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简史序

梁向东

<h1>  1.5亿年年前,上千头恐龙在宣化龙门山游荡。200万年前,人类从泥河湾走来。随着玉猪龙、祭台等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宣化地区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是新石器时代文明传播的重要节点。</h1><h1>  宣化位于400毫米等降水线上,这是世界范围内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一条分界线。历史上宣化除了汉族以外,柔然、匈奴、突厥、羯、乌桓、鲜卑、奚、沙陀、蒙古、契丹、满等诸多游牧或狩猎为主的少数民族都在此生活过,并且在和平或战争的长期交往中互相融合。春秋时期,中原人口少,在今天的中国的北部是山戎人的活动区域,在宣化山戎遗址屡见不鲜,战国时期出土的青铜器,明显带有鄂尔多斯草原文明的特色。宣化是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h1><h1>  上古时期本身资料缺乏,学界争论不断。战国、秦汉、西晋时期,宣化属于中原政权的北部边疆地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此拉锯式的争夺,城头变换大王旗成了常态,少数民族的长期统治,造成宣化史料的缺失,记载较少,且错误不少。南北朝时期再次沦为游牧民族的辖区,隋唐再次纳入中原政权的版图,依旧是北部边疆。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转而为金,终宋之世不入中国。其实,即使没有石敬瑭的割让,中原政权也是无能为力,石敬瑭恰好作了背锅侠,给了中原士大夫一个很好的理由。元累改为顺宁府,沦没夷狄异域四百余年后,明朝再次回到中原政权怀抱。作为长城九边之首的朔方巨镇,宣化不过是明朝的边疆战区,用于拱卫首都安全。清朝入主中原,宣化成为内地,康熙三十二年撤卫建府,为宣化府。在清朝错失两次建省的契机,辛亥革命后成为察哈尔省的省辖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市县镇区多次调整,目前是张家口市宣化区,辖区面积随着区划调整而变革。</h1> <h1>  上谷郡在宣化,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缺乏史料的支撑。探索宣化建城史,目前只能追溯到唐朝的横野军和雄武军军治。武州的记载出现在唐晚期。我从小听到沙陀国的传说,李克用在此称帝,他有李存勖等十三太保,宣化有七十二座桥、七十二座庙、七十二牌坊、七十二衙门。为杨家将打辽、岳飞扫北而自豪,但隐约却觉得哪里不对,我们不就是被打的辽金吗?尴尬呀,其实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这里是中国。老人们总说宣化人是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而来,我在《宣府军户》一书的绪论中已经排除了这种可能,今天宣化原住民的祖先的源头是以山西为主来自全国各地的明朝戍边军户。传说不是历史。<br>  明朝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徐溥在为宣府巡抚马中锡《宣府镇志》所作序言,开篇第一句即是“宣府未有志。”兵部职方司主事王崇献受宣大总督丛兰、宣府巡抚孟春之托编纂正德本《宣府镇志》。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孙世芳以叶盛、马中锡书稿为蓝本,编篡了嘉靖《宣府镇志》。尹耕编有《两关三镇志》,宣府总兵官刘孔胤有《宣镇图说序》。清朝,宣化进士胡以温参考《畿辅通志》,继孙世芳之书,编写《续宣府镇志》,可惜今已无从查找。康熙五十九年宣化县知县编写《宣化县志》。《宣化府志》编写始于乾隆年间的口北道金志章,接力于先任宣化知府、后任分守口北道的王芥园,传于宣化知府王者辅,完成于宣化知府王畹。<br>  我参考《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清史稿》及明清实录、档案、奏折,以自己点校的《宣化府志(点校)》为基础,参考颜诚老师所著《宣化典藏》,完成了宣化历史简明读本,以通史的方式,以时间为主线,勾勒出历史的概况,但愿能为大家了解宣化有所裨益,也算尽些微薄之力。感谢颜诚老师,感谢上谷研究会的领导和同仁。</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