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间:2024年10月27</p><p class="ql-block">地点:徐州市内</p><p class="ql-block">编辑时间:2024年11月11日</p><p class="ql-block">编辑:向英</p><p class="ql-block">摄影:丁火、向英</p> <p class="ql-block">徐州是一个历史之城,是“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享有“两汉文化看徐州”的美誉。以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为代表的“汉代三绝”名扬海内外,是名副其实的“帝王之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徐州在现代人们的眼里是军事和交通要道,自古就有“五省通衢”之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徐州人看徐州:徐州城就是一座山半个湖,云龙山和云龙湖就是完整的徐州城。</span></p> <p class="ql-block">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就出生在徐州丰县,古称沛丰邑中阳里,从此开启了灿烂的两汉文化。</p><p class="ql-block">我们地面上的文物,因为各种原因,留下来的已经很少了,通过历史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让古代文化重现,使我们了解久远的文明。这些石刻、汉俑等文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默默的在地下沉睡,一经被发现,就会变成会说话的石刻和汉俑,它们慢慢的展开历史的画卷,从神到人,精灵古怪,鸟兽花虫,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等向人们娓娓道来,整个汉朝的辉煌历史就展现在我们面前。</p><p class="ql-block">今天我就走进徐州城,去看看那些会说话的文物吧。</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来到汉画像石艺术馆,该馆背靠云龙山,面朝云龙湖,石像馆藏丰富,年代大部分是东汉时期,在讲解员的解说下,大概了解了一二,现在就卖弄一下,把我是所见所闻描述出来,供大家欣赏。</p> <p class="ql-block">大禹治水,大禹一家几代人治水的画面。仔细看,这里有大禹的父母、妻子孩子,虽然人物不多,画面简洁,清晰的记载了大禹治水的场景,老母亲掩面涕泪,妻子抱儿盼归。</p> <p class="ql-block">翼虎、双头鹰</p><p class="ql-block">双头鹰又称罗马鹰,是一种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产生的神话鸟类,后来成为传遍全球的重要符号,自古至今一直被看作帝王权力的象征。</p><p class="ql-block">最早的双头鹰图案据传是由古代苏美尔某一祭司想出的符号,苏美尔人通过地理探险将双头鹰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就频繁出现双头鹰符号,但后来双头鹰在东亚没有能够延续传承。</p> <p class="ql-block">翼龙、双头鹰</p> <p class="ql-block">二龙穿壁</p> <p class="ql-block">女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王公,正面分为五层:第一层刻东王公及昆仑仙境:第二层刻比武图:第三层刻讲经图:第四层刻庖厨的场面:第五层刻车马出行图,侧面刻伏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在汉代,东王公与西王母一起,代表阴阳的同时,又被视为长寿富贵的守护神。在神话志怪小说《神异经·东荒经》中,东王公被描绘为头发皓白,拥有人形、鸟面和虎尾,还骑乘一只黑熊。</p><p class="ql-block">道教兴起后,东王公被纳入了道教的神仙体系,在融入道教各门派的过程中,东王公被赋予了多个名号,或称扶桑大帝东王公,或称东华帝君,或称东华青童君等。宋代是道教庞大的神仙体系最终定型的时期,按照宋代以来道教神仙的位阶,东王公与西王母一起,被列入了最高层的以“三清” 和“四御”为主的九至十一位天帝,</p> <p class="ql-block">西王母,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仙人,旧时视为长生不老的象征。据传说描述,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p><p class="ql-block">第一层中间为西王母,周围有玉兔、蟾蜍、龙首人身,鸟首人身神灵怪物。</p><p class="ql-block">第二、三层刻画的各类人物,侧面刻女娲</p> <p class="ql-block">东汉时期石刻东王公、西王母石刻正面</p> <p class="ql-block">东王公、西王母石刻反面</p> <p class="ql-block">双鱼三足鸟。</p><p class="ql-block">三足鸟,古代中国神话中的神鸟,象征太阳。据《山海经》记载,三足鸟是远古神话传说中帝俊与羲和的儿子。当时,羲和生了十日,它们既有人和神的特征,又是金鸟的化身,是长有三只足的竣鸟,是会飞翔的太阳神鸟。它们每天轮流上岗,后来却同时出来,导致天下大旱,直至被后羿射杀了九日,留下一只。</p><p class="ql-block">也有说法称三足鸟是服侍西王母的精灵。</p> <p class="ql-block">鸡首、牛首、人物。</p><p class="ql-block">东汉时期,下图可以清晰看到鸡首牛首人身。</p><p class="ql-block">西王母信仰在汉代极为流行,与此同时人们也她指定了许多配偶,而其中最“门当户对”的便要属东王公莫属了。</p><p class="ql-block">关于西王母,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这样的记载,虽然提到了其形象为“戴胜、虎齿、豹尾”似乎很倾向一种兽类的描写,但并未提及画像石中“牛头西王母”的牛头特征。</p><p class="ql-block">关于东王公,出现的时间较晚,是后世人为其安排的配偶,他的形象主要见于《神异经》中“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熊。”这里的东王公的确有着与画像石中“鸡头东王公”对应的形象特征。</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在汉画像中,却经常出现一种独特的“牛首西王母”、“鸡首东王公”的形象,后来“牛首”与“鸡首”又分化出来,变成了侍立在西王母与东王公身后之人。</p><p class="ql-block">有关牛首、鸡首的传说很多,感兴趣的可以继续探索。</p> <p class="ql-block">龙凤呈祥</p> <p class="ql-block">辅首衔环伏羲、女娲。</p><p class="ql-block">辅首是安装在大门上衔门环的一种底座,它是中国传统的大门装饰,又称门辅。传说辅首是龙的第九个儿子,性好静,警觉性极高,善于严把门户。</p><p class="ql-block">辅首衔环是装饰构件,最早出现在商代,是从远古时代演变而来,最早就是古人的洞穴,茅屋的门拉手。</p><p class="ql-block">在石画像中出现,起到与神灵沟通的作用。</p><p class="ql-block">辅首非并中国独有,在西方德国、意大利教堂,辅首衔环被赋予避难权利的象征物,凡是碰到门环之人,皆被予以保护</p> <p class="ql-block">上层东王公升仙,下层孔子问师</p> <p class="ql-block">武库,上层架上挂有刀,矛、剑、勾镰、盾等兵器,下层俩人坐在塌上对饮交谈,旁边有人恭立伺候</p> <p class="ql-block">车马出行</p> <p class="ql-block">六博,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因使用六根博箸以及六个棋子作为道具,故称为六博,<span style="font-size:18px;">战国至汉代盛行,</span>成为宫廷和民间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东汉以后,六博棋开始衰落,玩法逐渐失传。</p><p class="ql-block">第一层8个人平列而坐,第二层俩人对博,旁有观者,第三层9个人,妇人头饰华丽的发簪,侧面刻着双凤,这是一幅子母图,旁有一执戟门吏</p> <p class="ql-block">车辐山画像石墓</p><p class="ql-block">于1999年被发现,为砖石混合结构,墓门北向,平面呈"十"字型结构、由墓道、墓门、前室、后室、左右耳室组成。出土汉画像石23方,墓内南北长6.3米,东西宽5米。汉代墓葬模仿地面建筑面建,采用前堂后室制,前堂为会客的地方,较为宽大;后室称"寝",是休息的地方,只有登堂才能人室。堂的人口称为"门",堂、室之间的人口为"户",堂、室之间窗称为"牖",按古代礼制,户偏东、牖偏西。前堂左右有耳室,东面为厨房,西面为仓储。墓室顶部采用契型砖券顶,券顶技术增大了室内的空间高度。古代葬俗汉武帝之前为异穴合葬,汉武帝之后为同穴合葬,该墓为合葬墓,墓室后壁雕刻鸾凤合鸣,有百年和好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墓室内烧制精美图案的砖块</p> <p class="ql-block">庖厨,民以食为天,汉代人特别重视饮食以及饮食的礼节文化。徐州汉画像石中大量的图像表现了当时人们的饮食文化。汉代人重美食,烹调加工的方法有十几种之多,烧烤这种原始的烹饪方法是其中之一,称之为"炙",其字形就一块肉架在火上。画像石表现的宴饮场面,都是钟鸣鼎食,有乐伎助酒。《吕氏春秋·分职》中说:"今召客者,酒酣歌舞,鼓瑟吹竽。"。汉代贵族之家宴请宾客时,有侍女献食,侍者往往是每人捧食进馔,鱼贯而入。汉代人宴饮时席地而坐,主人在左、客人在右,饮食直接放在席筵上,称作筵席。</p><p class="ql-block">耕耘稼牆饮食为天。</p><p class="ql-block">石刻中,第一层切肉,另一人在炉子上考肉串,旁边是待烤的肉类,烤品有鸡、鱼、狗等动物。第二层,摆放的酒具和烧灶,第三层迎宾图。</p><p class="ql-block">古人视死如生,所以石刻记录了帝王生前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六艺,一面分三格:上格为乐舞表演,一人长袖起舞,一人倒立,两人伴奏。中格刻二人在室内对博。下格中刻一树,树上挂有喂马的食具,驭马者正在喂马,右边刻一正面透视的轺[yáo]车。另一面分两格,各刻一凤鸟。周边饰幔纹、菱形纹。</p> <p class="ql-block">祭案,</p> <p class="ql-block">力士图,图刻七力士,头戴武士冠,插有雉羽,有背牛、扛鼎,还有拔树、伏虎等。</p> <p class="ql-block">墓门画像</p><p class="ql-block"> 这对墓门出自徐州韩山一座西汉早期的竖穴崖墓中,墓门用阴线刻了两棵常青树、玉璧和小鸟。画面虽然简单,却是目前全国发现最早的画像石。墓中出土了"刘宰"玉印,墓主人可能为楚王近属。</p><p class="ql-block">柏树又称"常青树",象征着生命不死。因为它的这种神性,所以担当着守护陵墓的责任。人们在墓室刻画柏树,不仅是为了装饰,而且相信其具有辟邪护陵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墓门上的羊寓意,羊寓意祥,祝福的意思,汉代盛行。</p> <p class="ql-block">羊头辅首衔环</p> <p class="ql-block">下面三幅图描述的是缉盗荣归图</p><p class="ql-block">缉盗荣归图是青山泉凤凰山一号墓的后室画像,展开后画面全长近8米,画像分为三个部分。</p><p class="ql-block">画面右侧是第一部分,一官吏高举棍棒,囚徒双腿跪地,旁边摆放" U "形的刑具,这种刑具称为"钳铁",用它束在犯人的颈部,汉代囚徒又称为"钳徒"。</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以大树为标志,官兵挑旗扬节、骑马乘车押解囚徒。画面中有六辆马车、七位骑吏、一步卒、另有一马。囚犯身著囚衣,三个颈束钳械,一个反绑双手。</p><p class="ql-block">画面左侧为第三部分,亭长拥笏执盾在村口迎接,村内庖厨炊火,犒劳官兵。在汉代,接待过往境内官兵是事长的职责。</p><p class="ql-block">《石椁草示意图</p><p class="ql-block">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秦律杂抄.捕盗律》中有"捕人相移以受爵者",根据规定,捕盗有功者可以加官进爵。估计墓主人因此而得到升迁,将其生前仕途经历刻画在墓室之中。</p> <p class="ql-block">传说中的九尾狐</p> <p class="ql-block">仙凡之间大象其生</p><p class="ql-block">芋瑟空侯琴築筝,钟磬朝箫蓬鼓鸣,五音杂会歌讴声,倡优俳观倚庭。</p><p class="ql-block"> -﹣史游《急就章》</p><p class="ql-block">汉代乐舞是一个广收并蓄,融合众技的时代,舞蹈受杂技、幻术、角抵、俳优的影响向高难度发展,丰富了传情达意的手段。徐州画像石中常见的乐舞表演有长袖舞、建鼓舞、摊舞等,张骞通西域以后,西域诸国的杂技艺术开始渗入到中华民族固有的杂技表演之中,杂技节目琳琅满目,有倒立、冲狭、走索、弄丸、叠罗汉等。汉代乐舞百戏艺术为两千年来中国音乐、舞蹈、杂技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丽服扬靓乐舞百戏。</p><p class="ql-block">徐州画像石题材丰富、内容广泛,包括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实生活等内容,包含了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是汉代社会的一个缩影,是一部汉代史。</p><p class="ql-block">我是下午2点多到徐州,放下行李看还有时间,就打车前往石像馆,因为去的时间是下午4点多,很快就闭馆,所以匆匆忙忙参观石像馆,以后有机会再去,参观后,感觉就像小时候看过的小人书,津津乐道,反复观看,乐此不疲。</p> <p class="ql-block">出馆马路对面就是云龙湖,正是夕阳西下,沿着湖边看落日余晖,回味两汉文明,这一天还是收获颇多啊</p> <p class="ql-block">湖面上密密麻麻的都是游船的人</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我们来到了戏马台。</p><p class="ql-block">戏马台是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公元前206年,盖世英雄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于城南里许的南山上,构筑崇台,以观戏马,故名戏马台。历代在台上营建了不少建筑物,诸如台头寺、三义庙、名宦祠、聚奎书院、耸翠山房、碑亭等。随着岁月的流逝,时移世变,昔日的建筑物已湮没殆尽。现经整修,戏马台以巍巍壮观,重光溢彩的面貌,</p> <p class="ql-block">园中有一雕像,刘向,中国的目录学家,刘室正宗后裔,此外还是西汉著名经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文献学家。</p> <p class="ql-block">园内雄风殿</p> <p class="ql-block">殿门前有两根蟠龙石柱,为明代以前遗物,十分珍贵,是戏马台建筑群中留存的古老构件之一,石柱上雕刻有人物、花鸟、走兽,雕工粗犷,造型生动,据专家考证,该柱为南北朝时留下的文物。在文革破“四旧”期间,当地的老百姓为了保护该石柱,就用黄泥巴裹住柱体埋于地下,使之免遭破坏,使我们今天能再睹它的风采。</p><p class="ql-block">因为人太多,无法拍全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楚霸王项羽雕像</p> <p class="ql-block">霸王举鼎</p> <p class="ql-block">项庄舞剑,意在沛公。</p> <p class="ql-block">霸王别姬,几幅石雕记录了项王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戏马台</p> <p class="ql-block">楚河汉界</p> <p class="ql-block">霸王鼎</p> <p class="ql-block">从戏马台出来可以逛户部山</p> <p class="ql-block">户部山黄金宝地,徐州古代水患频繁,宋代以来,黄河夺泗入淮,流经徐州,淹没州城,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户部山因地势较高而免遭覆顶之灾。户部山原名南山,1624年,徐州户部分司署主事张璇为避水患迁往户部山上,随后故而得名。户部山因周围地势较高,同时靠近城池,有钱有势的官宦之家和富贾豪门纷至沓来,成为了富户们争相趋居之地,久之,在户部山居住便成了富贵和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有“穷北关,富南关,有钱人住户部山”之说。</p> <p class="ql-block">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域,由余家大院、翟家大院、郑家大院、刘家大院、权谨牌坊五个明清时期古院落和项羽戏马台组成,占地2.5万余平方米,共有房屋260余间。</p> <p class="ql-block">逛了几个大院,这里街区很大,院子套院子,也不知是哪家大院了,一直从西走到东,大约游玩了2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古建筑都是重修的,</p> <p class="ql-block">出了东门,门口有一茶馆,一个50多岁的当地人经营,在这里歇歇脚,喝了一杯茶,老板很好客,看我们欣赏他的茶屋,就不停的向我们介绍徐州的人文历史,我们大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歇息后,在老板的指引下,我们前往徐州博物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徐州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一进门就看到烫金的大汉气象</p> <p class="ql-block">徐州博物馆最有名的馆藏就是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p><p class="ql-block">从西周形成的“玉覆面”到西汉的玉衣葬,标志着古代“玉殓葬”制到了顶峰。结合商周以来的考古出土物,古代玉衣形制发展过程有推向了极致。</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徐州狮子山楚王墓的这件金缕玉衣,由头罩、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裤管、左右手套、左右靴等十余部件组成。玉片均由新疆和田玉制成,玉质白而温润,呈半透明状。该玉衣所用玉片4248片,玉衣片尺寸较小,最大的玉鞋片不足9平方厘米,最小的不足1平方厘米,有的厚度仅有1毫米。玉衣出土时已严重散乱,曾被盗墓者从棺室中拖至塞石上,抽走金丝,玉衣片散布于内墓道塞石上和盗洞内塞石之间的夹缝中,不少玉片在抽金丝时被损坏。2001年徐州博物馆对玉衣进行修复。该金缕玉衣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制作工艺最精的玉衣。</p> <p class="ql-block">银缕玉衣,铜的没拍。</p><p class="ql-block">银缕玉衣,其用2216片和田青玉片、1000克银缕穿缀而成。这是西汉时期唯一完整的银缕玉衣,身份应为楚王家族成员。</p> <p class="ql-block">玉片面具,春秋战国以来,日益浓厚的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理念,随着汉代厚葬之风而达到高潮,王室贵族玉验葬成为社会礼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从冥冥世界到现实生活,祈求尸身不朽,祈求幻化成仙,析求样瑞驱邪,成为两汉玉器文化的最重要主题。</p> <p class="ql-block">玉殓葬现象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存在,殓玉目的为招魂,以玉:永生。由于玉的自然属性具有较强的抗腐蚀力,古代先民或认为玉殓葬有助于保存遗体。“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p> <p class="ql-block">汉代由于上层统治阶级的提倡厚葬之风盛行。先秦道家对玉的这种理念的崇拜,到东汉时期为道教所吸收,更加疯狂玉迷信。</p> <p class="ql-block">汉代玉衣葬制的废止与曹操、曹丕父子有关。东汉晚期政治败坏,经济调敝,世人开挖诸帝后陵,盗取金缕玉衣之事时有发生,曹操在与袁绍争霸中原时,也曾设立“搜金校尉”,专事挖掘其辖区大墓,将出土金银珠玉宝器等充军饷。虽曹操先人也曾有银缕和缕玉衣入葬的,但曹操临终前还是下令禁止厚葬,并身体力行。</p> <p class="ql-block">玉片枕</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龙架玉枕,做工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秦有兵马俑,汉有陶甬。</p><p class="ql-block">陶俑大致经历了从周代至明代约2000年的发展过程,秦汉是以俑陪葬的巅峰时期。相对于秦代规模宏大的兵马俑军阵来说,汉代陶俑艺术性更强,比例缩小到约真人的三分之一。</p><p class="ql-block">这是著名的彩绘陶执兵俑,手中的兵器已遗落在历史的尘埃中。但依然可以看出他是一名勇士。</p> <p class="ql-block">西汉的陶绕襟衣女舞俑,原本的俑身上是有彩绘之色,因长期暴露在空气之中,并与土壤接触,导致表皮色彩脱落变化,成了陶俑本身的裸色。舞俑的脖颈与四肢修长,尤其是甩出的两臂长袖,如同断水抽刀,行云流畅,飘飘欲仙,仪态曼妙。在形象上,舞俑发顶中分,长发被挽在脑后成一个发髻,眉眼清晰,中庭略长,朱唇微薄,实属俏丽。双臂上举抬起,随风飘动,两臂前后各刻有“五”字。而这种舞俑数量不少,每个舞俑的舞姿动态都各不相同,抬眼望去,实属壮观。舞俑的所舞的舞姿应是西汉时期所盛行的折腰楚舞,手臂弯曲,形成一个圆润的弧线,身体倾斜,甚至可看出当时舞姬飞扬,绽放腾飞的生命,尽情舞动着曼妙的秦春。此品单独烧制,可见其做工之精细,品质之优良。</p> <p class="ql-block">婀娜多姿的乐舞俑,旁边还有阵容庞大的乐队。</p> <p class="ql-block">在整个陶俑中只有一人没有手持兵器,这就是带兵的首领</p> <p class="ql-block">就是他</p> <p class="ql-block">正面看,不注意根本看不到领兵着</p> <p class="ql-block">看看他是谁,找找她在哪</p> <p class="ql-block">我找到了她</p> <p class="ql-block">又找到了他,你们也来找找吧。</p> <p class="ql-block">背剑俑</p> <p class="ql-block">出土于北洞山楚王墓的还有64件背箭箙陶俑,它们均身佩长剑,肩负箭箙。箭箙通过腋下和左肩的三根带子固定,系结于胸前,形成三角形背带,便于背负和奔跑。这也反映出当时佩剑之风的盛行,印证了《晋书·舆服志》中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他的头上有个孔是做什么用的,</p> <p class="ql-block">徐州出土的汉代陶俑达6000件以上,是两汉时期除都城长安以外发现陶俑数量最多的地区。有威武雄壮的兵马俑军阵、肃穆恭敬的卫戍仪仗、歌舞升平的乐舞队列、婉约可人的女官侍从,还有供墓主人驱使的奴仆杂役,反映豪强庄园生活的牲畜家禽等。这些俑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当时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五十炼钢剑</p><p class="ql-block">锻造于东汉章帝建初二年(77年),是有明确纪年的时代最早的钢剑之一。剑长109厘米,最薄处约3毫米,剑正面有隶书错金铭文一行:"建初二年蜀郡西工官王倍造五十谏口口口孙剑口",剑镖内侧阴刻隶书"直千五百"四字。此剑工艺制作水平之高实属罕见,特别是剑身上文字更为稀有,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兵器珍品。</p><p class="ql-block">徐州博物馆“五十炼”:百兵之君“剑”的卓越工艺与历史传承</p><p class="ql-block">爬图客</p><p class="ql-block">爬图客</p><p class="ql-block">2024-01-11 07:30 ·河南</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在徐州博物馆的“金戈铁马”展厅中,展示着一件名为“五十炼”的汉代钢剑。此文物因其珍稀性,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尽管这把钢剑已经历了超过1900年的岁月洗礼,但其锋利度依然如初,保存状况良好。</p><p class="ql-block">剑,被誉为“百兵之君”,起源于轩辕黄帝时期,被后人尊称为“短兵”的始祖。其轻便易携、使用迅捷的特性,使得历代的王公贵族、文人侠客、商贾庶民都以拥有和使用剑为荣。剑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不仅作为武器存在,还承载了风习和精神文化的功能。因此,关于名人与刀剑的故事,历史上屡见不鲜。在先秦时期,季札挂剑的行为就被视为君子诚信的象征。对于侠士和剑客来说,剑不仅仅是佩戴者的人格和精神的体现,更是他们承担社会责任、伸张正义、见义勇为的标志。战国时期的冯谖和汉初的韩信,尽管生活贫困到无食可吃,但他们仍然随身携带剑。汉高祖刘邦起事的起点,正是从他挥剑斩白蛇开始的。</p><p class="ql-block">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p class="ql-block">商周时期,铜器被广泛使用,剑主要由青铜制成。然而,当铁料出现时,人们首先选择用其制作剑。西周晚期虢国墓出土的玉柄铜芯铁剑被誉为“中华第一剑”,这把剑将中国的冶铁史向前推进了200年,标志着铁器时代的到来。</p><p class="ql-block">自汉代起,铜作为主要铸剑材料的历史被改变。鉴于剑需具备截、刺、削等多种功能,因此必须兼具刚柔并济、韧性十足的特点。至西汉中期,古人通过增加剑坯的锻打次数,以排除夹杂物,这便是早期的“百炼钢”工艺。当时国内铁矿的含铁量并不高,这种制钢方法劳动量大且效率低下。虽然数年才能得到三五把神兵的说法有些夸张,但也足以反映出汉代工匠铸剑的艰辛。满城汉墓出土的刘胜佩剑,是早期“百炼钢”工艺的产物,属于初级阶段的百炼钢。</p><p class="ql-block">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p class="ql-block">自西汉中后期起,铁匠们发明了“炒钢”技术,因其在冶炼过程中需不断搅拌,犹如炒菜,故得此名。炒钢的原料为生铁,其操作过程是将生铁加热至液态,通过鼓风或撒入精矿粉等方法进行持续搅拌,以去除生铁中的碳元素,从而得到钢。炒钢的出现推动了百炼钢技术的发展,对炼钢史产生了革命性影响。由于汉代冶铁业的进步,汉剑的形态逐渐变得轻薄窄长,剑锋更加锐利。根据出土的汉代文物,我们可以发现,长度在1.1米以下的汉剑主要以单手使用为主,而超过1.2米的则主要采用双手操作。作为古代战场上的重要武器,汉剑在中国冷兵器历史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p><p class="ql-block">该钢剑于1978年在徐州铜山县曹山汉墓中出土,当时是由村民在采石建房过程中发现的。一位曹姓村民向博物馆工作人员透露,他在挖掘过程中发现了一把诸葛亮剑。他注意到剑上有微小的金字,其中包括“蜀”字。这一关键信息最初并未引起博物馆研究员的关注,经过一系列努力,最终成功将其纳入馆藏。</p><p class="ql-block">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p class="ql-block">该剑总长109厘米,其中剑身长88.5厘米,宽度范围为1.1厘米至3.1厘米,脊部厚度在0.3厘米至0.8厘米之间。剑柄上留有麻织物痕迹,原配有鞘,鞘材质为苎胎髹漆,现已朽化并附着于剑身上。剑身挺直端正,展现了两汉时期粗犷大气的风格。平直的剑身彰显正气,狭长的剑刃散发霸气,修长光洁的形态更显优雅气质。其锋利的双刃和尖锐的剑尖,让人想象舞动时正反两边都呼啸着杀气。</p><p class="ql-block">根据历史资料,汉剑在古代主要作为步兵的战场使用武器,常与盾牌配合使用,形成剑盾兵。然而,到了西汉末年,环首刀逐渐取代了汉剑的地位,成为战场上的主要武器。到了东汉后期,汉剑已经完全退出了战场,仅作为象征性的存在。</p><p class="ql-block">这把钢剑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清晰完整的铭文。剑柄正面为隶书错金铭文:“建初二年蜀郡西工官王造五十炼XXX孙剑X”,而剑柄内侧则阴刻着“直千五百”四字。“建初”是东汉章帝刘坦的首个年号。“蜀郡”位于现今的成都地区,因此当地村民最初误以为这是诸葛亮的剑。“工官”是指负责制造武器、日常金属制品和工艺品的官员。“王”是这位工官的姓氏。“五十炼”代表一定的锻造质量标准。而“直千五百”则表示其商业售价为1500个五铢钱。通俗地讲:此剑为公元77年,成都王姓工匠锻造,经过50次锤炼。售价1500五铢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徐州汉墓分布图。看两汉文化必须来徐州。</p><p class="ql-block">书到用时方恨少,做这篇美篇,让我大费脑筋,有很多知识不谌了解,60年代出生的人,青少年是在文哥时期度过的,知识贫乏,很多中国传统知识知之甚少,中国的语文教材真应该多添加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古代的传说故事,让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根深蒂固的扎根在国人心中。</p> <p class="ql-block">逛徐州,不能忘了吃小吃,徐州最地道的糁sa汤,早上7点打车去吃糁汤,马市街糁汤是深受徐州人民喜爱的传统名小吃。糁汤创始于尧帝时期的彭铿(彭祖)御膳之一,由历史宫廷沿袭下来。糁汤配方独特、选料精细、具有营养丰富、祛寒健胃的功效,可治脾胃之虚症。马市街糁汤1997年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华名小吃",是徐州餐饮文化美食名片。八股油条,素煎包分别于2000年、2003年荣获中华名小吃称号。</p> <p class="ql-block">马市街糁汤店,早上6点多就开始排队,二楼吃套餐人少一些,价格贵一些,三楼经典餐不用排队,说白了就是花钱买座位,为了节省时间买个套餐,什么都可以尝尝,2人套餐108元一份,说实在的,汤我喝不惯,其它都好吃。</p><p class="ql-block">这里多啰嗦几句,彭祖,又称篯铿、彭铿,姓籛,彭氏,名铿(一名翦),出生于六月六日,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哲人、长寿人物,上古帝王颛顼的四世孙,是彭姓、钱姓、韦姓等族人共同的祖先,在养生领域,彭祖被公认为养生的鼻祖,中国古代养生学奠基人,同时被认为是气功和武术的先驱之一。彭祖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先驱之一。</p><p class="ql-block">彭祖自尧帝时期起,经历了夏朝和商朝和周朝。尧执政时期,彭祖因擅长烹饪野鸡汤,受帝尧的赏识,后受封于大彭(今江苏徐州一带),他在彭城垦荒农耕,兴修水利,教民烹饪,被尧帝加封为贤大夫。舜执政时,彭祖为二十二臣之一,担任史官,掌管史籍,整理修订了自黄帝以来400余年间的历史典籍。夏朝时期,彭祖领导的大彭氏国是夏王朝的一个比较强大的属国。在商朝时,他担任守藏史,此时彭城已成为晋、楚、吴、郑各路诸侯争夺的要塞,彭祖在此长期经营,并成为商代诸侯霸主,至商代中期,彭祖所建之大彭国灭亡。在周朝时,彭祖担任柱下史,晚年彭祖辞官又到处漂泊,后入蜀,居彭山象耳山,死后葬于彭亡山(也称仙女山,今彭山江口街道彭祖山)。《神仙传》等史籍记载彭祖享寿八百八十岁,但当时以“小花甲”记龄,六十天即为一岁,以今人计算年纪的方法计算,折合一百三十岁。由于他太长寿,他一生共娶了四十九个妻子,生了五十四个儿子。</p><p class="ql-block">所以徐州古时称彭城,也是由彭祖而来。</p> <p class="ql-block">羊肉面、把子肉</p> <p class="ql-block">酱狗肉、羊杂汤、烤烧饼</p> <p class="ql-block">徐州方言,你的家乡话有相同的吗。</p> <p class="ql-block">路遇两只可爱的猫咪。</p> <p class="ql-block">两天的行程匆匆忙忙,走马观花逛了徐州城,徐州还有大运河,古黄河,还有许多我想看的,我想吃的没体验,徐州人的热情善良让我难忘,有机会我还会再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