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离开佳县,一路高速,一个多小时车程来到榆林。</p> <p class="ql-block">镇北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城北约4千米处的红山顶上,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修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四月至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七月,原是明长城的一处观察哨所,主要用于监控明长城线上的贡市情况。镇北台是明朝“隆庆和议”与“和平互市”的产物,是“蒙汉一家”和开创边关和平环境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隆庆和议是指1550年明朝皇帝隆庆帝与蒙古部落首领阿尔布干(也称阿思里哈)签订的一份和平条约,结束了忽必烈征服南宋后蒙古属国统治时期长达200余年的蒙古与中华之间的战争状态。和议内容包括恢复边境贸易、界定边界、赎买被掳人口、恢复侨民身份等方面。这个和平协议有效地维护了明朝西北边境的稳定,也为后来明朝与蒙古之间的通商、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近走这万里长城第一台,能感受它的巍峨挺拔、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镇北台,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并称万里长城上的“三关一台”。其中的“三关”都曾分别光顾过,而这“一台”一直没有机会前来。因此,这次一到榆林,首先来到这里,</p> <p class="ql-block">款贡城:款贡城是明长城线上唯一一个官市,位于镇北台东侧,与镇北台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长城建筑体系。款贡城是明朝为了满足蒙汉互市需求而修建的特殊贸易场所,背依长城,环抱红山,城池起伏曲折,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款贡城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明朝中叶,当时为了应对蒙古族的侵扰,明朝在榆林卫设立了款贡城和易马城。这些建筑不仅满足了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需求,还促进了蒙汉之间的交流与融合。</p> <p class="ql-block">款贡城内有会盟馆,这是驻守边关的官员与蒙古部落首领洽谈的场所,而东部的场地则是进行物品交易的热闹市场。款贡城不仅是一座历史的博物馆,在这里你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镇北台作为明长城的重要边防要塞,是万里长城中现存的唯一宏大的墩台式建筑,具有军事观察哨望,现场指挥,完整的驻兵、观察、传递消息和作战功能。</p> <p class="ql-block">登上镇北台。</p> <p class="ql-block">镇北台,呈正方形,台体为内夯黄土外包砖石的实心构造,共四层,由下至上逐层减小,台之各层均包砌青砖,每层台楼四周围以女墙雉堞,各层台顶外侧砖砌约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设有瞭望口,各层垛口内四周相通,总高30余米,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长64米。镇北台有“万里长城第一台”的称号,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边防要塞之一,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的建筑之一,位列长城三大奇观之一。镇北台是古代保护榆林的历史见证,为古代边关贸易、民族和谐做出了特殊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绕一圈,真切体会大漠边关的沧桑岁月,历史巨变。</p> <p class="ql-block">明台:</p> <p class="ql-block">重立《镇北台记》碑记。</p> <p class="ql-block">天下着濛濛细雨,风好大,继续往上。</p> <p class="ql-block">站在镇北台最高层,放眼望去,北眺大漠苍茫,南瞰古城新貌高楼林立,西有沙丘植被台湖相映,东视长城蜿蜓,一派塞上风光……</p> <p class="ql-block">层林尽染。</p> <p class="ql-block">镇北台第一层,有营房,已辟为长城博物馆。还有两棵古老的榆树,见证着“榆林”市的来历和历史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借用一首,《满江红·镇北台》</p><p class="ql-block">镇北台上,风萧萧、旌旗飘扬。极目处、大漠孤烟,塞关莽苍。岁月悠悠忆往昔,戍边功业载史章。守边疆、热血写忠诚,豪气荡。</p>