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登春台》:“如登春台”背后,我们的精神世界何去何从?

《华人文艺家》官方帐号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2024-11-2116:09北京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官方账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动静荐书丨《登春台》:“如登春台”背后,我们的精神世界何去何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登春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登春台》为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暌违四年推出的最新长篇小说,聚焦于1980年代至今四十余年的漫长时间里,北京春台路67号四个人物的命运流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登春台》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全新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标题取自《老子》:“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这句话原本是形容人们好像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在小说中则起着一语双关的作用:一方面小说的几位主角在物质生活上确实过得比较优越,另一方面“春台”又是故事发生的舞台——它指的是北京春台路67号,四位命运相互纠缠的主人公分别从江南、北京郊区、甘肃和天津来到这里,他们将个体的叙事汇入时代洪流,为读者展现时代的整体面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如登春台”与精神困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登春台》里有四个主角,他们好像都不快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沈辛夷和陈克明都算是公司高管,月薪不低;窦宝庆虽然只是周振遐的司机,但他受到贵妇郑元春青睐,还一度被其他同事误认为是周振遐的私生子;周振遐更不用说,他是企业董事长,早已实现财务自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他们,却都面临着各种程度的精神困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沈辛夷和窦宝庆都承受着来自原生家庭的创伤:沈辛夷的父母是一对怨侣,她本人更是被不健康的母女关系所折磨;窦宝庆则因为姐姐,内心背负上沉重而黑暗的枷锁,如同被困在笼子里的野兽,不得不时刻保持一种高压的警醒状态。在北京这座陌生的城市,他们采取了放纵欲望的方式来抚平内心的隐痛:沈辛夷与桑钦保持着不清不楚的男女关系,窦宝庆则与有夫之妇郑元春相互痴缠。但这样的选择并没有为他们赢得美好结局,桑钦自缢身亡,郑元春在获悉窦宝庆的秘密后,毫不犹豫地背叛了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陈克明则是被时代洪流抛弃的普通人。他两次面临暴富的机遇,偏偏一次都没抓住。这种心态很像是住在一片拆迁区里,但上天偏偏不拆你家的房子,你只能眼睁睁看着邻居们变成拆迁户,而自己则停留在原地大踏步。希望破灭后的失望比单纯的绝望更让人难以忍受,尤其是身边的人都乘着希望破风而去,这种巨大的割裂感,总是轻易就让人心理失衡。他内心潜藏的不甘与嫉妒,在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之余,也让他在得意之时,往往会遗漏生命中最本真的情感——在被周振遐委以重任的时刻,陈克明也与妻子渐行渐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周振遐或许是最典型的“都市病”患者。他的内心高度敏感,又被所谓的“责任”勒得喘不过气来,于是他选择套上“冷漠”的外衣,这似乎也是现代都市人最常见的自卫手段。但冷漠并非长久之计,他开始另寻出路。在精神上,他选择向哲学求助;在物质上,他选择返璞归真,要“竭尽全力去做一个渺小的人,一个被忽视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在《登春台》这部小说里,格非借用不同人的遭遇,在展示时代特征之余,也讨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当人们在物质生活上暂时获得满足时,如何填补精神上的空缺?放纵、野心或者冷漠似乎都无法解决这一问题,或许“周振遐式”的自然主义,才是获得圆满的最佳途径。在窦宝庆询问周振遐如何与自己和解时,周振遐给出了如下回答,或许这也是格非的回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每个人的心里,都挂着一块幕帘。幕帘把一些东西挡住了。但人其实很清楚,幕帘后面有什么。没有任何人,在看着这块幕帘时不苦恼,不焦虑。过去的事让人揪心,没来的事令人畏惧,想象中未必发生的事,也让人惶恐,担惊受怕。鸟的心里却没有这块幕帘,它们简简单单地活着。简简单单。一切都是明亮的,清晰的。这是它们叫人羡慕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提婆达多”猜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周振遐提到的“幕帘”,或许是格非在《登春台》里提出的第二个哲学思考——“提婆达多”。在小说里,沈辛夷的父亲在临死前的一次出游中,向尚在读高中的沈辛夷提到过这样的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提婆达多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就是在你的一生中始终会妨害你的那个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在小说里,沈辛夷的“提婆达多”无疑是她的母亲。母亲的重男轻女和专制粗鲁,在沈辛夷心里种下了痛苦的种子,以至于在她的潜意识里逐渐产生了一种偏执的倾向,即她的不幸遭遇,归根结底都是母亲造成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面对母亲——内心的“提婆达多”——沈辛夷经历了一个逃避到面对的过程。在小说的开头,当母亲贾连芳在电话里频频投来呵斥与责难时,沈辛夷的反应是拒绝电话,但不敢关机。在小说的结尾,沈辛夷迫于无奈,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当她内心冰封的土壤因为母亲的衰老而松动时,母亲却趁机向她借钱。这时的沈辛夷,在大哭一场之后终于清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她猛然意识到,银行卡里原本打算留给母亲治病的那八九万块钱,看来还不能全部转给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她们在树下道别时,辛夷拼命地克制着想要拥抱她的愿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就这样,母女俩一个往西,一个往东,一个上坡,一个下坡,渐渐地就隔得远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当沈辛夷终于不再被内心的“提婆达多”裹挟,困扰她多年的心魔,反而轻飘飘地自动远离了。不需要和解,也不需要争执,心里挂着的帘幕被掀开,一切都明亮、清晰了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登春台》这部小说,似乎还有很多解读的角度。当格非抛下“先锋”的旧衣,返回到对生活本质的思考,这种哲学韵致,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是需要慢慢品味的。在《登春台》里,可以读到生活,可以读到时间,也可以读到正在经历某种精神困境的我们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作者格非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学者。生于1964年,江苏丹徒人。19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是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2001年调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现为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主席团成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教学、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代表作有《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隐身衣》和《望春风》等,其作品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并被翻译成近20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书友读后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动静荐书合作伙伴:书漾读书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本文来自【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ID:jrtt</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