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灯下的坚守

师吉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师家滩村,一条小河蜿蜒汇入黄河的沟口之南,北靠独龙圪塔,南面是古村长街,东依吕梁山脉,西临大河,头顶古槐树荫森森,院内溪水潺潺,墙外河水涛涛。据《乡宁县志》记载,禹王庙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碑文显示清道光廿六年曾修复。不幸的是,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师家滩后,这座古庙遭到焚毁。师家滩七年制学校便坐落于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校园内,正面台阶之上,五孔砖窑洞映入眼帘,门额上书:“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台阶之下,三孔石窑洞静卧,门额上书:“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南面,一间瓦房矗立,两侧墙壁上“团结紧张,严肃活波”八个大字格外醒目;北面台阶上,靠东的一间石窑洞,设计巧妙,转角两通。院内南北台阶上,原为大戏台,见证了历史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7年,中国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国。从“过河先修桥”到“摸着石头过河”,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高考制度的恢复,标志着“白卷英雄”时代的终结。在师家滩七年制学校,教师们在煤油灯下书写着教育的传奇。他们的故事,不仅是那个时代教育工作者的缩影,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那个教学资源匮乏的年代,没有现成的教案,教师们只能自己编写;没有常规的教学模式,只能自己探索。在电力尚未普及的年代,他们白天为学生授课辅导,晚上则在微弱的煤油灯光下撰写教案、批改作业。在昏黄的灯光下,他们的身影显得格外高大。教案详实、细致,每一页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智慧,体现了他们“教案详,教案细,离开教案会唱戏”的务实作风,这不仅是对教学工作的严谨态度,也是对学生负责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三尺讲台上,这些教师以其独特的风姿,吸引了无数学生的目光。他们的声音洪亮而富有感染力,每一个手势、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教育的激情。他们的课堂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探索知识的海洋。师家滩的教师们深知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耐心辅导,不厌其烦;对于有潜力的学生,他们鼓励挑战,激发潜能。他们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他们的辛勤努力下,师家滩七年制学校的成绩在枣岭公社名列前茅,在全公社年终六年级数学统考中取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受到枣岭公社的嘉奖。这一成就不仅是对教师们教学成果的肯定,也是对他们无私奉献的最好回报。师家滩七年制学校的教师们,以其坚守和奉献,书写了教育的传奇。他们的故事,如同煤油灯下的光,虽然微弱,却照亮了无数学生的未来。他们的精神,如同三尺讲台上的风姿,虽然平凡,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师家滩七年制学校的教师们不仅是社会变革的见证者、推动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同时,他们也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他们以其敬业精神、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学生的关爱,成为了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们的故事,是教育之光的璀璨,是师家滩七年制学校教育传奇的见证。通过他们,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和伟大贡献,感受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张照片中,我们看到了师吉庆、杨志荣、杨荣子、杜润青、贺富家、李根栓、贺万珍和史立祥等教师的风采。在这张照片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八位教师的风采,更是那个时代教育工作者的缩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