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罗克松·果洛州】一七六

李航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县域中国万里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七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青海 · 果洛藏族自治州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离开了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称多县,向东北行驶262公里3小时48分钟、我们来到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果洛藏族自治州,简称果洛州,青海省下辖地级行政区域,州府驻玛沁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巴颜喀拉山和阿尼玛卿山之间,东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南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西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毗连,北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接壤;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多丘陵地形平缓、东南低多高山坡陡谷深,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州域面积7644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2.2万人,常住人口20.72万人,下辖6个县,共计6个县级行政区域。果洛系藏语音译,其原始含义为反败为胜的英雄,随着藏族诸部族的繁衍生息,果洛这一名称逐渐演变为该地区藏族诸部的统称和地域名称,在明清之际出现了“郭罗克松”(意为昂欠本、班玛本、阿什姜本三个部落称“三果洛”),清末称“俄洛”,民国以后正式定名为“果洛”,并沿用至今;果洛州全境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被列入全国最大的自然环境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地处安多康巴文化的结合处,是丝绸之路河南道和唐蕃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是青藏高原自然、人文资源的典型缩影;境内有阿尼玛卿峰、年保玉则峰,有古称柏海神湖的扎陵湖和鄂陵湖及其藏汉联姻历史故事,有拉加、白玉、查郎等名刹古寺和人文景观;果洛藏族自治州入选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境古称俄洛、郭罗克,古为党项羌地;唐置轨州(今果洛南部地区),又置山居、奉、岩、远等州,后属吐蕃辖地;宋属吐蕃政权;元属吐蕃等路宣慰司;明属朵甘思宣慰使司;清隶成龙义道松潘漳腊营;民国十八年(1929年)归青海省直辖,置果洛行政督察区、青海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撤销既设机构,果洛藏族诸部仍由部落头人管理;建国后1950年设果洛区,为青海省直属区;1954年1月果洛区改设果洛藏族自治区(相当于专区级),下辖甘德1县;1955年7月果洛藏族自治区改设果洛藏族自治州,下辖甘德、久治、班玛、达日4县;1957年由甘德县部分地区设玛多县,由达日、甘德2县部分地区合并设玛沁县,果洛藏族自治州下辖6县;1959年自治州人民委员会迁驻玛沁县,将玛多县划归海南藏族自治州、原属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同德县划入果洛藏族自治州;1962年将同德县划归海南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由海南藏族自治州划回果洛藏族自治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果洛藏族自治州有拉加寺、阿尼玛卿峰、白云寺、黄河源头纪念碑牛头碑、阿尼玛卿雪山、托索湖、莫格德哇遗址、年保玉则、白玉寺、格萨尔大王狮龙宫殿、玛玉文化中心、唐蕃古道、玛可河原始森林、阿尼玛卿山国家地质公园、青海省三江源玛多国家公园、星星海景区、扎陵湖与鄂陵湖、年保玉则冰川观景点、果洛查朗寺、多智钦寺‌、白玉达唐寺、龙恩寺、 阿尼玛卿藏族文化中心、刚巴寺、东吉多卡寺、喇日寺及大经堂、二爷庙、宝玉泽、格萨尔王狮龙宫殿、龙泽山、尕石刺尼姑寺、格萨尔文化公园、噶智格尔自然风景区、卧牛石、甘德县恰东日寺、门堂黄河第一湾等旅游景区景点;还有果洛手抓羊肉、果洛烤肉串、果洛酿皮、果洛油泼面、果洛羊杂碎、果洛牛肉面、果洛羊肉粉汤、果洛炸酱面、果洛糖油糕、果洛狗浇尿、果洛牦牛肉火锅、果洛青稞酒炖羊肉、油馃子、酿皮、青稞炒面、杂碎汤、馓子、烧羊肝、牦牛肉干、油包子、肉肠、甜醅、狗浇尿、咖喱牛肉干、奶油饼、青稞炒面、肉包子、烧羊肝、油锞子、爆焖羊羔肉、梅花蹄筋、清蒸牛蹄筋、人参羊筋、酥油糌粑、杂碎汤泡馍、果洛蕨麻、甘德牦牛、玛多藏羊、久治牦牛、班玛藏雪茶、花斑裸鲤等美食小吃特产。</b></p><p class="ql-block"><b> 我们的《县域中国万里行》线上神游果洛藏族自治州段、将从玛多县开始,经达日县、班玛县、久治县、甘德县,在玛沁县结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玛多县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我们的《县域中国万里行》线上神游果洛藏族自治州段、就从玛多县开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玛多县,果洛藏族自治州下辖县级行政区域;位于青海省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北依积石山支脉布青山与都兰县相接,东部与兴海县、玛沁县毗邻,南与达日县、石渠县接壤,西靠曲麻莱县,西南以巴颜喀拉山为界与称多县相连;为高平原地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起伏不大、相对平坦,西北高、东南低,山间有平坦地、沙漠地、沼泽地,属高寒草原气候;县域面积25253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56万人,常住人口1.48万人,下辖2个镇、2个乡。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位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环境严酷、高寒缺氧,全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青海省海拔最高、气候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也是人类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黄河发源于此,素有黄河之源、千湖之县、中华水塔的美誉;境内扎陵湖、鄂陵湖被联合国《湿地公约》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9年退出贫困县序列;玛多县入选了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青海省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玛多县地境古为羌地;唐属羁縻州辖地,后属吐蕃;明属朵甘行都指挥使司;明末清初属和硕特蒙古政权辖地;清属上郭罗克百户辖地,隶四川松潘镇漳腊管辖;民国三十年(1941年)置哈姜设治局;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并入星川设治局;建国后1950年分属达日县、甘德县辖;1957年由达日县、甘德县析置玛多县;1959年玛多县划归海南藏族自治州管辖;1962年复归果洛藏族自治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玛多县有三江源国家公园、青海省三江源玛多国家公园、巴颜喀拉山、星宿海、冬格措纳湖、鄂陵湖扎陵湖、黄河源国际狩猎场、阿尼玛卿山、黄河源牛头碑、莫格德哇古墓群遗址、嘉那玛尼城、托索湖、花石峡镇、多卡寺‌、玛查理镇‌、黄河乡、黄河源头纪念碑等旅游景区景点;还有地皮菜‌、藏族血肠、焜锅馍馍‌、羊杂汤‌、老炒炮仗‌、红烧牛肉面‌、凉拌牛肉‌、爆炒羊肉、羊肉焖饭‌、人参羊筋、杂碎汤、油包子、肝肠、手抓羊肉、烤全羊、牦牛大骨汤、青海土火锅‌、羊肉烧麦‌、清蒸牛蹄筋、玛多花斑裸鲤、梅花蹄筋、杂碎汤泡馍、果洛牛肉干、烧羊肝、肉肠、青稞炒面、奶油饼、狗浇尿油饼、酿皮、牦牛牛肉干、青稞酒‌、玛多藏羊、牦牛酸奶糕、沙棘原浆、高原奶酥等美食小吃特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达日县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从玛多县向东南行驶277公里5小时2分钟,我们来到达日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达日县,果洛藏族自治州下辖县级行政区域;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川甘青三省交界的果洛藏族自治州南部,东与久治县接壤,东南与班玛县相连,南与四川省色达县相接,西南与四川省石渠县为邻,西北与玛多县为界,北与玛沁、甘德县隔黄河相望;地处青藏高原,境内地貌属巴颜喀拉山原区,全县东西长162公里,南北宽126公里,地形呈蝴蝶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县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县址吉迈镇海拔3970米,巴颜喀拉山脉从西北向东南延伸,将达日分为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属高寒半湿润气候;县域面积1480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13万人,常住人口3.80万人,下辖1个镇、9个乡。‌达日县的名称由来缘于境内有一条名为达日河的河流,藏语中达日为兴旺发达之意,是河流名命名达日县;达日县是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治理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果洛州内仅次于州府所在地(大武)的重要商品、中藏药材集散地和青川交界处的重要交通枢纽;2020年4月21日退出贫困县序列;达日县入选了中国最具安全感百佳县市、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名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达日县地境秦汉时期属西羌部落活动之域;南北朝以后为党项羌人牧地;唐贞观年间,唐王朝一度在这里设置过羁縻州,委任党项主要部落首领为刺史;唐高宗时吐蕃王朝吞并党项诸部,今达日地区归属吐蕃;元代属朵甘思元帅府辖地;明代隶于朵甘行都指挥使司;明末清初系达日克松(三达日)中的昂欠本,属和硕特蒙古右翼盟辖;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中央王朝在三部罗克地区封授千户、百户,达日地区属上郭罗克百户辖地,清末称旺青九族;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后属青海省辖;民国二十七年(1935年)后归青海省达日行政督察区管辖;1952年8月4日达日地区宣告解放;1954年6月正式建立了达日县人民政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达日县有查朗寺 、格萨尔林卡、珠姆广场、果洛和平解放纪念碑、果洛建政纪念碑、格萨尔王狮龙宫殿‌、查朗寺‌、达日草原‌、黄河国家湿地公园、黄河源头‌、业日观景台、达日观景台‌、仙女滩观景台‌、达拉毛角城遗址、格萨尔王、德隆空性离戏大法寺、珠姆广场、乃琼人工湖、赛西多卡石经墙、官仓峡景区等旅游景区景点;还有虫草花汤石锅牦牛肉、狗浇尿‌、麦索儿、砖包城、青稞饼、蜜馓、酥油、砂锅、麻辣烫、饺子‌、糌粑‌、油馃子、青稞炒面、杂碎汤、馓子、烧羊肝、牦牛肉干、 油包子、肉肠、甜醅、果洛雪山牛肉干‌、玛多藏羊‌、久治牦牛等美食小吃特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班玛县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从达日县向东南行驶168公里2小时15分钟,我们来到班玛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班玛县,果洛藏族自治州下辖县级行政区域;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东南部、大渡河上游,东南部与四川省阿坝、壤塘、色达县接壤,西部与四川省色达县和州属达日县为邻,北部与州属久治县相连,是青海省的东南大门;地处青川边沿,境内山脉纵横、山峰重叠、河流交错、山大沟深,其间有许多小块较为平坦的草原地和狭窄的河谷地带,地势为西北高而东南低,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县域面积为6138平方千米,户籍人口3.2万人,常住人口3.17万人,下辖1个镇、8个乡。‌班玛县的名字来源于藏族部落班玛本(白麻本),意为莲花,象征境内8个大部落象莲花上的花瓣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班玛县入选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名单;2020年4月退出贫困县序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班玛县地境唐贞观八年(634年)党项诸部内附,今班玛县地入唐版图;唐贞观十年(636年)今班玛县地被吐蕃占领;唐会昌二年(843年)吐蕃内乱,今班玛县地区各个部落头人各自为政;宋嘉熙三年(1239年)今班玛地区及青海省南部地区归属蒙古汗国;元中统元年(1260年)属吐蕃等处宣慰使都元帅府节制,开始推行土司制度;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前后今班玛地区归属于青海蒙古右翼;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今班玛隶属于四川成锦龙茂道松潘漳腊营;道光二十年(1840年)建成宁玛派寺院卡昂寺;光绪六年(1880年)多智乾第三世活佛旦欠尼玛重建知钦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今班玛隶属果洛行政督察区管辖;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7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朱德、张国涛率部到达任玉,红二方面军红六军团军陈伯钧、王震率部到达任玉地区,同年7月26日进入四川省阿坝县;建国后1955年4月班玛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班玛县有红军沟、白扎寺、班玛藏族碉楼群、玛柯河林区、班玛玛可河国家湿地公园、班前寺、‌然亚寺‌、‌多智钦寺‌、班玛原始森林‌、班玛丹霞地貌、神仙居村、班玛石城、班玛湖、年保玉则湖、红军沟纪念馆、阿什姜寺、灯塔寺、知钦寺等旅游景区景点;还有肝肠、油包子、烧羊肝、杂碎汤、人参羊筋、蔓菁叶饼‌、糌粑‌、藏式酥油茶、酿皮、烤全羊、土火锅、坑锅羊排、手抓羊肉、藏式炖菜、班玛牦牛肉火锅、黑青稞、羊肚菌、牦牛肉、藏香鸡、牦牛火锅底料、牦牛辣酱、果洛蕨麻、果洛冬虫夏草、班玛藏雪茶等小吃美食特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久治县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从班玛县向东北行驶174公里2小时35分钟,我们来到久治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久治县,果洛藏族自治州下辖县级行政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果洛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东南部与四川省阿坝县相邻,东北部与甘肃省玛曲县接壤,西与达日县接壤,南与班玛县相连;地处青南高原东部,境内山岭重叠、层峰起伏,巴颜喀拉山脉的年保山横贯全境,山南部多为南北走向的峡谷,山北部是宽谷和山间盆地,地势由南、东北向西北部逐渐降低,属高原大陆性气候特征;县域面积8757.2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3.1万人,常住人口2.99万人,下辖1个镇、5个乡。‌‌久治县名的久治在藏语中意为团结;由于久治地处偏僻,环境闭塞,历代王朝均未真正建立过稳定的地方政权,长期处于部落各自为政状态,1952年8月久治地区和平解放;久治县有着久远的藏传佛教文化,现有藏传佛教寺院11座,有宁玛、格鲁、觉囊、格鲁派等多种派系,其中宁玛寺院占大多数有7座,白玉寺是国内藏区享有较高盛誉的宁玛派寺院,不仅历史悠久、建筑宏伟、壮观奇特、收藏极丰,在佛教发展历史中有过功绩,在国内藏区颇有影响,为宗教朝觐和宗教文化旅游提供了重要场所,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和宗教研究价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久治县地境古为羌地;东汉时期久治地区仍为羌人牧地;西晋至隋代久治地区为吐谷浑辖地;唐代久治地区纳入唐朝版图,隶属于松州都督府,为羁縻州,后属吐蕃王朝;宋属吐蕃辖;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明属朵甘行都指挥使司;清初属中郭罗克千户和查洛赛千户牧地,隶四川省松潘镇管辖,后为四川成锦龙茂道松潘漳腊营辖地;清乾隆至道光年间,久治地区逐步形成了康干、康赛和哇赛三大部落‌;青海建省后划隶青海省;民国二十四年(1937年)隶果洛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白玉设治局;建国后1955年由甘德县析置久治县,久治县人民政府隶果洛藏族自治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久治县有年保玉则、白玉寺、阿万仓湿地、娘玛寺、纳摩大峡谷、格尔底寺、塞赤寺、隆格山垭口、德合隆寺、各莫寺‌、莲宝叶则、仙女湖、妖女湖、黄河女儿湾‌、文措湖‌等旅游景区景点;还有尕面片、糌粑、馓子、手抓肉、藏式肉饼、酥油茶、宫廷酸奶、土火锅、烤羊腿、青海馓子、肉包子、牛奶、肉肠、牦牛肉、饺子、炒洋芋丝、洋芋酿皮、炸土豆片、洋芋包子、干锅牛肉、诸葛烤鱼、</b><b>奶渣点心、‌久治牦牛、果洛蕨麻等特色美食小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甘德县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从久治县向西北行驶235公里2小时53分钟,我们来到</b><b>甘德县。</b></p><p class="ql-block"><b> 甘德县,果洛藏族自治州下辖县级行政区域;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果洛州东部,东邻甘肃省玛曲县,南濒黄河与达日县、久治县相望,西部和北部与玛沁县接壤;地处青南高原高山峡谷向高原的过渡地带,阿尼玛卿山支脉自西北向东南贯穿中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为高山山地地貌,主要河流东柯曲、西柯曲流域形成两大谷地,地势平坦而开阔,属高原大陆性半温润气候;县域面积7046平方千米,户籍人口4.01万人,常住人口3.48万人,下辖1个镇、6个乡。甘德县名因境内甘德滩而得名‌,甘德藏语意为吉祥、安乐或安乐之乡‌;县境内有建于清朝中叶的夏日乎寺院,寺内壁画和雕刻艺术造型精美,藏有甘珠尔等藏文经典、佛教史料书籍以及千手佛佛像等艺术珍品;甘德县被誉为格萨尔文化之乡,是《格萨尔》文化生态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果洛州成立了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甘德县也被视为重点地区列入其中‌;甘德县入选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青海省普法工作先进集体;2020年4月退出贫困县序列。</b></p><p class="ql-block"><b> 甘德县地境古为羌人统治区域;唐属羁摩州,后归于吐蕃;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明属和硕特蒙古政权;清属中郭罗克千户和上郭罗克百户辖地;民国时曾设和兴设治局,1946年撤销;建国后1954年建甘德县,隶属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是格萨尔文化之乡,《格萨尔王》史诗被称作是东方的荷马史诗;《格萨尔王》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青海藏区传唱了千年,现存的《格萨尔王》共有120多部、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且内容仍在不断增加,2006年我国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海果洛州甘德县是格萨尔王史诗的故里,甘德县的德尔文村于2006年申报格萨尔王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曾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命名为格萨尔史诗文化村;当地村里的家家户户,无论老幼,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唱出或者说出格萨尔王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甘德县有玛域格萨尔文化中心、岭·格萨尔主题公园‌、冬格措纳湖、果洛神女峰、果洛查朗寺、拉加寺、东吉多卡寺、班玛仁脱山、官仓峡、龙恩寺、隆什加寺、扎西曲龙寺、恰义寺、恰曲纳寺、阿尼玛卿山、‌安拉加·加毛山、夏日乎寺‌、江千乡穆桑寺、龙什加寺、恰东日寺、尕石刺尼姑寺等旅游景区景点;还有甲卡、油锞子、羊肠面‌、酥油茶、糌粑、酸奶、狗浇尿、藏式烤饼、藏式奶酪、青稞饼、手抓羊肉、青海酿皮、炮仗面、尕面片、牦牛大骨汤、青海土火锅、甜醅、酸辣里脊、青稞酒、牦牛肉干、鸡心栗、果洛蕨麻、甘德牦牛、高原野菜、高原鱼等美食小吃特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玛沁县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离开甘德县,向东北行驶91公里1小时26分钟、就到了我们《县域中国万里行》线上神游果洛藏族自治州段的最后一站 —— 玛沁县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玛沁县,果洛藏族自治州下辖县级行政区域;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东北部,东与甘肃省玛曲县为邻,东北与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接壤,北与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兴海县毗邻,西与玛多县、达日县相连,南与甘德县相邻;境内西北部和北部高山环绕,积石山脉绵延全境,阿尼玛卿雪山逶迤北部,山脉走向为西北、东南向,有低山、丘陵、滩地、谷地等地形地貌,属大陆性寒润性气候;县域面积13400平方千米,户籍人口5.99万人,常住人口5.1万人,下辖2个镇、6个乡。玛沁县因境内著名的阿尼玛卿山而得名,藏语中玛沁是阿尼玛卿的音译,意为黄河源头最大的山;玛沁县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三江源生态保护核心区的纯牧业县‌,也是黄河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境内河流众多,属于黄河水系,黄河流经县境西南和东南侧‌;玛沁县入选了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年度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2020年4月21日退出贫困县序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玛沁县地境魏晋南北朝属党项羌驻牧地;唐设笼络州;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明属朵甘行都司和硕特蒙古政权辖地;清为上郭罗克百户、中郭罗克千户部落牧地,青海建省后由省直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果洛行政督察区属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西乐设治局,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撤销;1952年6月玛沁地区解放;1954年甘德县人民政府成立,玛沁地区属甘德县管辖;1957年10月设置玛沁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来到玛沁县,在游览了阿尼玛卿山、阿尼玛卿山国家地质公园、阿尼玛卿峰、拉加寺、白塔、阿尼格托神山、洋玉原始森林、当雄冰川、哈龙冰川、冬格措纳湖、拉加寺、岭·格萨尔主题公园、红军沟、玛可河原始森林、亚尔堂乡、灯塔乡、阿什羌寺院、白扎寺、多噶玛格萨尔莲花神殿、子木达沟、扎洛村和果洛先民遗址等旅游景区景点;品尝了‌窝果、杂碎汤泡馍‌、肉肠、土火锅、尕面片、酿皮儿、杂碎汤、甜醅、拉丝牦牛老酸奶软糖、蕨麻、果洛奶茶、酿皮、炕锅羊排、肝肠、油包子、烧羊肝、人参羊筋、手抓羊肉、酥油茶、糌粑、牦牛肉、青稞酒、藏式火锅、高原野菜、果洛牛肉干‌、蕨麻干果、蕨麻粉、火麻、青稞米等美食小吃特产后,我们的《县域中国万里行》就结束了在果洛藏族自治州6个县级行政区域的线上神游,下一站将去往 —— 黄南藏族自治州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