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音机的故事

laojing

<p class="ql-block">照片选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七八十年代的老式收音机</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二年,我从积攒了近一年的民办教师补助中,拿出四十元钱,托在北京工作的荆守信大叔买回一个袖珍收音机。收音机买来后如获至宝,爱护备至。因为白天要工作和劳动,就放在床头早晚收听,有时早晨凌晨就打开收音机,晚上往往收听到深夜。这个收音机一直伴随了我十多年。那时,收音机不仅是获取信息的工具,更是我心灵的慰藉。每当我疲惫了一天,躺在床上听着收音机里传来的熟悉声音,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温暖起来。</p> <p class="ql-block">  早晚的新闻节目是我每天必听的节目。早新闻播出的时间是六点半,随着雄壮的《东方红》乐曲,传来播音员亲切熟悉的声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是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节目时长三十分钟,主要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及综合消息,七十年代甚至要求各单位集体收听此节目。晚八点播出的是“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开始曲是《歌唱祖国》,全国各地的电台都要转播,相当于现在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在没有电视的年代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在收听新闻的同时,也熟悉了一些播音员的名字。如夏青、葛兰、雅坤、铁成。这些名字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当听到他们的声音,就像见到了老朋友一样亲切。</p> <p class="ql-block">  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没有电,听收音机使我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形势,也是学习娱乐的重要途径。通过了解新闻,能够感受到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如尼克松访华,邓小平访美,中国重返联合国等事件,令人扬眉吐气,欢欣鼓舞。也亲自聆听到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祖国建设飞速发展的消息。这些消息不仅让我感到振奋,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当然,也有深刻的教训和沉痛的记忆。如“十年动乱”给国家建设造成的巨大损失,特别是一九七六年,相继传来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毛泽东主席逝世,以及唐山大地震令人悲伤沉痛的消息。每当这些消息传来,我的心都会跟着沉重起来,但收音机里的声音总能给我带来力量,让我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p> <p class="ql-block">  “体育节目”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套节目最晚播出时间是晚九点四十五分,每次节目十五分钟。在雄壮的《运动员进行曲》中,传来播音员宋世雄独具特色的声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是体育节目!”体育节目主要报道国内外体育比赛的新闻,特别是著名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消息及取得的成绩。因此,熟悉了七八十年代一些著名运动员的名字:穆铁柱、郑海霞、徐寅生、江嘉良,郑敏芝、林慧卿,栾劲,赵剑华,李玲蔚,韩爱萍,容志行,迟尚斌。当时中国乒乓球、羽毛球属世界领先水平,篮球、足球也属亚洲一流。中国体坛人才辈出,各领风骚,在世界比赛中屡创佳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时也现场解说重大的体育比赛,如乒乓球、羽毛球、足球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宋世雄老师的解说,语言响亮清晰,解说准确到位,使听众如身临其境。随着比赛的胜利或失利,听众的心情也或喜或悲。如许海峰取得奥运会首金,实现中国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朱建华三次打破跳高世界纪录,无不令人欢欣鼓舞。特别是中国女排实现五连冠,举国欢腾,女排的“拼搏精神”,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每回忆起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我的心中依然充满激动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如果运动员比赛失利,也会在听众心中留下遗憾。如八八年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发挥失常“兵败汉城”令人惋惜,中国足球队多次在世界杯预选赛中,在比分领先的大好局面下,三分钟内连续失球,最终被逆转,功败垂成,制造了令人震惊的“五·一九骚乱事件”和令人痛心疾首的“黑色三分钟”。</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八四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中国女排也在那届奥运会上再次夺冠,实现了三连冠的壮举。女排的“拼搏精神”激励了无数中国人。每回忆起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我的心中依然充满了自豪和感动。</p> <p class="ql-block">  音乐节目是我最喜爱收听的节目,七十年代中国的歌坛和戏剧舞台正处在荒漠时期,虽然节目内容和表现形式比较单调,但是并没有降低我的收听热情。当时的歌曲内容主要是以歌唱祖国、歌唱伟大领袖毛主席、歌唱工农兵为主题。如《北京颂歌》《雄伟的天安门》《祖国一片新面貌》;《大海航行靠舵手》《万岁!毛主席》《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战士的第二故乡》《老房东查铺》《敢叫日月换新天》《定叫山河换新装》,这些歌曲旋律优美,或雄壮豪迈,或舒缓抒情,深入人心,许多歌曲至今不忘。与现在的所谓通俗唱法相比,我还是比较喜欢这种民族唱法。其次,电台播放较多的是京剧样板戏,传统京剧已被打入冷宫,只有那几出样板戏反复播放,耳熟能详,随着收音机也学会了好多唱段。《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痛说革命家史》《智斗》《家住安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五年李双江演唱的电影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一经电台播出,大受欢迎,李双江高亢明亮的嗓音深入人心,歌曲广为传唱,成为文革时期少有的新创歌曲。</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六年在悼念周恩来总理的大会上,歌唱家郭兰英满怀激情的演唱了《绣金匾》,如泣如诉,感人至深,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伟大领袖热爱和崇敬。我在收音机上及时收听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实况转播,深受感染,也不由得热泪盈眶。此后,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也演唱她的新作《粉碎“四人帮“》,唱腔慷慨激昂,充分表达了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痛恨之情。</p> <p class="ql-block">2008年周恩来诞辰110年,八十岁高龄的郭兰英在人民大会堂再次演唱《绣金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一年,第一次在收音机里听到苏小明演唱的歌曲《军港之夜》,低沉的嗓音,委婉轻柔的唱法,令人耳目一新,与以前歌曲的雄壮豪迈迥然不同,虽然曾一度遭到非议,被称为“靡靡之音”,但是民意不可违,最终阻挡不了人民群众对它的喜爱,使它成为传唱一时的最为流行的歌曲。</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三年的春节晚会上,李谷一演唱了《乡恋》,张明敏演唱了《我的中国心》,开启了我国流行音乐大发展的新时代 。之后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歌曲和校园歌曲也开始在电台播放,如《甜蜜蜜》《小城故事》《外婆的澎湖湾》《童年》《乡间的小路》等。中国的歌坛开始进入百花齐放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每周一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播的一档音乐节目,每天的早新闻之前和中午播出,在十五分钟的时间里,反复播放同一首歌曲。这时我就认真学唱,一周的时间,一首新歌就学会了。如《党啊,亲爱的妈妈》(殷秀梅演唱),《十五的月亮》(董文华演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郁军剑演唱)《泉水叮咚响》(于淑珍演唱)。</p><p class="ql-block"> 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会收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的广播以及台湾对大陆的广播。当时,两岸还处于敌对状态,互相称对方为“匪”,这种广播绝对不敢久听,那时候偷听敌台可是不小的罪名。</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中期,农村已普及了收音机,特别是秋天刨地瓜的时候,农民把收音机放在地头,一边干活一边收听,田野里飘荡着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的声音,晚上刘兰芳的声音响遍大街小巷……</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电视机已经普及,我的收音机也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那段与收音机相伴的日子,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中,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经历。每当回忆起那些日子,心中总是涌动着温暖和感激。收音机不仅陪伴我度过了无数个日夜,更让我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