驴”宫斗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0 2 4年11月11日于陕西汉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