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并非平凡

大可为奇

<p class="ql-block">《西南旅行》之十六</p><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24日</p> <p class="ql-block">  从千户苗寨向东南行驶170多公里,抵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辖黎平县。之所以称这里为不平凡的的地方,不仅源于地理位置特殊,它东毗湖南省靖州、通道两县,南邻广西三江县,西连贵州东榕江县,是贵州东进两湖、南下两广的桥头堡,更因为这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名城。我们风尘仆仆奔赴而至,皆为黎平会议红色经典故事所吸引。当年红军长征由湘入黔,黎平是红军命运转折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走在黎平街路上,看市容市貌与黔东南其它城市别无二致。但一座黛瓦白墙徽派建筑院落里,“黎平会议纪念馆”和“伟大转折的起点”红色大字,特别引人注目。久藏于心到访这传奇之地的期盼,今天终于实现夙愿。历史证明,90年前这里展开的一次会议,改变了红军行军路线,也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命运。正如黎平县名字含有“曙光之城”之意,黎明曙光划破了夜空,光明开始映照大地。</p> <p class="ql-block">  对红军长征壮举,不论是影视剧还是回忆录、专著等都有详尽介绍。我也认真观看过电视剧《长征》、阅读过魏巍的《地球上的红飘带》、金一南的《苦难辉煌》、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等作品。我这次西南旅行时,对当年红军经过的地方,是必访的首选目标。进入黎平会议纪念馆,看看旧日场景,回味风烟岁月,这是看电视、看书不一样的体会。</p> <p class="ql-block">  进入黎平会议纪念馆序厅,荧屏播放纪录片,镜头里述说着长征风雨如磐的艰难岁月。湘江血战之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八万多人,锐减至三万多人。当从湘西进入黔东南之后,红军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当时处于决策层“三人团”中博古与李德,仍然置蒋介石布下的口袋于不顾,顽固坚持坚持北上湘西与红二六方面军会合。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力陈西进敌人力量薄弱贵州的主张,避免再次遭遇湘江的惨痛教训。</p> <p class="ql-block">  大厅迎面是一组九人站立塑像,伟人毛泽东居正中位置。思绪拉回九十年前,那时毛泽东并未处在中央最高决策层。博古、李德和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领导中央军委指挥红军作战,极“左”路线领导的第五次反围剿势必失败,红军被迫长征。突破湘江之前,当时红一军团本已抢得先机,但后续部队大搬家式的行军,抬轿式的阵形,行动迟缓贻误战机。湘江血战,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惨重的一仗。</p> <p class="ql-block">  展板上一排照片中,我凝望着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的大幅照片,想到《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书中,有一章“担架上的阴谋”。这是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的文字风格,所谓“阴谋”,是句幽默调侃的意思。实际上是躺在担架上的王稼祥与毛泽东和张闻天,三人在一起为党和红军命运忧心忡忡,共商如何走出困境,摆脱危机。研究红军转移战略路线,此时已是迫在眉睫的重大关键问题。</p> <p class="ql-block">  前文讲过,黎平位于三省交界的地方。当时红二、六军团位于黎平北边湘西。蒋介石在路上设立了第五道封锁线。面对严峻形势,1934年12月18日黎平会议上,毛泽东主张放弃会合计划,转而向西挺进。经过激烈讨论,采纳了毛泽东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新根据地的主张。黎平会议是红军长征后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长征的军事路线问题,为遵义会议完成伟大转折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  黎平会议纪念馆四个单元展厅,展陈面积两千多平米。我从详实介绍的文字,难得一见的历史图片,珍藏已久的文物,还有声、光、电手法演示里,更多地了解那一时期中央红军的情况。我觉得“多彩贵州,醉美贵州”这句广告语,因为有红军几次重要的会议,几场出奇制胜的战斗,红色经典才是“多彩贵州”中的浓墨重彩。到了贵州,踏访红军的足迹,才称得上完美之行。</p> <p class="ql-block">  从纪念馆后面门出来,是黎平的一条古街,称之为“翘街”。这条建于明初年间的古街因地形中间平坦、两头翘起而得名,民间又称“扁担街”。翘街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黎平会议会址就坐落在这一处叫“胡荣顺商号”建筑群中。这座胡氏宅院,曾经商贾往来,生意达两湖两广。有谁想到,一次会议在这里召开,老宅从此弥足珍贵,红军长征至此开始伟大转折。</p> <p class="ql-block">  在翘街上漫步时,偶见一块路标“毛泽东住处”。我左转走进这条叫马家巷的窄小胡同,拐过几处路口,一座典型仿徽派两层建筑,当地人称“进士第”,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到黎平就住在这里。九十多年前,他们在这里酝酿改变红军命运的战略。现在看到的房屋与物品,可能几经修复与仿制。走在一块块磨得发亮的青石板上,仿佛品读一页页史册,倾听久远的历史足音,体会到“不忘来时路“的深刻寓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